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于中心側的第一太陽齒輪11、配置于太陽齒輪半徑方向外側的第一齒圈12、配置于第一太陽齒輪11及第一齒圈12之間并旋轉自如地支承與這兩方嚙合的多個第一小齒輪13的第一行星架14。
[0042]在此,第一行星齒輪組I的齒數比α I (第一太陽齒輪11的齒數比/第一齒圈12的齒數比)例如設定為0.563。
[0043]第二行星齒輪組2為所謂的拉維瑙型的行星齒輪組,具有:在中心側沿軸方向相互分開配置的第二太陽齒輪21及第三太陽齒輪26、在第二太陽齒輪21的外周側與第二太陽齒輪21及第三太陽齒輪26嚙合的多個第二內側行星齒輪23、配置于第二內側行星齒輪23及第三太陽齒輪26的半徑方向外側并與它們嚙合的多個第二外側行星齒輪24、旋轉自如地支承第二內側行星齒輪23及第二外側行星齒輪24的第二行星架25、配置于第二外側行星齒輪24的半徑方向外側并與其嚙合的第二齒圈22。
[0044]在此,第二行星齒輪組2可以看作是利用由第二太陽齒輪21、第二齒圈22、第二內側行星齒輪23、及第二外側行星齒輪24構成的雙小齒輪型行星齒輪組、和由第三太陽齒輪26、第二齒圈22、及第二外側行星齒輪24構成的單小齒輪型行星齒輪組構成,該情況下,各自的齒數比α 2、α 3例如設定為0.363、0.469。
[0045]上述第一行星齒輪組I及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各旋轉元件如以下所說明那樣,為分別連結、可連結、可固定。
[0046]首先,第一行星齒輪組I中,第一太陽齒輪11通過第一制動器3的聯接可固定于箱體8,第一齒圈12總是與第二行星架25連結,并且通過第二制動器6可固定于箱體8,第一行星架14總是與輸入軸I連結。
[0047]第二行星齒輪組2中,第二太陽齒輪21通過第一離合器4的聯接而可與輸入軸I連結,第二齒圈22與第二外側行星齒輪24嚙合,第二行星架25如上述與第一齒圈12連結,第三太陽齒輪26通過第二離合器5的聯接而可與輸入軸I連結且通過第三制動器7的聯接可固定于箱體8。
[0048]如上述那樣連結的實施例1的自動變速器的各摩擦聯接元件的聯接、釋放如圖2的動作表所示。就動作表而言,在其橫方向上對各速度級表示從第一速到第六速、及后退,在縱方向上,各摩擦聯接元件被排列。動作表中,O標記表示該摩擦聯接元件為聯接狀態,另外,空白表示該摩擦聯接元件為釋放狀態。此外,動作表的下方記載了各變速級的齒輪比、自動變速器的變速范圍(R/C:全變速比幅度,前進I速的齒輪比除以最高變速級的齒輪比所得的值)、及倒檔比/I速比(Rev/lst) ο
[0049]另外,上述各摩擦聯接元件通過來自由未圖示的控制器電子控制的未圖示的控制閥的壓力油的供給、排出,來控制它們的聯接、釋放。這些控制器及控制閥的結構及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在此省略它們的說明。
[0050]接著,使用此時的共通速度線圖說明各變速級的動力的傳遞路徑。此外,為便于說明,第二行星齒輪組2如上述分為雙小齒輪型的行星齒輪組及單小齒輪型的行星齒輪組描
?κ O
[0051]在此,共通速度線圖是指縱軸取各旋轉元件的旋轉速度,對橫軸按第一?第三行星齒輪組I?3的齒數比α I?α 3的大小分配了這些旋轉元件的線圖。
[0052]S卩,在橫軸上,在單小齒輪型的行星齒輪組的情況下,將齒圈、行星架、太陽齒輪這三個旋轉元件的旋轉速度軸按順序(可以是左右任意方向)進行配置,在將齒圈及行星架間的大小設為該行星齒輪組的齒數比α的情況下,將它們以行星架及太陽齒輪間的大小為I的比例分別分開配置。
[0053]該情況下,在縱軸上,在旋轉速度零的上方取與發動機相同的旋轉方向的旋轉速度,在旋轉速度零的下方取與發動機反旋轉方向的旋轉速度。
[0054]共通速度線圖中,齒圈、小齒輪、太陽齒輪各自的嚙合關系為齒和齒以I對I嚙合的線性的關系,因此,如果連結各旋轉元件的旋轉速度,則為直線關系。
[0055]另外,在表示各變速級的共通速度線圖的圖3?圖9中,同圖中,從左側到右側按順序配置有第一行星齒輪組1、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雙小齒輪型的行星齒輪組、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單小齒輪型的行星齒輪組,這些太陽齒輪由S表示,行星架由C表示,齒圈由R表示,它們的后標1、2表示分別所屬的行星齒輪組的編號(第一、第二)。
[0056]S卩,第一行星齒輪組I的太陽齒輪11由SI表示,行星架14由Cl表示,齒圈12由Rl表示,它們分別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元件、第二元件、第三元件。另外,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第二太陽齒輪由S2表示,第二齒圈22由R2表示,第二行星架25由C2表示。其中,僅第三太陽齒輪由S3表示。
[0057]因此,共通速度線圖在圖3?圖9所有圖中,在同圖中,從左側到右側,與第一太陽齒輪11 (第一元件)、第一行星架14 (第二元件)、第一齒圈12 (第三元件)、第二太陽齒輪21、第二齒圈22、第二行星架25、第三太陽齒輪26分別對應的速度軸S1、C1、R1、S2、R2、C2、S3、C2、R2按順序排列。此外,圖3?圖9的各共通速度線圖中,輸入由〇表示,另外輸出由Λ表示。就輸入軸I的旋轉速度而言,為了容易計算齒輪比,在共通速度線圖中為I。另外,以下的各變速級的齒輪比為將α I?α 3分別如上述設定為0.563,0.363,0.469的情況下的值。
[0058]首先,在自動變速器處于N(空檔)位置或P(停車)位置時,未向所有的摩擦聯接元件供給聯接壓,因此,第一行星齒輪組I及第二行星齒輪組2均處于自由狀態,它們未傳遞動力。其結果,來自發動機的動力未向輸出部件O傳遞。
[0059]如果駕駛員將未圖示的選檔桿移動到D (驅動、即前進行駛)位置,則車輛起步。在該起步時,車速低,因此,首先第一速成立。
[0060]S卩,在第一速,聯接第一離合器4及第二制動器6。
[0061]因此,在第一行星齒輪組I中,第一行星架14與輸入軸I連結,以與輸入軸I相同的旋轉速度旋轉。第一齒圈12通過第二制動器6的聯接而固定于箱體8,旋轉速度為O。因此,第一太陽齒輪11以超速傳動旋轉速度旋轉。
[0062]在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雙小齒輪側,通過第一離合器4的聯接,第二太陽齒輪21與輸入軸I連結,以與輸入軸I相同的旋轉速度旋轉。第二行星架25與第一齒圈12連結,且通過第二制動器6的聯接固定于箱體8,旋轉速度為O。因此,該第二齒圈22及輸出部件以減速旋轉速度即第一速(齒輪比2.759)旋轉。
[0063]此外,就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單小齒輪側的第三太陽齒輪26而言,由于第二齒圈22以上述減速旋轉速度旋轉且第二行星架25固定,所以以發動機的驅動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減速旋轉速度旋轉。
[0064]當車速上升時,則控制器釋放第二制動器6,聯接第三制動器7,從第一速轉換到第二速。此時,第一離合器4的聯接仍為第一速。圖4表示該狀態下的共通速度線圖。
[0065]此時,在第一行星齒輪組I及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雙小齒輪側,通過第一離合器4的聯接而第二太陽齒輪21與輸入軸I連結,第一行星架14以與其相同的旋轉速度旋轉。第一齒圈12與第二行星架25連結,以相同的旋轉速度旋轉。此時,第二行星齒輪組2的單小齒輪側的第三太陽齒輪26通過第三制動器7的聯接,旋轉速度為O。
[0066]因此,第一太陽齒輪11以超速傳動旋轉速度旋轉,第一齒圈12及第二行星架25以相同的旋轉速度旋轉,第二齒圈22及輸出部件以第一齒圈12及第二行星架25的減速旋轉速度或比第一速快的減速旋轉速度即第二速(齒輪比1.561)旋轉。
[0067]進而,當車速上升,控制器釋放第三制動器7,聯接第二離合器5時,則自動變速器從第二速變為第三速。此時,第一離合器4的聯接仍持續。圖5表示該狀態下的共通速度線圖。
[0068]即,在第三速,通過第一行星架14、第一離合器4的聯接,且通過第二太陽齒輪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