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連結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例如能夠使汽車的發動機對于車身進行防振并作為連結的轉矩桿(torque rod)等使用的防振連結桿。
【背景技術】
[0002]為了抑制發動機在搖擺方向上的活動或振動,在汽車的車身與作為振動發生源的發動機之間設置有被稱作轉矩桿的防振連結桿。
[0003]已知,作為所述防振連結桿,例如,具備:桿主體,其具有設置在一端部的第一筒部及設置在另一端部且軸向與第一筒部垂直相交的第二筒部;第一防振襯套,其設置在第一筒部內;及第二防振襯套,其設置在第二筒部內,其中,第一防振襯套和第二防振襯套的軸向彼此垂直相交。(參照下述專利文獻I)。
[0004]在現有技術中,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筒部的軸向與第二筒部的軸向垂直相交的防振連結桿中,由于通過鑄造或壓鑄或注塑等對桿主體進行一體成型,因而存在制造成本增高的問題。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5-265122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9]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低成本制造第一防振襯套及第二防振襯套的軸向彼此垂直相交的防振連結桿。
[0010]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1]本發明的防振連結桿具備:桿主體,其具備設置在一端部的第一筒部和設置在另一端部的第二筒部,并且所述第一筒部的軸向與所述第二筒部的軸向垂直相交;第一防振襯套,其具備第一內筒和用于覆蓋所述第一內筒的外周部的第一橡膠狀彈性部,并且設置在所述第一筒部內;及第二防振襯套,其具備第二內筒及用于覆蓋所述第二內筒的外周部的第二橡膠狀彈性部,并且設置在所述第二筒部內,所述防振連結桿的特征在于,所述桿主體具備:第一金屬板;第二金屬板,其與所述第一金屬板重合,所述第一金屬板具備:筒狀的第一筒狀部,其從所述第一金屬板的板面立起;第一彎曲部,其以朝向所述第一筒狀部的立起方向鼓起的方式彎曲,所述第二金屬板具備:筒狀的第二筒狀部,其從所述第二金屬板的板面立起;第二彎曲部,其以朝向所述第二筒狀部的立起方向鼓起的方式彎曲,所述第一筒部是通過使所述第一金屬板與所述第二金屬板重合來將所述第一筒狀部與所述第二筒狀部連結而形成的,所述第二筒部是通過使所述第一金屬板與所述第二金屬板重合來將所述第一彎曲部與所述第二彎曲部連結而形成的。
[0012]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案中,第一金屬板與所述第二金屬板可以是相同形狀。另夕卜,第二內筒的軸直角方向截面可以是,所述第一金屬板與所述第二金屬板重合方向上的長度尺寸大于與所述重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尺寸的橢圓形。另外,所述第一彎曲部及第二彎曲部可以具備受壓部,所述受壓部與所述第二內筒的外周面保持一定的間隔而并行,在該情況下,所述受壓部可以是,相對于所述第一金屬板與所述第二金屬板的重合方向,從所述配合面垂直地立起且與所述第二內筒的外周面平行的平面。另外,所述第二筒部具備沿其軸向延伸的所述第一金屬板與所述第二金屬板的接合部,對所述第二橡膠狀彈性部而言,在與所述接合部對置的位置,可以具備朝向所述第二內筒凹陷的切口部。
[0013]發明的效果
[0014]使用本發明,能夠以低成本制造第一防振襯套和第二防振襯套的軸向彼此垂直相交的防振連結桿。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的防振連結桿的立體圖。
[0016]圖2是圖1所示的防振連結桿的俯視圖。
[0017]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0018]圖4是示出圖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0019]圖5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防振連結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20]圖6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案的變形例的防振連結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21]圖7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的防振連結桿的立體圖。
[0022]圖8是圖7所示的防振連結桿的俯視圖。
[0023]圖9是圖8的B-B剖視圖。
[0024]圖10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案的變形例的防振連結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第一實施方案)
[0026]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案進行說明。
[0027]本實施方案的防振連結桿10是,組裝在汽車的車身和作為振動發生源的發動機之間,并用于抑制發動機在搖擺方向上的活動或振動的轉矩桿。
[0028]如圖1至圖3所示,該防振連結桿10包括:桿主體16,其具備第一筒部12和第二筒部14 ;第一防振襯套18,其設置在第一筒部12 ;及第二防振襯套20,其設置在第二筒部14內。
[0029]桿主體16具備第一筒部12、第二筒部14、及沿長尺寸方向X延伸的連結部15,第一筒部12設置在連結部15的長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第二筒部14設置在連結部15的長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
[0030]設置在桿主體16的第一筒部12和第二筒部14以如下方式進行設置,第一筒部12的軸Ol及第二筒部14的軸02相對于桿主體16的長尺寸方向X垂直設置,并且第一筒部12的軸Ol和第二筒部14的軸02彼此垂直相交。
[0031]第一筒部12設置成其開口部呈使棱角變圓的矩形形狀的筒形狀。在第一筒部12的內周面設置有朝向外側凹陷的一對橡膠容納部38。第二筒部14以大致圓筒狀設置。
[0032]桿主體16是通過使第一金屬板34及第二金屬板36重合而形成的,其中所述第一金屬板34及第二金屬板36是以規定形狀對金屬板進行沖壓成型而形成的。
[0033]具體而言,如圖1及圖3所示,對第一金屬板34而言,在其長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穿孔設置有使棱角變圓的矩形形狀的第一矩形孔部42。在第一矩形孔部42的周緣部形成有第一筒狀部12a,所述第一筒狀部12a從第一金屬板34與第二金屬板36的配合面35朝向桿主體16的外側(從與第一金屬板34重合的第二金屬板36遠離的方向)Z1立起。在第一筒狀部12a設置有橡膠容納部分38a,其朝向第一筒狀部12a的外側凹陷,并朝向與第二金屬板36的配合面開口。在第一金屬板34的長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一彎曲部14a,其以朝向第一筒狀部12a的立起方向Zl鼓起的方式彎曲。
[0034]對第一金屬板34而言,在第一筒狀部12a的周圍分別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案中為四個)貫通孔60及凸部61,并在隔著第一彎曲部14a的長尺寸方向X的兩側分別各設置有一個貫通孔60和凸部61。
[0035]另外,第二金屬板36是以與第一金屬板34相同的形狀對金屬板進行沖壓成型而形成的。具體而言,如圖1及圖3所示,在第二金屬板36的長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穿孔設置有使棱角變圓的矩形形狀的第二矩形孔部44。在第二矩形孔部44的周緣部形成有第二筒狀部12b,其從與第一金屬板34的配合面35朝向桿主體16的外側(從與第二金屬板36重合的第一金屬板34遠離的方向)Z2立起。在第二筒狀部12b設置有橡膠容納部分38b,其朝向第二筒狀部12b的外側凹陷,并朝向與第一金屬板34的配合面開口。在第二金屬板34的長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彎曲部14b,其以朝向第二筒狀部12b的立起方向Z2鼓起的方式彎曲。
[0036]對第二金屬板36而言,在第二筒狀部12b的周圍分別設置有多個(本實施方案中為四個)貫通孔60及凸部61,并在隔著第一彎曲部14b的長尺寸方向X的兩側分別各設置有一個貫通孔60和凸部61。
[0037]使第一金屬板34翻轉正反面,S卩,將第一金屬板34的第一筒狀部12a的立起方向Zl與第二金屬板36的第二筒狀部12b的立起方向Z2彼此朝向相反方向,使其與第二金屬板36重合。由此,第一筒狀部12a與第二筒狀部12b在軸Ol方向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