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考慮太陽翼輻射損傷的全電推航天器軌道轉移優(yōu)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為了更好地描述軌道轉移涉及的模型,建立了相應的坐標系;其中坐標系RTN原點位于航天器質心,R為軌道徑向方向,N為軌道角動量方向,T與R、N垂直且指向運動方向;坐標系PQH原點位于地心,P指向近地點,H指向軌道角動量方向,Q與P、H成右手系;坐標系UVW為原點位于航天器質心,U沿航天器速度方向,V位于軌道面內垂直于速度且指向地心方向,W與U和V垂直且指向軌道面方向;
具體實現(xiàn)步驟如下:
步驟A:確定軌道轉移模型初始條件,包括推力T、航天器發(fā)射質量m0、比沖Tsp,以及第一階段軌道轉移的初始軌道Kepler根數(shù),包括軌道半長軸a、偏心率e、軌道傾角i、升交點赤經Ω、近地點幅角ω和平近點角M;
步驟B:建立軌道轉移第一階段模型;該階段將軌道偏心率消除至0,同時降低軌道傾角;本發(fā)明將電推力器產生的推力作為攝動力處理,建立軌道轉移期間的Gauss型軌道攝動方程如式(7)所示,其中a、e、i、Ω、ω、M為軌道根數(shù),f為真近點角,r為軌道半徑,u=ω+f為軌道幅角,p=a(1-e2)為軌道通徑,E為偏近點角,F=[FR,FT,FN]為推力加速度在軌道坐標系RTN下的分量;
此階段推力位于PQW系的QOW平面內,與-Q所成夾角為α;α的絕對值維持恒定,當軌道幅角u位于90°或270°時,α需要改變正負;采用Runge-Kutta法對建立的Gauss動力學方程進行求解,當軌道偏心率接近于0時,第一階段軌道轉移結束,輸出當前軌道的轉移時長tf1、軌道傾角i、半長軸a以及航天器質量m0作為第二階段的輸入;
步驟C:建立第二階段軌道轉移模型;該階段完成非共面圓軌道之間的最優(yōu)連續(xù)推力轉移,保證軌道轉移任務結束時航天器位于地球靜止軌道,推力加速度矢量固定在UVW坐標系中的UOW平面內,并與軌道平面保持方位角β;該階段軌道轉移時間tf2計算公式如式(8)所示,其中Δv為第二階段軌道轉移的速度增量;
步驟D:輸出軌道轉移兩階段總時間;基于上述兩階段軌道轉移模型,可以得到GTO-GEO轉移總時間tf為:
tf=tf1+tf2 (9)
步驟E:建立太陽翼損傷模型;主要考慮空間質子對太陽翼的位移效應造成的損傷,建立全電推GEO航天器太陽翼損傷模型;質子全向輻射通量ψp是McIlwain坐標L和緯度l的函數(shù),如式(10)所示,其中E為質子能量;
式中L=r/(Rcos2l),R為地球半徑,r為輻射帶位置坐標參數(shù),a和b計算公式如式(11)所示,其中a0、a1、a2、a3、b0、b1、b2、b3、b4、b5為常數(shù);
于是能量為E的質子產生的位移損傷Dd如式(12)所示,其中φ(E)=∫ψ(E)dt為質子總輻射量,NIEL為非電離能量損失;NIEL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原子量加權計算,不同E下的NIEL通過插值獲得;
Dd(E)=φ(E)NIEL(E) (12)
將輻射帶運行過程中的位置參數(shù)離散為一系列節(jié)點{xk=[Lk,lk]|x1,x2...xn},并在節(jié)點處將質子能譜進行離散{E1,E2...Em}∈[2.8MeV,100MeV];主要考慮能量位于2.8MeV~100MeV之間的質子對太陽翼的影響,節(jié)點處的位移損傷Dd(xk)為:
太陽翼輸出功率下降系數(shù)pr如式(14)所示,其中Dx和K的取值依材料而定;
步驟F:建立以軌道轉移總時間tf和太陽翼輸出功率下降系數(shù)pr為目標的偏好函數(shù)并用遺傳算法進行優(yōu)化;設置軌道轉移總時間以及太陽翼輻射輸出功率下降系數(shù)的偏好與偏好類型,建立相應的偏好函數(shù),根據(jù)流程利用遺傳算法優(yōu)化求解得到上述偏好的非劣解,從而得到全電推地球靜止軌道航天器軌道轉移的優(yōu)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