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變速器的軸承的潤滑結構,所述軸承將旋轉軸的一個軸端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變速器殼體,所述軸承具備:外圈,其與在所述變速器殼體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內圈,其嵌合于所述旋轉軸的外周;以及多個滾動體,它們被配置在所述外圈和所述內圈之間,利用供給至所述凹部的潤滑油對所述軸承進行潤滑。
【背景技術】
[0002]根據下述專利文獻1,公知這樣的結構:從減速機構部向下方延伸的旋轉軸經由軸承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軸承殼體,利用在形成于軸承殼體的上部外周的儲油槽中溢出的油來潤滑軸承,并且,將存留在儲油槽的底部的異物從排泄孔排出,由此,不會將含有異物的油供給至軸承。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65988號公報
[0004]可是,對于上述現有的技術,由于減速機構部的大型的旋轉部件面對儲油槽的正上方,因此,儲油槽的油被該旋轉部件攪拌而卷起的異物被供給至軸承,可能導致軸承的耐久性降低。而且,對于上述現有的技術,在旋轉軸沿水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配置的情況下,無法將油存留在儲油槽中,因此存在缺乏通用性這樣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是鑒于前述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需要特別的過濾器就能夠將清潔的油供給至支承變速器的旋轉軸的軸承。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將旋轉軸的一個軸端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變速器殼體上的軸承具備:外圈,其與在所述變速器殼體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內圈,其嵌合于所述旋轉軸的外周;以及多個滾動體,它們被配置在所述外圈和所述內圈之間,利用供給至所述凹部的潤滑油對所述軸承進行潤滑,所述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變速器殼體與所述外圈之間具備使所述凹部與所述變速器殼體的所述凹部以外的空間連通的第I排出通路。
[0007]另外,根據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凹部具備直徑從所述旋轉軸的一個軸端側朝向另一個軸端側依次擴大的小徑部、中徑部和大徑部,所述大徑部構成所述外圈支承部,在所述旋轉軸的外周設置有被配置于所述中徑部內的旋轉部件,所述第I排出通路在所述中徑部開口。
[0008]另外,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或技術方案2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具備第2排出通路,所述第2排出通路從所述第I排出通路的中間部分支,在不通過所述外圈的外周面的情況下與所述變速器殼體的所述凹部以外的空間連通。
[0009]另外,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技術方案3中的任意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具備連通通路,所述連通通路在不通過所述外圈的外周面的情況下使所述凹部與所述變速器殼體的所述凹部以外的空間連通,所述連通通路的入口處于比所述第I排出通路的入口尚的位置。
[0010]另外,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技術方案4中的任意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第I排出通路在中間部具備縮頸部。
[0011]另外,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技術方案5中的任意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具備離心翅片,所述離心翅片與所述旋轉軸一體地旋轉而對所述凹部內的潤滑油向徑向外側施力。
[0012]另外,根據技術方案7所述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技術方案5中的任意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具備軸流翅片,所述軸流翅片與所述旋轉軸一體地旋轉而對所述凹部內的潤滑油朝向所述軸承沿軸向施力。
[0013]另外,根據技術方案8所述的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技術方案7中的任意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第I排出通路的出口的高度與所述外圈的內周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
[0014]并且,實施方式的從動帶輪軸16對應于本發明的旋轉軸,實施方式的滾珠軸承35對應于本發明的軸承,實施方式的滾珠35c對應于本發明的滾動體,實施方式的大徑部43c對應于本發明的外圈支承部,實施方式的螺母48對應于本發明的旋轉部件。
[0015]根據技術方案I的結構,將旋轉軸的一個軸端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變速器殼體上的軸承具備:外圈,其與在變速器殼體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內圈,其嵌合于旋轉軸的外周;以及多個滾動體,它們被配置在外圈和內圈之間,利用供給至凹部的潤滑油對軸承進行潤滑。在變速器殼體與外圈之間具備使凹部與變速器殼體的凹部以外的空間連通的第I排出通路,因此,潤滑油中含有的異物經由第I排出通路被排出至變速器殼體的凹部以外的空間,僅將不含異物的清潔的潤滑油供給至軸承,由此,不設置特別的過濾器就能夠提高軸承的耐久性。
[0016]另外,根據技術方案2的結構,凹部具備直徑從旋轉軸的一個軸端側朝向另一個軸端側依次擴大的小徑部、中徑部和大徑部,大徑部構成外圈支承部,在旋轉軸的外周設置有被配置于中徑部內的旋轉部件,第I排出通路在中徑部開口,因此,由于旋轉部件的旋轉而在凹部內飛散的潤滑油中所含有的異物與潤滑油一起附著于凹部的小徑部和中徑部的內壁面,由于重力而從小徑部的內壁面流到中徑部的內壁面上,然后從第I排出通路高效地排出。
[0017]另外,根據技術方案3的結構,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具備第2排出通路,第2排出通路從第I排出通路的中間部分支,在不通過外圈的外周面的情況下與變速器殼體的凹部以外的空間連通,因此,即使第I排出通路和第2排出通路中的一方堵塞,也能夠將異物順暢地排出。
[0018]另外,根據技術方案4的結構,變速器的軸承潤滑結構具備連通通路,連通通路在不通過外圈的外周面的情況下使凹部與變速器殼體的凹部以外的空間連通,連通通路的入口處于比第I排出通路的入口高的位置,因此,能夠將不含異物的潤滑油經由連通通路供給至在變速器殼體的凹部以外的空間中配置的被潤滑部。
[0019]另外,根據技術方案5的結構,由于第I排出通路在中間部具備縮頸部,因此,能夠阻止凹部內的潤滑油從第I排出通路過量地排出,從而能夠將必要的量的潤滑油供給至軸承。
[0020]另外,根據技術方案6的結構,由于具備與旋轉軸一體地旋轉而對凹部內的潤滑油朝向徑向外側施力的離心翅片,因此,能夠使含有異物的潤滑油朝向凹部的內壁面向徑向外側飛散,從而能夠將異物從第I排出通路排出。
[0021]另外,根據技術方案7的結構,由于具備軸流翅片,該軸流翅片與旋轉軸一體地旋轉而對凹部內的潤滑油朝向軸承沿軸向施力,因此,能夠僅將比重比異物小的潤滑油供給至軸承從而提高潤滑效果。
[0022]另外,根據技術方案8的結構,由于第I排出通路的出口的高度與外圈的內周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因此,供給至凹部的潤滑油不會立刻從第I排出通路流出,而是在短時間內充滿第I排出通路后流出至空間。在第I排出通路被完全充滿后開始向軸承供給清潔的潤滑油,因此,能夠快速地開始向軸承供給潤滑油,從而能夠提高潤滑性能。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帶式無級變速器的縱剖視圖。(第I實施方式)
[0024]圖2是圖1的2部放大圖。(第I實施方式)
[0025]圖3是沿圖2中的3-3線的剖視圖。(第I實施方式)
[0026]圖4是對應于圖2的圖。(第2實施方式)
[0027]圖5是沿圖4中的5-5線的剖視圖。(第2實施方式)
[0028]圖6是對應于圖2的圖。(第3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