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器的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減速器的潤滑結構,特別是涉及如下的減速器的潤滑結構,在殼內具有與驅動源的輸出軸聯動進行旋轉的減速齒輪,利用所述減速齒輪將儲存在該殼內的底部的潤滑油攪起并引導至收集槽,從該收集槽向潤滑油的供給對象例如被潤滑部或者被冷卻部供給潤滑油。
【背景技術】
[0002]由于在收集槽中滯留有潤滑油之前不向被潤滑部的各部供給潤滑油,所以到開始供給潤滑油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已知能夠通過如下方式將潤滑油迅速地供給至潤滑油的供給對象,該方式是為了迅速地向潤滑油的供給對象供給潤滑油,在收集槽的上部設有將攪起的潤滑油引導至收集槽的開口部,在該開口部的下方設有從收集槽向潤滑油的供給對象供給潤滑油的供給口,具有設于開口部與供給口之間且將潤滑油從開口部引導至供給口的引導構件,在收集槽內的潤滑油的油面到達供給口之前,利用引導構件將潤滑油引導至供給口 (例如參照JP特開2012-172779)。
[0003]但是,在上述的結構中,例如即使具有引導構件,也僅能夠利用攪起的潤滑油中的被從收集槽的開口部引導至供給口的潤滑油,另外,因為潤滑油必需經過收集槽,所以潤滑油供給至潤滑油的供給對象依然需要時間。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被攪起的潤滑油能夠在不經由收集槽的情況下迅速地供給至潤滑油的供給對象的減速器的潤滑結構。
[0005]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減速器的潤滑結構具有:殼,在形成于該殼的內部的側壁與旋轉軸線之間設有潤滑油供給對象;減速齒輪,設于所述殼內,與驅動源的輸出軸連結,圍繞所述旋轉軸線進行旋轉;收集槽,對儲存于所述殼的底部且被所述減速齒輪攪起的潤滑油的一部分進行儲存;油路,設于所述側壁,將被所述減速齒輪攪起的潤滑油引導向所述收集槽;肋,以沿徑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側壁,將攪起的潤滑油向內徑方向引導,槽部,設于所述側壁的所述肋的端緣,被所述肋捕捉到的所述潤滑油導入該槽部中,并且該槽部與所述潤滑油供給對象連通。
[0006]根據這種方式,被減速齒輪攪起的潤滑油在不經由收集槽的情況下,通過肋迅速地供給至潤滑油供給對象。另外,由于即使被減速齒輪攪起而以往無法到達收集槽而被廢棄至殼底部的潤滑油能夠供給至潤滑油供給對象,所以能夠有效利用潤滑油。
[000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減速器的潤滑結構也可以還具有輔助肋,該輔助肋在所述減速齒輪的旋轉方向上,在所述肋的上游側至少呈放射性地形成有一個;所述側壁形成為越遠離所述減速齒輪越接近所述旋轉軸線的錐狀。這樣,能夠利用輔助肋對被減速齒輪攪起的潤滑油中的攪起高度較低而無法到達油路的潤滑油的旋轉進行限制來捕捉。被輔助肋捕捉到的潤滑油沿著輔助肋以及側壁的錐狀的壁面流向旋轉軸線側,另外越過輔助肋到達肋的潤滑油被肋限制旋轉,沿著肋流向旋轉軸線側,供給至潤滑油供給對象進行潤滑。因此,能夠通過輔助肋提高被減速齒輪攪起的潤滑油中的攪起高度較低而無法到達油路的潤滑油的捕捉能力,將潤滑油供給至潤滑油供給對象。
[000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潤滑油供給對象可以是將所述減速齒輪支撐于所述殼的軸承以及與所述軸承并列設置并將所述殼內與外部隔斷的油封;所述槽部以凹入的方式設于軸承孔的內周面和階梯壁,該軸承孔設于所述殼,該階梯壁形成于所述軸承與所述油封之間;所述槽部的形成于所述軸承孔的部分的寬度比所述肋的寬度更寬;所述槽部設于所述肋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這樣,例如即使在減速齒輪在車輛后退時反向旋轉的情況下,也能夠與前進時同樣地將潤滑油從肋導入至槽部。由于能夠利用槽部向將減速齒輪支撐于殼的軸承以及與軸承并列設置并將殼內與外部隔斷的油封供給潤滑油,所以不需要特別地形成油路。
[000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減速齒輪也可以固定于差速器殼,想該差速器殼的內部具有驅動一對車軸進行旋轉的差速機構。這樣,能夠應用于具有差速器殼的車輛。
【附圖說明】
[0010]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示例性的實施例的特征、優點以及技術和工業上的意義,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構件。
[0011]圖1是說明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輛的后變速驅動橋的概略結構的概略圖。
[0012]圖2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變速驅動橋殼體的第一分割殼部的開口部側的主視圖。
[0013]圖3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變速驅動橋殼體的第二分割殼部的開口部側的主視圖。
[0014]圖4是不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變速驅動橋殼體的劃分構件的與第二分割殼相向一側的主視圖。
[0015]圖5是不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二分割殼部單體的開口部側的主視圖。
[0016]圖6是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輛的后變速驅動橋的將一部分切除了的縱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針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一個實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將附圖適當地簡化或者變形,不一定是準確地描述各部分的尺寸比以及形狀等。另外,在以下參照的附圖中,在相同或者相當的構件上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
[0018]圖1是示出應用了本發明的電動四輪驅動車的后變速驅動橋10的結構的概略圖。后變速驅動橋10是兩軸型的車輛用電動式驅動裝置,在變速驅動橋殼體20 (殼的例示)內具有:作為驅動源的電動機11 ;第一減速齒輪對14,設于該電動機11的輸出軸12和與輸出軸12平行的中間軸13之間;第二減速齒輪對16,設于中間軸13和差速器殼15之間,該差速器殼15與該中間軸13平行且與電動機11同心;差速齒輪裝置19,具有設于差速器殼15內的差速機構17,該差速齒輪裝置19通過從電動機11經由第一減速齒輪對14以及第二減速齒輪對16傳遞的扭矩驅動一對后車軸18旋轉。
[0019]在輸出軸12的中央部連結有電動機11的轉子11a,在兩端側安裝有一對軸承21,輸出軸12通過一對軸承21被變速驅動橋殼體20支撐為能夠旋轉。
[0020]第一減速齒輪對14由小徑側的中間驅動齒輪22和大徑側的中間從動齒輪23組成。中間驅動齒輪22—體地固定于輸出軸12的一個端部的頂端側。另外,中間從動齒輪23以與中間驅動齒輪22嚙合的狀態一體地固定于中間軸13的一端側。由于輸出軸12以及與輸出軸12平行的中間軸13相當于第一減速齒輪對14的旋轉軸,因此,第一減速齒輪對14的旋轉軸方向是指輸出軸12或者中間軸13的軸向,在圖1中相當于左右方向。
[0021]中間軸13設于比彼此同心地設置的輸出軸12以及差速器殼15、固定于輸出軸12和差速器殼15上的中間驅動齒輪22以及后述的末端從動齒輪26 (減速齒輪的例示)更靠車輛前方側的位置。這樣,中間從動齒輪23配置于變速驅動橋殼體20內的最前方側。在該中間軸13的兩端部安裝有一對軸承24。該中間軸13通過一對軸承24被變速驅動橋殼體20支撐為能夠旋轉。
[0022]如圖1所示,第二減速齒輪對16在第一減速齒輪對14的旋轉軸方向上與第一減速齒輪對14錯位,由小徑側的末端驅動齒輪25和大徑側的末端從動齒輪26組成。末端驅動齒輪25—體地固定于中間軸13的另一端部。另外,末端從動齒輪26在中間驅動齒輪22的軸向上與配置為與輸出軸12錯位,以與末端驅動齒輪25嚙合的狀態安裝于差速器殼15的外周部而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