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金瘡瘀、涼血、止血;鮮地黃和生 地黃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鮮地黃清熱生津,可以止血和涼血,經常是用于熱病傷陰,吐血、 咽喉腫痛、舌絳煩渴、發斑發瘆以及衄熱等病癥。相對于鮮地黃,生地黃是涼血清熱,也可以 生津,還可以養陰,多用于治療陰虛內熱、骨蒸勞熱、舌絳煩渴、發斑發瘆等問題。生地性寒, 功能為滋陰補腎。不只生津止渴和涼血清熱,還對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便秘等有作 用,凡是血分有熱傷陰的人,都可以經常服用。如果想要治療溫熱病,可以用生地做清營湯; 如果是治療溫病的后期,由于余熱還沒消盡,應該把生地用來煮青蒿鱉甲湯;另外,針對血 熱毒盛,斑瘆紫黑,溫熱病嚴重熱入營血的癥狀,可以服用生地制成的四生丸;一般要養陰 生津來治療內熱消渴和便秘的,應該食用生地煮的曾液湯。
[0039] 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于月經不調,經閉 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用于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癥瘕 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痛等。治療胸肋疼痛、癥瘕結塊,以 及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具有良效。《綱目》載:丹參,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 問產前產后,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 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丹參主要成分丹參酮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解除血 管內凝血等作用,具有活血化痕之功效,并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利于肝細胞再生。
[0040] 制首烏:中藥何首烏有生首烏與制首烏之分,直接切片入藥為生首烏,用黑豆煮汁 拌蒸后曬干入藥為制首烏。二者的功用有所不同:生首烏功能解毒、消癰、潤腸通便,常用于 治療瘰疬瘡癰、風瘆瘙癢、腸燥便秘;制首烏功能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用于血虛 萎黃、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久瘧體虛等。本發明所采用的制 首烏是補腎益腎的佳品。
[0041] 玉米須,也稱玉麥須。最早藥用記載見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國傳統的中 藥材,《中國藥典》1977年收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材標準》1985版(一部)收 錄的常用藥材品種。玉米須又稱龍須用來泡水喝對身體有益處。龍須茶"口感不錯,喝下去 甜絲絲的,又經濟實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 血脂、血壓、血糖。夏季暑氣重,龍須茶有涼血、瀉熱的功效,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玉米須 煎劑對高脂血癥患者同樣具有降血脂作用,從而起到保護心腦,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包 括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玉米須黃酮提取物對小鼠的脂質代謝具 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并呈現明顯的量效關系。陳志謙用玉米須配合決烏湯治療血脂異常病 人65例表明,治療后TC、LDL-C顯著下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的意義,其有 效率達89. 2%。玉米須有擴張外周血管并具有持久的降壓作用,尤其對冷血動物的降壓作 用持續時間最長,當玉米須與決烏湯合用時,其降壓作用大為增強,并且作用時間也有所延 長。《中藥大辭典》記載,民間應用玉米須治療糖尿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發酵制劑對家兔 有非常顯著的降血糖作用。目前,國內研宄較多是玉米須水提物、玉米須總皂苷和玉米須多 糖的降糖作用。
[0042] 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藥,其性溫,味辛,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功效,有"金 不換"、"南國神草"之美譽。因常在春冬兩季采挖,又分為"春七"和"冬七"。清朝藥學著 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 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云南白藥"和"片仔癀",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 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0043] 知母為著名中藥,性苦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屬清熱下火藥, 主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本經》:主 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 惡及風汗內疸。《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 虛而口干,加而用之。
[0044] 地骨皮,別名:枸杞皮,為前科、枸杞屬植物,是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 皮。可入藥,具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 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別 錄》:"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
[0045]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現代研宄,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 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 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 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 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 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0046] 玉竹,學名:Polygonatum odoratum(Mill. )Druce,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 莖橫走,肉質黃白色,密生多數須根。葉面綠色,下面灰色。花腋生,通常1~3朵簇生。《本 草經集注》云"莖干強直,似竹箭桿,有節。"故有玉竹之名。植物的根莖可供藥用,中藥名亦 為玉竹,秋季采挖,洗凈,曬至柔軟后,反復揉搓,晾曬至無硬心,曬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 明,曬干,切厚片或段用。玉竹提取類黃酮物質與桑葉提取物脫氧野尻霉素結合形成一種新 物質一一洗胰清糖素(cics),具有降血糖、血脂、血壓等作用。
[0047] 桑葚滋陰養血藥;生津藥;潤腸藥。補血滋陰,生津潤燥。用于眩暈耳鳴,心悸失 目民,須發早白,津傷□渴,內熱消渴,血虛便秘。補肝,益腎,熄風,滋液。治肝腎陰虧,消渴,便 秘,目暗,耳鳴,瘰疬,關節不利。既可入食,又可入藥,中醫認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 肝、腎經,為滋補強壯、養心益智佳果。具有補血滋陰,生津止渴,潤腸燥等功效,主治陰血不 足而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膝酸軟,須發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結等癥。
[0048] 菟絲子為旋花科一年寄生性蔓草菟絲的種子,為補腎壯骨、壯腰強脊、養肝明目之 圣藥,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常用于治療肝腎不足而致的陽瘺,早泄,遺精,耳鳴, 腰膝酸痛,小便頻數及視力減退,目暗不明等癥。菟絲子作為保健藥,早在《神農本草經》即 有記載,日:"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久服明目"。如《扁鵲心書》菟絲子丸有補腎氣,壯陽 道,助精神,輕腰腳等作用。《圣濟總錄》菟絲子丸(菟絲子、牛膝各等分。焙干搗羅為末, 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日2次,黃酒送下),功專補腎氣,強筋骨,是老年腎虛腰 膝酸痛的常用保健醫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菟絲子丸(菟絲子250g,蓮子100g,茯苓 50g,山藥100g。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黃豆粒大,早晚各服50丸,淡鹽湯送下),"久服填骨 髓,續絕傷,補五臟,去萬病,益顏色,聰耳明目,輕身延年"。菟絲子一直作為補腎壯骨的良 藥。
[0049] 淫羊藿辛、甘、溫,歸肝、腎經。能補腎助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善治腎陽不足,陽 瘺遺精,遺尿尿頻;風濕痹痛,骨瘺癱疾。《本草述》云"淫羊火,《本經》藥主陰瘺絕傷,《日 華子》亦首言其療男子絕陽,女子絕陰,則謂入命門、補真陽者是也。蓋命門為腎中之真陽, 即人身之元氣也,其所謂絕陽絕陰,不本之元氣,何以噓之于既槁。所謂益氣力,強志,并治 冷氣勞氣,筋骨攣急等證,皆其助元氣之故。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皆元陽衰敗而不能上升者 也。須知此味以降為升,其升。
[0050] 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
[0051] 具體實施例1 :將面粉、中藥添加劑、水按比例混合均勻,加酵母粉,揉成面團,然 后發酵2-3小時,做成饅頭,放入蒸籠中蒸20-30分鐘,冷卻,成型。
[0052] 具體實施例2:選取1 : 1的蕎麥面粉與小麥面粉摻勻后,加入占其十分之一的中 藥添加劑粉末,將三者攪拌均勻;加入適量酵母、攪拌均勻,發酵1-2小時后,待面團醒好, 做成饅頭,放入蒸籠蒸20-30分鐘,冷卻,成品。
[0053] 具體實施例3 :取500g小麥粉與500g玉米面摻勻,加入100g中藥添加劑;加水 后,加入適量酵母揉成面團,然后放入密閉的容器中發酵2-3小時,待面團醒好以后,揉成 饅頭,放入蒸籠中加水蒸20-30分鐘,成型,冷卻后食用。
[0054] 中藥添加劑的制備:
[0055] 實施例1 :取黃芪1000g、地骨皮1000g、山楂1000g、五味子1000g、生地黃1000g、 三七1000g、知母1000g、制首烏1000g、玉米須1000g、丹參1000g、淫羊藿1000g、葛根 1000g、當歸1000g、山藥1000g、澤瀉1000g、赤芍1000g、麥冬1000g、菟絲子1000g、玉竹 l〇〇〇g、桑葚l〇〇〇g。將所有原料放入5-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 次1-2小時,去上清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