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4] 第三制動器,其自如地將所述第三齒圈固定于所述變速器殼體;
[0055] 其中通過卡合機構組中的兩個卡合機構成為連接狀態或固定狀態,確立各變速 檔。
[0056] 其中,所述的適用于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自動變速器,所述第一離合器、第二離 合器、第三離合器和第四離合器均為電磁離合器,第二制動器和第三制動器均為電磁制動 器。
[0057] 其中,所述的適用于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自動變速器,所述卡合機構組還包括 第一制動器,其自如連接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太陽輪,所述第一制動器為電磁制動 器。
[0058] 其中,所述的適用于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自動變速器,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 中第一齒圈與第一太陽輪的齒數比為2,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中第二齒圈與第二太陽輪 的齒數比為4,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中第三齒圈與第三太陽輪的齒數比為2。
[0059] 其中,所述的適用于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自動變速器,驅動源的動力經由變矩 器傳遞至所述輸入軸。
[0060] 一種適用于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自動變速器,根據其中兩個電磁離合器和/或 電磁制動器的結合或分離,可以實現10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其包括:
[0061] 3組行星齒輪組、4個離合器、3個制動器。
[0062] 第一行星齒輪組PG1為單排雙級行星齒輪組;第二行星齒輪組PG2和第三行星齒 輪組PG3均為單排單級行星齒輪組;變速器輸入軸1與輸出軸2軸線平行,適合于汽車發動 機前置前輪驅動的車型上。
[0063] 輸入軸1與第一太陽輪S1直接連接,并位于第二行星齒輪組PG2之前;輸出軸2 與第二齒圈R2直接連接,并位于第三行星齒輪組PG3之前;第一行星架C1與殼體3直接連 接;第二太陽輪S2與第三太陽輪S3直接連接;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直接連接。
[0064] 第一電磁離合器K1、第二電磁離合器K2、第一電磁制動器B1位于輸入軸1與第一 行星齒輪組PG1之間;第三電磁離合器K3、第四電磁離合器K4、第二電磁制動器B2位于第 一行星齒輪組PG1與第二行星齒輪組PG2之間;第三電磁制動器B3位于第三行星齒輪組 PG3的外側。
[0065] 第一電磁離合器K1用于輸入軸1與第三齒圈R3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66] 第二電磁離合器K2用于輸入軸1與第二太陽輪S2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67] 第三電磁離合器K3用于第一齒圈R1與第二太陽輪S2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68] 第四電磁離合器K4用于第一齒圈R1與第二行星架C2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69] 第一電磁制動器B1用于第二太陽輪S2與殼體3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70] 第二電磁制動器B2用于第二行星架C2與殼體3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71] 第三電磁制動器B3用于第三齒圈R3與殼體3之間的結合或分離。
[0072] 假設:A1 =第一齒圈的齒數/第一太陽輪的齒數,A2 =第二齒圈的齒數/第二 太陽輪的齒數,A3 =第三齒圈的齒數/第三太陽輪的齒數。各檔位運動傳遞特性如下。
[0073] 第三電磁離合器K3、第三電磁制動器B3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一檔。前進一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對于第一行星齒輪組 PG1,第一行星架C1與殼體相連被固定,第一太陽輪S1帶動第一齒圈R1減速輸出。第三 電磁離合器K3結合,第一齒圈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太陽輪S2和第三太陽輪S3組件。對 于第三行星齒輪組PG3,第三電磁制動器B3結合制動第三齒圈R3,第三太陽輪S3驅動第 三行星架C3減速運動。對于第二行星齒輪組PG2,由于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為 一個組件,因此第二行星架C2減速運動,第二齒圈R2被第二太陽輪S2的減速運動和第二 行星架C2減速運動一起驅動,因此,最終輸出軸2為減速運動,實現前進一檔。一檔傳動比
[0074] 第二電磁離合器K2、第三電磁制動器B3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二檔。前進二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第二電磁離合器K2結合,輸入軸1動力傳遞至 第二太陽輪S2和第三太陽輪S3組件。對于第二行星齒輪組PG2、第三行星齒輪組PG3的動 力傳遞過程與前進一檔相同。由于輸入軸1比第一齒圈R1轉速快,因此最終前進二檔傳動 比小于前進一檔,但同樣為減速運動,實現前進二檔。二檔傳動比
[0075] 第四電磁離合器K4、第三電磁制動器B3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三檔。前進三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對于第一行星齒輪組 PG1,第一行星架C1與殼體相連被固定,第一太陽輪S1帶動第一齒圈R1減速輸出。第四電 磁離合器K4結合,第一齒圈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組件。對于 第三行星齒輪組PG3,第三電磁制動器B3結合,制動第三齒圈R3,第三行星架C3驅動第三 太陽輪S3減速運動。對于第二行星齒輪組PG2,由于第二太陽輪S2和第三太陽輪S3為一 個組件,第二齒圈R2被第二太陽輪S2的減速運動和第二行星架C2減速運動一起驅動,最 終輸出軸2為減速運動,實現前進三檔。三檔傳動比
[0076] 第四電磁離合器K4、第二電磁離合器K2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四檔。前進四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對于第一行星齒輪組 PG1,第一行星架C1與殼體相連被固定,第一太陽輪S1帶動第一齒圈R1減速輸出。第四電 磁離合器K4結合,第一齒圈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組件。第二 電磁離合器K2結合,輸入軸1動力傳遞至第二太陽輪S2和第三太陽輪S3組件。對于第二 行星齒輪組PG2,第二齒圈R2被第二太陽輪S2的同速運動與第二行星架C2的減速運動一 起驅動,但第二太陽輪S2的轉速比前進三檔時小。因此,最終前進四檔傳動比小于前進三 檔,但同樣為減速運動,實現前進四檔。四檔傳動比
[0077] 第四電磁離合器K4、第三電磁離合器K3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五檔。前進五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對于第一行星齒輪組 PG1,第一行星架C1與殼體相連被固定,第一太陽輪S1帶動第一齒圈R1減速輸出。第三電 磁離合器K3結合,第一齒圈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太陽輪S2和第三太陽輪S3組件。第四 電磁離合器K4結合,第一齒圈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組件。因 此,第二行星齒輪組PG2、第三行星齒輪組PG3作為一個整體減速運動,最終輸出軸2為減速 運動,實現前進五檔。五檔傳動比iQ5=入i。
[0078] 第四電磁離合器K4、第一電磁制動器B1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六檔。前進六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對于第一行星齒輪組 PG1,第一行星架Cl與殼體相連被固定,第一太陽輪S1帶動第一齒圈R1減速輸出。第四電 磁離合器K4結合,第一齒圈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組件。第一 電磁制動器B1結合,則第二太陽輪S2和第三太陽輪S3組件被固定。對于第二行星齒輪組 PG2,第二太陽輪S2被固定,第二行星架C2的減速運動驅動第二齒圈R2減速運動,但第二 太陽輪S2的轉速(此時為0)比前進五檔時小。因此,最終前進六檔傳動比小于前進五檔, 但同樣為減速運動,實現前進六檔。六檔傳動比
[0079] 第四電磁離合器K4、第一電磁離合器K1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七檔。前進七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第一電磁離合器K1結 合,輸入軸1動力傳遞至第三齒圈R3。對于第一行星齒輪組PG1,第一行星架C1與殼體相 連被固定,第一太陽輪S1帶動第一齒圈R1減速輸出。第四電磁離合器K4結合,第一齒圈 R1的動力傳遞至第二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架C3組件。對于第三行星齒輪組PG3,第三齒 圈R3的同速運動與第三行星架C3的減速運動一起驅動第三太陽輪S3減速運動。對于第 二行星齒輪組PG2,第二太陽輪S2的減速運動與第二行星架C2的減速運動一起驅動第二齒 圈R2減速運動,實現前進七檔。七檔傳動比
[0080] 第一電磁離合器K1、第一電磁制動器B1同時結合,可實現前進八檔。前進八檔動 力傳遞路線為:動力由變速器輸入軸1輸入,傳遞至第一太陽輪S1。第一電磁離合器K1結 合,輸入軸1動力傳遞至第三齒圈R3。第一電磁制動器B1結合,則第二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