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得到的涂膜干燥后,用輥式壓力機進行 壓延,使電極密度(含負極活性物質層72的密度)達到2. 4g/cm3。與正極6同樣地,對沒 有涂布漿料的部分進行沖裁,形成與圖1所示的正極6同樣的作為負極引線的狹小部。如 此,制作多個負極7。
[0143] [電極組2的制作]
[0144] 準備厚度為30 μ m的帶狀的微多孔膜隔膜8。將該隔膜8形成曲折,參照圖3說明 過的那樣,層疊正極6、負極7和隔膜8。此時,多個正極引線63和多個負極引線從層疊體 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出來。最后,在得到的層疊體上粘貼未圖示的卷止膠帶,形成電極組 2〇
[0145] [正極集電極耳4及負極集電極耳5在電極組2上的連接]
[0146] 采用鋁制作正極集電極耳4和負極集電極耳5。接著,將多個正極6的正極引線 63匯集成1根,連接在正極集電極耳4上。同樣,將多個負極7的負極引線73匯集成1根, 連接在負極集電極耳5上。如此,為了分別簡便地進行來自正極6和負極7的集電,將正極 集電極耳4及負極集電極耳5設置成從電極組2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出來。
[0147] [容器3的制作]
[0148] 作為容器3使用含鋁層壓薄膜。首先,將含鋁層壓薄膜3成型為可收納上述電極 組2的形狀。在如此成型的含鋁層壓薄膜3內,如之前參照圖2及圖3說明過的那樣收納 電極組2。此時,如圖3所示,在容器3的周緣部3b中,通過樹脂薄膜32夾入正極集電極耳 4。 同樣,圖3中雖未示出,但在容器3的周緣部3c中,通過樹脂薄膜32夾入負極集電極耳 5。 在正極集電極耳4與樹脂薄膜32之間及負極集電極耳5與樹脂薄膜32之間,配置絕緣 薄膜9。
[0149] 接著,在周緣部3a、3b及3c,將對置的樹脂薄膜32殘留一部分通過熱熔融粘合而 固定。同時,在周緣部3b,通過熱熔融粘合將樹脂薄膜32和與其對置的絕緣薄膜9固定,且 通過熱熔融粘合將正極集電極耳4和與其對置的絕緣薄膜9固定。同樣,在周緣部3c,通過 熱熔融粘合將樹脂薄膜32和與其對置的絕緣薄膜9固定,且通過熱熔融粘合將負極集電極 耳5和與其對置的絕緣薄膜9固定。如此制作注液前單元。
[0150] [非水電解質的注液]
[0151] 關于非水電解質,作為非水溶劑使用按1 : 1混合碳酸亞乙酯和碳酸二甲酯而得 到的非水溶劑,作為電解質使用2mol/l的六氟磷酸鋰。將該非水電解質注入之前說明過的 注液前單元中。非水電解質的注液通過容器3的周緣部中的未熱熔融粘合而殘留的部分來 進行。
[0152] [非水電解質電池 1的制作]
[0153] 最后,將容器3的周緣部中的未熱熔融粘合而殘留的部分熱熔融粘合,制作非水 電解質電池1。
[0154] [評價]
[0155] 對如此制作的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充放電循 環特性、能量密度特性、輸出特性和粒度分布通過以下步驟進行測定。
[0156] (充放電循環特性)
[0157] 對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在60°C的環境下,將充放電循環重復1000次而 進行。將充電進行到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電壓達到2. 7V。將放電進行到非水電解質電池1 的電壓達到2. 0V。
[0158] 此時,充電及放電都以5C的電流值進行。測定第1個循環(1次充放電)的容量 和第1000個循環的容量。
[0159] 將如此得到的第1000個循環容量除以第1個循環的容量,將得到的值作為1000 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
[0160] 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1000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為92%。
[0161] (輸出特性及能量密度)
[0162] 將電壓處于2. 70V的狀態的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以3. 0C的速率放電到 電壓達到2. 40V。將放電所用的時間作為輸出時間(秒)進行了測定。該輸出時間為輸出 特性的指標,越是輸出時間長的電池意味著輸出特性越優異。此外,將通過該放電而被放電 的容量和電壓求積,求出能量(Wh),將該能量除以電池單位體積,算出同體積的單位電池的 能量密度(Wh/電池)。
[0163] 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輸出時間為81秒,能量密度為1. 22Wh/電池。
[0164] (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測定)
[0165] 對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的粒徑及粒度分布測定裝 置,采用之前說明過的方法,進行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的測定。
[0166] 圖5中示出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具備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 布。在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中,平均粒徑d5。 為4. 9 μ m,粒徑dlO為2. 7 μ m,粒徑d9。為8. 6 μ m,用X = (d 5。一 d 1Q) /d5。表示的X的值為 〇· 45,用 Y = (d9。一 d5Q)/d9。表示的 Y 的值為 0· 43。
[0167] (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細孔徑分布測定)
[0168] 對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使用細孔分布測定裝置,采用之前說明過的方 法,進行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細孔徑分布的測定。在實施例1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 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細孔徑分布中,中值直徑為0. 36 μ m,眾數直徑D "。為0. 36 μ m。
[0169] (實施例2)
[0170] 在實施例2中,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平均粒徑為5. 4 μπι的A1置換鋰錳氧化物 LiMni.5Ala504,除此以外,通過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制作實施例2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 實施例2中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在作為混合前的單體的粒度分布中,粒徑山。、d5。及d9。分 別為 4. 3 μηι、5· 4 μπι 及 7. 5 μπι。
[0171] [評價]
[0172] 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對實施例2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進行了評價。
[0173] 其結果是,實施例2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1000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為95%。 此外,實施例2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輸出時間為98秒,能量密度為1. 25Wh/電池。
[0174] 而且,在實施例2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中,平 均粒徑d5。為4. 8 μ m,粒徑d丨。為2. 6 μ m,粒徑d 9。為8. 5 μ m,用X = (d 5。一 d 1Q) /d5。表示的 X的值為〇· 46,用Y = (d9。一 d 5。) /d9。表示的Y的值為0· 44。
[0175] (實施例3)
[0176] 在實施例3中,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平均粒徑為5. 4 μπι的A1置換鋰錳氧化物 LiMni.7AlQ.304,并按100 : 7 : 0 : 2的重量比例混合該活性物質、乙炔黑、石墨和聚偏氟乙 烯,除此以外,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制作實施例3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實施例3中 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在作為混合前的單體的粒度分布中,粒徑山。、d5。及d 9。分別為4. 2 μ m、 ?5· 4 μ m 了· 7 μ m。
[0177] [評價]
[0178] 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對實施例3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進行了評價。
[0179] 其結果是,實施例3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1000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為94%。 此外,實施例3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輸出時間為124秒,能量密度為1. 40Wh/電池。
[0180] 而且,在實施例3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中,平 均粒徑d5。為3. 7 μ m,粒徑d丨。為2. 0 μ m,粒徑d 9。為6. 4 μ m,用X = (d 5。一 d 1Q) /d5。表示的 X的值為〇· 46,用Y = (d9。一 d 5。) /d9。表示的Y的值為0· 42。
[0181] (實施例4)
[0182] 在實施例4中,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平均粒徑為5. 4 μ m的Mg置換鋰錳氧化物 LiMni.7Mga304,除此以外,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制作實施例4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實 施例4中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在作為混合前的單體的粒度分布中,粒徑山。、d5。及d9。分別 為 4. 3 μηι、5· 4 μπι 及 7. 8 μπι。
[0183] [評價]
[0184] 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對實施例4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進行了評價。
[0185] 其結果是,實施例4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1000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為88%。 此外,實施例4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輸出時間為57秒,能量密度為1. 09Wh/電池。
[0186] 而且,在實施例4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中,平 均粒徑d5。為4· 8 μ m,粒徑d i。為2· 5 μ m,粒徑d 9。為8· 4 μ m,用X = (d 5。一 d 1Q) /d5。表示的 X的值為〇· 48,用Y = (d9。一 d 5。) /d9。表示的Y的值為0· 43。
[0187] (實施例5)
[0188] 在實施例5中,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平均粒徑為5. 4 μ m的Fe置換鋰錳氧化物 LiMni.7Fea304,除此以外,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制作實施例5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實 施例5中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在作為混合前的單體的粒度分布中,粒徑山。、d5。及d9。分別 為 4. 1 μ m、5. 4 μ m 及 7. 6 μ m〇
[0189] [評價]
[0190] 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對實施例5的非水電解質電池 1進行了評價。
[0191] 其結果是,實施例5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1000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為85%。 實施例5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輸出時間為59秒,能量密度為1. 12Wh/電池。
[0192] 而且,在實施例5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中,平 均粒徑d5。為4. 8 μ m,粒徑d丨。為2. 6 μ m,粒徑d 9。為8. 6 μ m,用X = (d 5。一 d 1Q) /d5。表示的 X的值為〇· 46,用Y = (d9。一 d 5。) /d9。表示的Y的值為0· 44。
[0193] (實施例6)
[0194] 在實施例6中,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平均粒徑為5. 4 μ m的Co置換鋰錳氧化物 LiMni.7Coa304,除此以外,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制作實施例6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實 施例6中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在作為混合前的單體的粒度分布中,粒徑山。、d5。及d9。分別 為 4. 3 μ m、5. 4 μ m 及 7. 6 μ m。
[0195] [評價]
[0196] 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對實施例6的非水電解質電池 1進行了評價。
[0197] 其結果是,實施例6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1000個循環后的容量維持率為89%。 此外,實施例6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輸出時間為62秒,能量密度為1. 19Wh/電池。
[0198] 而且,在實施例6的非水電解質電池1的含正極活性物質層62的粒度分布中,平 均粒徑d5。為4. 9 μ m,粒徑d丨。為2. 5 μ m,粒徑d 9。為8. 6 μ m,用X = (d 5。一 d 1Q) /d5。表示的 X的值為〇· 49,用Y = (d9。一 d 5。) /d9。表示的Y的值為0· 43。
[0199] (實施例7)
[0200] 在實施例7中,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平均粒徑為5. 5 μ m的A1及Mg置換鋰錳氧 化物LiMni.7Ala2Mgai04,除此以外,按與實施例1同樣的步驟,制作實施例7的非水電解質電 池1。實施例7中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在作為混合前的單體的粒度分布中,粒徑山。、d5。及 d9。分別為 4. 1 μ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