流通道僅連通至第一逆流道101,進入到導流區的流體不會經過叉流換熱,進一步提高在第一出口叉流道103中流體與第二入口叉流道203中流體之間的溫差,以提高換熱效果。
[0069]作為再一種實施方式,第一逆流通道直接呈直線狀延伸至第一入口處,第二逆流通道直接呈直線狀延伸至第一出口處,從而在第一入口處不會形成第一入口叉流道104,同時不會在第二通道20的出口處形成第二出口叉流道204,使得第一通道10與第二通道20之間僅存在一處叉流換熱。
[0070]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散熱裝置,包括多個換熱片,多個所述換熱片沿所述換熱片的厚度方向依次間隔排布設置,多個所述換熱片之間形成至少一個第一通道及至少一個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與第二通道分置于所述換熱片的兩側,所述第一通道與第二通道通過所述換熱片相互隔離并進行換熱;所述第一通道用于收容第一流體,所述第二通道用于收容第二流體,所述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用于流動傳遞熱量;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道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逆流道、導流道、及第一出口叉流道;所述第一逆流道兩端分別連通至所述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 ;所述第一逆流道與所述導流道并排設置,且二者之間通過一隔離凸肋隔離設置;所述導流道的一端連通至所述第一入口、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連通至所述第一出口 ; 所述第二通道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二入口及第二出口,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二逆流道與第二入口叉流道,所述第二逆流道的一端連通至所述第二出口、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入口叉流道連通至所述第二入口 ;所述第一逆流道與所述第二逆流道相對設置,且二者相互平行以使所述第一流體與所述第二流體的流向相反進行逆流換熱;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與所述第二入口叉流道相對設置,二者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以使所述第一流體與所述第二流體的流向相互交叉進行叉流換熱;與所述導流道相對設置的換熱片另一側空間區域同所述第二通道之間設有隔離結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情況下,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的數目相等或相差一個,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沿多個所述換熱片的排布方向交替排布設置。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兩換熱片之間的間距的范圍為0.5mm-4mm。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兩換熱片之間的間距的范圍為lmm-4mm。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流道的橫截面大于所述導流道的橫截面。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的橫截面大于所述導流道的橫截面,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凸肋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處,以將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與所述第一逆流道隔離;所述第一逆流道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處。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口叉流道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逆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均為直線狀;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延伸呈弧狀;或者 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與所述第二入口叉流道均延伸呈弧狀,所述第一出口叉流道的出口與所述第二入口叉流道的入口二者開口朝向相反。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結構為凸塊,所述隔離結構填充在與所述導流道相對設置的換熱片另一側空間區域;或者, 所述隔離結構為環形凸肋,包圍在所述導流道相對設置的換熱片另一側空間區域四周。10.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還包括第一入口叉流道,所述導流道和/或所述第一逆流道通過所述第一入口叉流道連通至所述第一入口 ; 所述第二通道還包括第二出口叉流道,所述第二逆流道通過所述第二出口叉流道連通至所述第二出口 ;所述第二出口叉流道與所述第一入口叉流道相對設置,二者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以使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的流向相交叉進行叉流換熱。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叉流道的橫截面大于所述導流道的橫截面。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叉流道延伸呈弧狀,所述第二出口叉流道延伸呈弧狀,所述第一入口叉流道的入口與所述第二出口叉流道的出口二者的開口朝向相反;或者 所述第一入口叉流道延伸呈弧狀,所述第二出口叉流道與所述第二逆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均為直線狀。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換熱片分為兩種:第一換熱片及第二換熱片;所述隔離凸肋固定在第一換熱片上,所述隔離結構固定在所述第二換熱片上,所述隔離凸肋與所述隔離結構分置于第一和第二換熱片的兩側;所述第一換熱片與所述第二換熱片交替排布設置;所述第一換熱片與其一側的相鄰第二換熱片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通道,該第一換熱片與其另一側的相鄰第二換熱片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或者, 所述隔離凸肋與所述隔離結構為獨立部件,夾持固定在所述第一換熱片和第二換熱片之間;或者, 所述多個換熱片分為兩種:第三換熱片及第四換熱片;所述第三換熱片與所述第四換熱片交替排布,所述隔離凸肋與所述隔離結構分別固定在第三換熱片的兩側;所述第四換熱片為平板狀;所述第三換熱片上設有所述隔離凸筋的一側與一所述第四換熱片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換熱片上設有所述隔離結構的一側與另一第四換熱片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或者, 所述換熱片包括第一換熱件及第二換熱件,所述第一換熱件與所述第二換熱件均為片狀,且二者貼合并熱耦合在一起;所述隔離凸筋固定在所述第一換熱件上相對遠離所述第二換熱件的一側,所述隔離結構固定在所述第二換熱件上相對遠離所述第一換熱件的一側;相鄰兩所述換熱片的結構相互對稱,相鄰兩所述換熱片的隔離凸肋能夠相互貼合并在該相鄰兩個換熱片之間形成第一通道,另外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片的隔離結構能夠相互貼合并在該相鄰兩個換熱片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體為液體或氣體;所述第二流體為液體或氣體。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片為鈑金件,所述隔離凸肋及所述第一邊凸肋沖壓形成于所述換熱片上。16.一種機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柜包括柜體及如權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散熱裝置;所述散熱裝置安裝于所述柜體,用于為所述機柜內的元件散熱; 所述散熱裝置的第一通道與所述機柜的內部連通形成內循環通道,以將機柜內部的熱量傳遞至所述散熱裝置的換熱片上;所述散熱裝置的第二通道相應與所述機柜的外部連通形成外循環通道,以將所述換熱片上的熱量傳遞至所述機柜外;或者,所述散熱裝置的第二通道與所述機柜的內部連通形成內循環通道,以將機柜內部的熱量傳遞至所述散熱裝置的換熱片上;所述散熱裝置的第一通道相應與所述機柜的外部連通形成外循環通道,以將所述換熱片上的熱量傳遞至所述機柜外。
【專利摘要】一種散熱裝置,其包括多個換熱片,多個換熱片之間形成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包括第一逆流道、導流道及第一出口叉流道;第一逆流道與導流道并排設置,且二者隔離;導流道通過第一出口叉流道連通至第一通道的第一出口;第二通道包括第二逆流道與第二入口叉流道,第一逆流道與第二逆流道相對設置以進行逆流換熱;第一出口叉流道與第二入口叉流道相對設置以進行叉流換熱;與導流道相對設置的換熱片另一側空間區域同第二通道之間設有隔離結構。進入到第一通道內的第一流體一部分進入第一逆流道與第二逆流道中的第二流體主要進行逆流熱交換,另一部分進入經導流道快速進行叉流換熱,能夠提高換熱效率。另,還提供一采用該散熱裝置的機柜。
【IPC分類】H05K7/20
【公開號】CN105101734
【申請號】CN201410163227
【發明人】夏再忠, 方雯, 唐韻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請日】2014年4月22日
【公告號】EP2938174A1, US201503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