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式煞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煞車制動之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碟煞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長久以來,自行車在人類短程移動上,一直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近年來吹起了節能減碳與休閑的風潮,使得不需耗能消耗能源的自行車更為普及,更加深入每一個家庭。
[0003]自行車雖屬非主流交通工具,然而也和其他交通工具一樣,都會裝置有煞車裝置,以提高行車安全。不管是哪一種交通工具,煞車裝置對于行車安全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傳統常見的煞車裝置為鼓式煞車與碟式煞車兩種,而這兩種煞車裝置都是利用來令片去磨擦煞車鼓或是煞車碟盤,再透過不斷提高的摩擦力,來達到減速或停車的功效。一般而言,碟式煞車之制動效果會比鼓式煞車確實些,因此市售之高級自行車,或是有特殊安全考慮之自行車,都已大幅采用碟式煞車,來提高自行車之附加價值。
[0004]此種結構形態于實際使用經驗中發現仍存在下述之問題點:
[0005]1、結構復雜:結構過于復雜之碟煞結構,除材料成本外,組裝成本亦高,當然,消費者買回家后,其維修成本當然也會跟著變高。
[0006]2、承前述,在有限的空間中,要同時容納復雜之結構,許多構件之尺寸都必須跟著縮小化設計,導致提供恢復力之彈簧線徑跟著變細,因此,再完成煞車動作后,來令片復位之速度慢,造成不必要之磨擦,縮短來令片之使用壽命。
[0007]3、不容易組裝:傳統之碟煞結構之組裝順序,由外而內依序安裝,因此,供轉圜之工作空間會隨著組裝的零件述而逐漸變小,當然,組裝難度亦隨之變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碟式煞車。
[0009]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10]—種碟式煞車,包括至少一殼體,該殼體中容置有一軸向進給裝置,且該軸向進給裝置對應于殼體內側之第一端貼抵有一來令片;而該軸向進給裝置延伸出相對應殼體外面之第二端,連設于一扳桿;當該扳桿之自由端部受拉力牽引時,可旋動該軸向進給裝置,令軸向進給裝置向內頂推其所相對應之來令片,令該來令片夾頂推設于該煞車盤之側面,而達提供煞車減速的效果,而當作用于扳桿之拉力消失后,該兩軸向進給裝置即分別帶動該兩來令片復位,結束煞車減速動作;該軸向進給裝置包括一裝設于殼體中之推進組,該推進組包括互相頂抵且同軸對應之第一推進柱以及第二推進柱,其中該第一推進柱僅能相對于第一殼體作軸向往復式運動,而該第二推進柱則相對于螺套作往復式旋動,藉以軸向內推動該第一推進柱;該第一推進柱異于第二推進柱之端面軸向形成有至少二等距環狀排列之容置空間,其中,每一容置空間中容置有一壓縮彈簧,且每一彈簧之自由端部頂抵于殼體之內側;該第一推進柱向內軸向移動執行煞車動作時,并同時壓縮該等壓縮彈簧,藉以于煞車動作執行完畢后,提供第一推進柱適當之恢復力。
[0011]藉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實用新型對照先前技術而言,可改變組裝方向、依實際需求提供適當之恢復力,達到降低成本、提供精確制動力等實用進步性與較佳產業經濟(利用)效益。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外觀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扳桿與第一、二殼體分離之立體外觀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拆卸扳桿后之立體分解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軸向進給裝置之剖視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殼體之剖視圖。
[0017]圖6為本實用新型之局部剖視圖。
[0018]圖7為本實用新型之動作示意圖。
[0019]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分解圖。
[0020]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分解圖。
[0021]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殼體之剖視圖。
[0022]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
[0023]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請參閱圖1、2、3、4、5、6,本實用新型碟式煞車包括互相對接結合之第一殼體10及一第二殼體20,該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間形成有一避讓槽30,藉以供避讓旋轉中之煞車盤40 ;該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中分別容置有一軸向進給裝置50,且每一軸向進給裝置50對應于第一 /第二殼體10/20內面之第一端貼抵有一來令片60 ;每一軸向進給裝置50對應于第一 /第二殼體10/20外面之第二端同時連設于一扳桿80之兩端。扳桿80之自由端部連設于一煞車線(圖中未示),當扳桿80受煞車線之牽引而同時旋動兩軸向進給裝置50后,兩軸向進給裝置50分別向內頂推其所相對應之來令片60,令兩相對之來令片60同步夾設于煞車盤40之兩側面,而達提供煞車減速的效果。
[0025]前述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之外觀雖略有差異,然其內部結構相同并左右鏡射對應,因此,以下茲以第一殼體10以及裝設于其中之軸向進給裝置50為例,予以說明。
[0026]第一殼體10中由內而外依序形成有一穿孔11及一螺孔12,其中,穿孔11之直徑小于螺孔12之直徑,而于穿孔11與螺孔12間形成有一第一肩部13,且穿孔11之內緣徑向設置有至少一凸肋14。
[0027]軸向進給裝置50包括一裝設螺孔12中之推進組70以及一鎖設于螺孔12中之螺套52,藉以將推進組70限位于螺孔12中。推進組70包括互相頂抵且同軸對應之第一推進柱71及第二推進柱72,其中第一推進柱71僅能相對于第一殼體10作軸向往復式運動,而第二推進柱72則相對于螺套52作往復式旋動,藉以軸向內推動第一推進柱71。
[0028]第一推進柱71包括互相同心對應之第一段711及第二段712,其中第一段711之直徑小于第二段712之直徑,而于第一段711與第二段712間形成有一第二肩部713。第二肩部713上等距軸向形成有至少二容置空間714。容置空間714分別徑向延伸至第二段712之表面,且每一容置空間714中分別軸向容置有一壓縮彈簧73,又每一壓縮彈簧73之自由端部分別頂抵于第一肩部13,藉以提供第一推進柱71作動后之恢復力。第一推進柱71相對于第二推進柱72之端面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旋轉推進結構715,并沿第一推進柱71之軸線伸設有一凸柱716。第二段712之側面徑向形成有至少一滑槽717,而凸肋14分別滑設于滑槽717中,令第一推進柱71無法相對于第一殼體10轉動。
[0029]請進一步參閱如圖7所示,第二推進柱72包括一貼抵于第一推進柱71端面之盤體721,以及一同心延伸自盤體721之柱體722。盤體721相對于第一推進柱71之端面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旋轉推進結構723,而柱體722于貫穿螺套52后連設于扳桿80,因此,當扳桿80被煞車線牽引時,會帶動第二推進柱72相對于第一推進柱71旋轉,進而利用互相貼抵之第二旋轉推進結構723與第一旋轉推進結構715,將第一推進柱71向內頂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