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能夠精確地改變流入變流空間31a和32a的液體L的流動。因此,當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能夠可靠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0085]由于變流空間31a和32a形成在變流突部31和32的外周面與連通通路30的內周面之間,所以變流空間31a和32a能夠沿周向遍及整周地形成。因而,流過連通通路30的液體L中的在連通通路30內的徑向外側流動的液體L的流動能夠在周向上遍及整周地變化。因此,當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0086]由于通過空間31b和32b由變流突部31和32的內周面形成,所以通過空間31b和32b能夠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兩側開口。因而,穿過通過空間31b和32b的液體L能夠沿軸線O方向流過通過空間3 Ib和32b,使得液體L能夠平緩地流過通過空間3 Ib和32b。
[0087]變流突部31和32的外周面的直徑從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漸減小。因此,如圖3所示,隨著流入變流空間31a和32a內的液體L的流動被改變成沿著變流突部31和32的外周面流動,該液體L繞著沿周向延伸的轉向軸轉向,使得該液體L的流動流的方向能夠在軸線O方向上反轉。因而,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沿軸線O方向穿過通過孔31c和32c的液體L與流動被變流突部31和32改變的液體L碰撞時所發生的液體L的壓力損失。
[0088]在本實施方式中,變流突部31和32的內周面的直徑也從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漸減小,變流突部31和32的兩直徑均從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漸減小。在該情況下,當從通過孔31c和32c流入通過空間31b和32b內的液體L沿軸線O方向流過通過空間31b和32b時,因液體L與變流突部31和32的內周面之間的摩擦導致的能量損失能夠被抑制,使得該液體L能夠更平緩地流過通過空間31b和32b。
[0089]第一變流突部31和第二變流突部32被設置作為上述變流突部。因此,從主液室14流向副液室15的液體L的流動被第一變流突部31改變,使得液體L的壓力損失增大,甚至當從副液室15流向主液室14的液體L的流動被第二變流突部32改變時,也能夠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0090](第二實施方式)
[0091]接著,將參照圖4說明根據本發明的隔振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
[0092]注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0093]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第一變流突部31和第二變流突部32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鄰接地布置,并且變流突部31和32的基端部直接連接。各變流突部31和32的內周面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具有相同的直徑,并且通過空間31b和32b被形成為沿軸線O方向延伸的圓柱狀。第一通過空間31b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與第二通過空間32b的位于一側的端部直接連接。
[0094]在該隔振裝置中,變流突部31和32的基端部直接連接的聯接體40被形成為沿軸線O方向延伸的筒狀。聯接體40的內部形成通過空間31b和32b在軸線O方向上連接的連接空間40a。連接空間40a的內周面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平滑地連續且不具有臺階部。
[0095](第三實施方式)
[0096]接著,將參照圖5和圖6說明根據本發明的隔振裝置的第三實施方式。
[0097]注意,在第三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的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0098]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變流突部33被形成為從連通通路30的內周面突出的板狀來代替形成為沿軸線O方向延伸的筒狀。變流突部33可以沿周向遍及整周地斷續布置,在圖示的示例中,一對變流突部以夾著軸線O的方式地形成。變流突部33被形成為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狀和相等的大小。
[0099]當從連通通路30的與軸線O正交的截面觀察時,變流突部33具有半圓形狀。變流突部33的外周緣部由聯接部34和連接部35構成。聯接部34沿周向以圓弧狀的方式延伸。聯接部34在周向的整個長度上與連通通路30的內周面連續地聯接。連接部35直線狀地延伸成與聯接部34的周向上的兩端部連接。當從上述截面觀察時,一對變流突部33以夾著軸線O的方式對稱地布置,并且一對變流突部33在徑向上彼此相對。
[0100]當從穿過軸線O和聯接部34的周向上的中央部的縱截面觀察時,連通通路30和變流突部33被形成為相對于軸線O呈對稱形狀。當從上述縱截面觀察時,變流突部33從連通通路30的內周面相對于軸線O方向傾斜地突出。
[0101]在該隔振裝置中,通過孔33c形成在一對變流突部33的突端部之間。當從上述截面觀察時,通過孔33c為位于連接部35之間的長孔狀。此外,變流空間33a被限定成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開口并形成在變流突部33的表面與連通通路30的內周面之間。此外,通過空間33b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兩側開口,并且通過空間33b的壁面的一部分由變流突部33的表面構成。
[0102]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從上述截面觀察時,一對變流突部33以夾著軸線O的方式對稱地布置,但本發明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一對變流突部:該對變流突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徑向上彼此相對。
[0103](第四實施方式)
[0104]接著,將參照圖7說明根據本發明的隔振裝置的第四實施方式。
[0105]注意,在第四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0106]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變流突部43和44被形成為在軸線O方向上開口的環狀來代替形成為沿軸線O方向延伸的筒狀。變流突部43和44沿周向遍及整周地連續延伸。此夕卜,在該隔振裝置中,連通通路30的內部不被分割成變流空間和通過空間。在該隔振裝置中,連通通路30的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部的直徑均比位于該兩端部之間的中央部的直徑小。變流突部43和44分別設置在連通通路30的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部。
[0107]當從上述縱截面觀察時,變流突部43和44被形成為朝向徑向內側凸出的直角三角形形狀。當從上述縱截面觀察時相對于軸線O傾斜的傾斜端面43a和44a以及當從上述縱截面觀察時與軸線O正交的正交端面43b和44b設置在變流突部43和44的面向軸線O方向的端面。
[0108]這里,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一個第一變流突部43和一個第二變流突部44作為上述變流突部。第一變流突部43設置在連通通路30的位于一側的端部,并且第一變流突部43的傾斜端面43a面向一側。第一通過孔43c設置在第一變流突部43的內部作為上述通過孔。第二變流突部44設置在連通通路30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并且第二變流突部44的傾斜端面44a面向另一側。第二通過孔44c設置在第二變流突部44的內部作為上述通過孔。
[0109 ]當振動被輸入該隔振裝置時,液體L經由連通通路30沿軸線O方向從主液室14朝向副液室15流動,并且從連通通路30的位于一側的端部流入連通通路30內。液體L中的在連通通路30內的徑向外側流動的液體L沿著第一變流突部43的傾斜端面43a從基端部側朝向頂端部側流動,使得該流動被改變成朝向徑向內側流動。流入連通通路30內的液體L中的在連通通路30內的徑向內側流動的液體L沿軸線O方向穿過第一通過孔43c。
[0110]因此,當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沿軸線O方向穿過第一通過孔43c的液體L與流動被第一變流突部43改變的液體L彼此碰撞時所發生的能量損失等而增大,由此吸收和衰減振動。使液體L的壓力損失增大的因素的示例可以包括有效截面面積因流在連通通路30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處分離而減小(參照圖7的中央部中所示的雙點劃線)等。
[0111]這里,連通通路30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的直徑比其端部的直徑大。因此,當液體L穿過第一通過孔43c并流入連通通路30的中央部時,液體L中的在連通通路30內的徑向外側流動的液體L向徑向外側擴展成沿著該中央部的內周面流動,并且沿軸線O方向流動。液體L從連通通路30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穿過第二通過孔44c并流入位于另一側的端部。在該情況下,液體L中的在連通通路30內的徑向外側流動的液體L沿著第二變流突部44的正交端面44b從基端部側朝向頂端部側流動,使得該流動被改變成朝向徑向內側流動。
[0112]因此,當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沿軸線O方向穿過第二通過孔44c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