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設置于中空筒體91的上部。水平凸緣97從中空筒體91的上端向外延伸,水平凸緣97保持在設置于發泡盒5’的頂面板5a的接合突起5c的上端和蓋主體I的頂壁13的下表面之間。
[0110]水平凸緣97的下表面環狀地形成有長度較短的突起99,并且該突起99的外表面與接合突起5c的上部的內表面緊密接觸,由此穩固地保持了篩盒90。
[0111]已經通過開口 80進入篩盒90的起泡的內容液經由頂面板5a和粗篩93之間的空間穿過粗篩93和細篩95,并且流入噴出管17。已經轉變成微小泡的內容液從噴出管17的頂端噴出。
[0112]利用設置有發泡盒5’的起泡蓋,抑制了通過液體進入開口 39吸入的內容液一下子進入空氣室30。即,如果內容液一下子進入空氣室30,則空氣室30內的空氣將也會被一下子從空氣通路31中推出。結果,當內容液到達液體流路33和空氣通路31的合流部時,可能會釋放相當大的量的空氣,從而可能會使貢獻于發泡的空氣量減少。然而,在本模式中,稍微限制內容液進入空氣室30,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貢獻于發泡的空氣量的減少。因此,空氣室30內的幾乎所有空氣都用于發泡。因而,本模式對于持續地執行起泡動作是非常有利的。
[0113]在圖3的示例中,未設置用于吸入空氣的止回閥。然而,還在本模式中,能夠設置與圖1相同的止回閥23。還能夠在噴出管17的頂端處設置篩。
[0114]設置有上述發泡盒5’的起泡蓋是通過如下方式制備的:將已經通過各種構件的接合而形成的發泡盒5’以使單獨組裝的篩盒90夾在蓋主體I和發泡盒5’之間的方式安裝至已經通過注塑成型而形成的蓋主體I。在這種狀態下,將起泡蓋安裝至充有內容液的擠壓式容器60的口部61。
[0115]另外,在本模式中,篩盒90是獨立于蓋主體I的構件設置的,但是篩盒90還能夠與蓋主體I設置成一體。
[0116]上述圖1和圖7的起泡蓋均具有如下結構:在該結構中,設置有發泡盒5或5’的蓋主體I安裝于擠壓式容器60的口部61,其中發泡盒5或5’均具有與容器的頭部空間60a分隔的空氣室30。然而,替代發泡盒5或5’中形成的空氣室30,能夠通過使中帽與蓋主體I組合來形成空氣室30。即,在該結構中,中帽用作用于形成空氣室的分隔構件。
[0117]圖12示出了此處說明的起泡蓋的結構。
[0118]在圖12中,以100整體指示的起泡蓋包括以I整體指示的蓋主體和以101整體指示的中帽。
[0119]蓋主體I在結構上具有很多與圖1和圖7中示出的蓋主體I中的部分共通的部分。因而,用相同的附圖標記示出共通的部分。
[0120]在圖示的模式中,中帽101安裝于擠壓式容器60的口部61。
[0121]該中帽101包括分隔壁103和從該分隔壁103的周緣部向下延伸的環狀側壁105。
[0122]與設置于圖1和圖7中的蓋50的發泡盒5、5’的分隔壁37a所做的一樣,形成中帽101的上表面的分隔壁103將容器60內的頭部空間60a與空氣室30分隔開。
[0123]分隔壁103的中央部分是凹狀的,并且在該凹狀內形成有無端狀的刻痕110。由刻痕110所圍繞的區域變成用于形成液體進入開口 39的液體進入開口預定部39a。
[0124]液體進入開口預定部39a的上表面設置有支柱113,該支柱113的上端設置有拉環111。通過拉起拉環111,使刻痕110破斷以形成前述液體進入開口 39。S卩,液體進入開口預定部39a轉變成液體進入開口 39。
[0125]分隔壁103的周緣部設置有向上延伸的筒狀接合突起113。接合突起113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供蓋主體I安裝的螺紋115。
[0126]分隔壁103的下表面設置有與環狀側壁105分開地向下延伸的內環117。將擠壓式容器60的口部61嵌入內環117和環狀側壁105之間的空間中,由此將中帽101固定至口部 61。
[0127]利用固定于口部61的中帽101,內環117的外表面與口部61的內表面緊密接觸,因而確保了令人滿意的密封性。
[0128]位于環狀側壁105的下端處的內表面形成有接合突部106。因而,使嵌有口部61的中帽101穩固地固定于口部61。
[0129]環狀側壁105的上部具有形成于全部或部分周緣的縫119,由此將環狀側壁105分隔成外側壁105a和內側壁105b。由于該雙壁結構,所以能夠在不使用特殊工具的情況,通過例如剝開外側壁105來從口部61容易地取下中帽101。還能夠容易地將中帽101安裝(打塞(applicat1n))至口部 61。
[0130]與圖1和圖7中示出的前述起泡蓋50 —樣,蓋主體I包括筒狀側壁部11和被形成為使該筒狀側壁部11的上端開口閉合的頂壁13。
[0131]筒狀側壁部11的下部的內表面設置有螺紋118。依靠螺紋118和位于中帽101的接合突起113的外表面的螺紋115之間的螺紋接合,使蓋主體I固定于中帽101。
[0132]頂壁13的上表面立設有噴出管17,容器60中的內容液穿過該噴出管17并且以泡沫狀態從該噴出管17的頂端噴出。
[0133]噴出管17還具有傾斜的上方部分,在連結部19a處,噴出管17的頂端鉸鏈連接有內帽19。
[0134]在噴出管17的內部的根部處設置有如圖7的蓋中所使用的粗篩93,而在該粗篩93的上方且在與該粗篩93分開的位置處設置有細篩95。
[0135]在頂壁13的下表面,頂壁13的周緣附近形成有用于穩定地固定稍后說明的各種構件并且用于確保用作流路的空間的環狀小突起13a。此外,形成有用于限制液體流動的液體流動限制突起13b。稍后將說明它們的功能。
[0136]與圖1和圖7的起泡蓋50 —樣,蓋主體I的頂壁13設置有外帽3以覆蓋噴出管17。例如,頂壁13鉸鏈連接(以3a示出的鉸鏈連接部處)有外帽3,并且頂壁13的周緣部設置有用于穩定地保持閉合的外帽3的接合突起25。
[0137]上述外帽3的內部結構與圖1和圖7中示出的大致相同。例如,外帽3的內側設置有:肋27,其用于保持設置于噴出管17的頂端的鉸鏈帽19處于閉合狀態;以及突片29,其用于與外帽3的開閉連動地開閉鉸鏈帽19。
[0138]S卩,外帽3在繞著作為支點的鉸鏈連接部3a樞轉時開閉。當外帽3為了閉合而樞轉時,突片29和肋27在該樞轉期間接觸鉸鏈帽19,并且在突片29和肋27推鉸鏈帽19的同時,外帽3沿閉合方向轉動。結果,當外帽3閉合時,鉸鏈帽19也是閉合的,由此使噴出管17的頂端密封。
[0139]另外,閉合的外帽3具有位于其側壁的下端的、與形成于頂壁的周緣部的接合突起25接合的內表面,其結果是穩定地保持了外帽3的閉合狀態。同時,設置于外帽3的肋27穩固地抵靠內帽19,使得也穩定地保持了內帽19的閉合狀態。
[0140]當閉合的外帽3為了打開而樞轉時,設置于外帽3的突片29與內帽19的凸緣部接觸,以隨著外帽3的樞轉向上推內帽19。結果,在開啟外帽3的同時,也開啟了內帽19,于是噴出管17的頂端被打開,以能夠噴出內容液。
[0141]在以上述方式安裝于中帽101的蓋主體I中,筒狀側壁11的內部插入且固定有混合流路形成面板120和空氣室形成面板122。
[0142]混合流路形成面板120具有大致圓板狀的形狀,并且布置于頂壁13的下側(空氣室形成面板122的上方)。在混合流路形成面板120的端部附近,形成有開口 123。
[0143]S卩,設置于頂壁13的下側的環狀小突起13a和流路限制突起13b與混合流路形成面板120的上表面接觸。由于該構造,所以在混合流路形成面板120的上表面和頂壁13的下表面之間形成了氣液混合流路35。已經通過開口 123流入氣液混合流路35的液體被液體流動限制突起13b導入噴出管17。在完成內容液的噴出之后,從噴出管17滴落的液體被液體流動限制突起13b立即導入開口 123。
[0144]空氣室形成構件122由頂面板基板122a和形成于該頂面板基板122a的周緣的筒狀壁122b形成。
[0145]筒狀壁122b具有與蓋主體I的筒狀側壁11的內徑對應的外徑,并且嵌在筒狀側壁11內部。筒狀壁122b的上部突起超過頂面板基板122a的上表面,并且嵌在環狀小突起13a和筒狀側壁11之間的空間中。
[0146]如將從圖12理解的,當將蓋主體I安裝至中帽101時,空氣室形成構件122面對作為中帽101的上表面的分隔壁103。在空氣室形成構件122和分隔壁103之間,形成與容器60內的頭部空間60a分隔開的空氣室30。
[0147]頂面板基板122a的上表面形成有平的小突起124。該小突起可以形成于混合流路形成構件120的下表面。即,該小突起124的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