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合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離合器。
【背景技術】
[0002]—直以來,已知有切換外圈與配設在其內側的內圈的動力的傳遞狀態的離合器(例如,專利文獻1)。在該離合器中,在外圈與內圈對置的空間配設有收納作為卡合件的輥的環狀的保持器。在內圈的外周面形成多個平坦的凸輪面,利用該凸輪面在與外圈之間形成多個朝周向的兩側逐漸變得窄的楔形的空間。
[0003]在該離合器中,當連結內圈與外圈時,通過使保持器同外圈一起旋轉而相對于內圈進行相對轉動,迫使收納于保持器的輥進入上述楔形的空間中的窄的空間,使輥咬入內圈與外圈之間。由此,形成內圈與外圈經由輥連結的狀態,內圈與外圈得以一體旋轉。
[0004]另一方面,當解除內圈與外圈的連結時,解除保持器與外圈的連結。如此一來,保持器被連結于內圈的施力部件壓回,收納于保持器的輥從楔形空間中的窄的空間朝寬的空間移動,得以在內圈與外圈之間轉動。其結果,內圈與外圈的卡合被解除,不再在內圈與外圈之間進行動力的傳遞。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45316號公報
[0006]在上述的離合器中,在外圈與內圈之間夾持保持器。此外,利用內圈的外周面與外圈的內周面、甚至形成于保持器的兜槽形成收納輥的空間。即,通過組合3個部件形成收納輥的空間,因此為了適當地進行傳遞狀態的切換,對于內圈、外圈以及保持器這3個部件,需要考慮各自尺寸的偏差地管理公差,將要求高的加工精度。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不設置保持器地切換內圈與外圈的動力的傳遞狀態的菌A嬰聞口 ο
[0008]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基于本發明的離合器具備旋轉軸、能夠以上述旋轉軸的軸線為中心旋轉的外圈以及內圈、配設在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之間的卡合件。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具有相互對置的對置面,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中的一方的對置面具有圍繞上述一方的對置面的整周沿周向延伸的環狀槽,另一方的對置面具有沿與垂直于上述旋轉軸的軸線的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引導槽。在上述引導槽與上述環狀槽對置的部分形成有收納上述卡合件的空間。通過使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沿上述旋轉軸的軸向相對移動,使得上述卡合件在上述引導槽以及上述環狀槽的內部移動。通過使上述卡合件朝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的間隙比該卡合件的直徑窄的部分移動,使得上述卡合件咬入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從而實現連結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的連結狀態,另一方面,通過使上述卡合件朝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的間隙比該卡合件的直徑寬的部分移動,從而實現解除上述外圈與上述內圈的連結的解除狀態。
[0009]在上述結構中,引導槽沿與垂直于旋轉軸的軸線的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引導槽相對于環狀槽傾斜或者正交地延伸。
[0010]此外,在上述結構中,在形成于由環狀槽與相對于環狀槽傾斜或者正交延伸的引導槽對置的部分的空間收納卡合件。因此,通過使外圈與內圈在旋轉軸的軸向上相對移動,使得環狀槽以及引導槽的相互對置的部分的位置變化,卡合件會在外圈與內圈之間移動。
[0011]因此,根據上述結構,無需在外圈與內圈之間設置收納卡合件的保持器,能夠使卡合件的位置移動,因此能夠不設置保持器地切換內圈與外圈的動力的傳遞狀態。
[0012]在上述離合器中,優選為,上述外圈為驅動側旋轉體,上述內圈為從動側旋轉體,在上述外圈的內周面形成上述環狀槽,并且在上述內圈的外周面形成上述引導槽,關于上述引導槽的深度,在上述連結狀態下上述卡合件所處的部分的深度比在上述解除狀態下上述卡合件所處的部分深度淺,上述引導槽形成為:當從上述解除狀態向上述連結狀態轉換時,上述卡合件沿著上述引導槽朝上述外圈的旋轉方向移動。
[0013]根據上述結構,伴隨著作為驅動側旋轉體的外圈的旋轉,在卡合件作用使引導槽內朝外圈的旋轉方向移動的力。因此,從驅動側旋轉體亦即外圈越輸入大的驅動力,卡合件越被朝引導槽的淺的部分驅動,容易維持卡合件咬入在外圈與內圈之間的狀態。因此,能夠傳遞大的驅動力。
[0014]另外,在如上所述外圈為驅動側旋轉體且內圈為從動側旋轉體的離合器中,在上述內圈的外周面,除了上述引導槽之外,還形成有圍繞上述旋轉軸的軸線延伸的螺旋槽,上述離合器具備:施力部件,該施力部件將上述內圈從解除與上述外圈的連結的解除位置朝與上述外圈連結的連結位置施力;以及卡止部件。此外,優選為,上述卡止部件被插入上述螺旋槽并與上述螺旋槽的側壁卡合,由此使上述內圈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移動至上述解除位置。
[0015]根據上述結構,內圈通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被從解除位置朝連結位置施力。此外,在內圈處于連結位置時,外圈與內圈成為連結狀態。另一方面,如果處于連結狀態,且卡止部件被插入同外圈一起旋轉的內圈的螺旋槽中,則在相對于旋轉軸的軸向傾斜延伸的螺旋槽的側壁與卡止部件卡合的狀態下,內圈旋轉。其結果,內圈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從連結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從而解除外圈與內圈的連結。即,根據上述結構,能夠從內圈的旋轉力中得出用于解除離合器的連結所需的力。因此,能夠憑借小的力解除連結。
[0016]在本發明的一方式中,上述引導槽為在上述內圈的外周面上彎曲延伸的曲線槽。
[0017]另外,優選為,在外圈為驅動側旋轉體且內圈為從動側旋轉體的上述方式的離合器中,上述曲線槽彎曲成隨著從在上述解除狀態下上述卡合件所處的部分趨向在上述連結狀態下上述卡合件所處的部分而相對于上述外圈的旋轉方向的傾斜度逐漸變小。
[0018]伴隨著從解除狀態朝連結狀態的切換,在卡合件突然咬入外圈與內圈之間且內圈的旋轉速度急速上升的情況下,伴隨著朝連結狀態的切換動作,在離合器作用大的沖擊載荷。
[0019]根據上述結構,為了從解除狀態向連結狀態切換,在使外圈與內圈沿旋轉軸的軸向相對移動時,沿曲線槽移動的卡合件越接近連結狀態,朝外圈的旋轉方向的移動量越多。
[0020]因此,在從解除狀態朝向連結狀態切換的初期,朝外圈的旋轉方向的卡合件的移動量較少,卡合件不咬入外圈與內圈之間,因此利用摩擦使外圈與內圈的旋轉速度接近。然后,在從解除狀態朝向連結狀態切換的后期,朝外圈的旋轉方向的卡合件的移動量增大,卡合件咬入內圈與外圈之間并將外圈與內圈連結。
[0021 ] 即,根據上述結構,能夠平緩地進行外圈與內圈的連結,能夠緩解伴隨從解除狀態朝向連結狀態的切換的沖擊載荷。
[0022]另外,在本發明的一方式中,上述引導槽為在上述內圈的外周面上呈直線狀延伸的直線槽。
[0023]另外,在外圈為驅動側旋轉體且內圈為從動側旋轉體的上述方式的離合器中,優選為上述直線槽相對于垂直于上述旋轉軸的軸線的面傾斜45°交叉。
[0024]當朝向連結狀態下卡合件所處的部分變淺的直線槽的單位長度的深度的變化量相等的情況下,用于切換連結狀態與解除狀態所需的直線槽的長度相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直線槽與垂直于旋轉軸的軸線的面的夾角越是大的角度、即越是直線槽的延伸方向趨近沿著旋轉軸的軸向的角度,配置必要長度的直線槽以便切換連結狀態與解除狀態所需的內圈的旋轉軸方向的長度越長。因此,直線槽與垂直于旋轉軸的軸線的面的夾角越是大的角度,內圈在旋轉軸向上變得越長,離合器越趨于大型化。
[0025]另一方面,當為了從連結狀態切換為解除狀態,使外圈與內圈沿旋轉軸的軸向相對移動時,需要使位于直線槽的淺的部分的卡合件沿與外圈以及內圈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直線槽與垂直于旋轉軸的軸線的面的夾角越是小的角度,使卡合件沿與外圈以及內圈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的量越多,因此需要更大的力用以向解除狀態切換。
[0026]對此,根據上述結構,上述直線槽相對于垂直于旋轉軸的軸線的面以45°的夾角延伸,因此能夠抑制形成直線槽的內圈的大型化,并且向解除狀態切換所需的力變大。
[0027]另外,在上述離合器中,優選為上述卡合件為球體。
[0028]如果將卡合件形成為無各向異性且不存在角的球體,則卡合件在被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延伸的環狀槽與引導槽夾持的狀態下仍可順利地移動。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連結狀態與解除狀態的切換。
【附圖說明】
[0029]圖1為第1實施方式的離合器的剖視圖。
[0030]圖2為表示解除圖1的離合器的連結的狀態的側視圖。
[0031]圖3為表示圖1的離合器的連結狀態的側視圖。
[0032]圖4為表示使圖1的離合器的卡止部件相對于螺旋槽進入或脫出的致動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33]圖5為第2實施方式的離合器的從動側旋轉體的側視圖。
[0034]圖6為圖5的從動側旋轉體的側視圖。
[0035]圖7為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離合器的從解除狀態朝向連結狀態的切換所需的時間的長度與曲線槽的曲率的關系的曲線圖。
[0036]圖8為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離合器的從解除狀態朝向連結狀態的切換時的沖擊載荷的大小與曲線槽的曲率的關系的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第1實施方式)
[0038]以下,參照圖1?圖4對離合器的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39]本實施方式的離合器為切換從設置于發動機的曲柄軸朝向使發動機的冷卻水循環的水栗的動力的傳遞狀態的離合器。
[0040]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離合器100收納于在殼體300設置的收納部310。在殼體300嵌入形成為筒狀的支承部件320。作為旋轉軸的離合器100的輸出軸210經由配置在支承部件320的內周側的第1軸承330被旋轉自如地支承于支承部件320。
[0041]在輸出軸210的前端部位(圖1中右端部位),可一體旋轉地安裝栗200的栗輪220。另一方面,在輸出軸210的基端部位(圖1中左端部位),驅動側旋轉體110經由第2軸承340被旋轉自如地支承。在輸出軸210的位于第1軸承330與第2軸承340之間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筆直花鍵212。
[0042]在驅動側旋轉體110,安裝有包圍在殼體300的收納部310收納的離合器100的杯狀的從動側帶輪270。在曲柄軸250的端部以可一體旋轉的方式安裝驅動側帶輪260,驅動側帶輪260與從動側帶輪270通過卷繞帶280而被連結。
[0043]在殼體300與驅動側旋轉體110之間配設有從動側旋轉體120。從動側旋轉體120在其內周面具有與輸出軸210的筆直花鍵212嵌合的卡合部121,由此從動側旋轉體120與輸出軸210 —體旋轉,并且能夠沿輸出軸210的軸向移動。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輸出軸210、驅動側旋轉體110以及從動側旋轉體120的軸線如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