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和而獲得的。因此,根據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第二恒星齒輪S2的轉速比h達不到與已知自動變速器10的第二恒星齒輪S12的轉速比H—樣高的旋轉,也就是,第二恒星齒輪S12的轉速比h被降低了。
[0057]此外,根據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當形成向后速度時,由于輸入軸N的旋轉被輸入至第一托架Cl并且第一恒星齒輪SI由第一制動器BI固定,所以第一環形齒輪Rl接收增加了速率的旋轉(用以增加速率的旋轉),并且第一環形齒輪Rl接收與形成向前速度中的第五、第七、第九、第十和第十一速度的情況相同的旋轉(接收具有與當形成向前速度中的第五、第七、第九、第十和第十一速度時的速率相同速率的旋轉),所以不會發生在已知的自動變速器10中當形成向后速度時產生的異常旋轉。
[0058]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動變速器1,由于殼體H相對于第二恒星齒輪S2和第三環形齒輪R3的相對轉速不增加,所以阻止了被配置為選擇性地將第二恒星齒輪S2和第三環形齒輪R3連接到殼體H的第二制動器B2燒壞。并且,部件(例如,支撐第二恒星齒輪S2的軸承)的耐久性增強。此外,在連接到第二恒星齒輪S2的軸上形成油道的情況下,設置在軸上的密封件的耐久性增強。
[0059]下面將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將參照圖5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的自動變速器11的構造。在圖5中,對圖1所示的部件設置相同的標號,將不再重復對與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共同部件的說明。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1的構造不同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在于:輸入軸N從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的徑向內側連接到第一托架Cl的構造。也就是,輸入軸N經由穿過相對于第一恒星齒輪SI的內側在軸向上延伸的輸入軸連接部件7連接到第一托架Cl。根據具有上述構造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1,可以獲得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相似的效果和優點。
[0060]下面將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將參照圖6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2。在圖6中,對圖1所示的部件設置相同的標號,將不再重復對與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共同部件的說明。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2的構造不同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在于: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和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定位被交換的構造。也就是,在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2中,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1、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3和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在軸向上從輸入側(圖1的左手側)到輸出側(圖1的右手側)按所述順序布置。輸入軸N經由穿過相對于第一恒星齒輪SI的內側在軸向上延伸的輸入軸連接部件7連接到第一托架Cl。根據具有上述構造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2,可以獲得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相似的效果和優點。
[0061]下面將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將參照圖7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3。在圖7中,對圖1所示的部件設置相同的標號,將不再重復對與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共同部件的說明。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3的構造不同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在于: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和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定位被交換的構造以及輸入軸N和輸出軸T布置在相同方向上的構造。也就是,根據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3,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和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從輸入側(圖1的左手側)到輸出側(圖1的右手側)按所述順序布置。從輸出側開始延伸的輸入軸N經由穿過相對于第三恒星齒輪S3的內側在軸向上延伸的輸入軸連接部件8連接到第一托架Cl。根據具有上述構造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3,可以獲得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相似的效果和優點。
[0062]下面將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第四修改示例。將參照圖8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四修改示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4。在圖8中,對圖1所示的部件設置相同的標號,將不再重復對與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共同部件的說明。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4的構造不同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在于: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和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以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徑向放置在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外的方式共軸布置的構造。換句話講,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在與軸L正交的方向上放置在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外部。也就是,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第二環形齒輪R2和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第三恒星齒輪S3彼此嚙合并連接到第二制動器連接部件V2。根據具有上述構造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4,可以獲得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相似的效果和優點。
[0063]下面將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五修改示例。將參照圖9和圖10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五修改示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5。在圖9中,對圖1所示的部件設置相同的標號,將不再重復對與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共同部件的說明。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5的構造不同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在于:采用雙小齒輪類型的行星齒輪機構代替單小齒輪類型的行星齒輪機構作為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構造。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五修改示例,由于采用了雙小齒輪類型的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每個元件按照圖10中速度圖所示的順序布置,并且第二托架C2對應于本公開的第一元件,第二環形齒輪R2對應于本公開的第二元件,以及第二恒星齒輪S2對應于本公開的第三元件。
[0064]在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5中,第二托架C2和第三環形齒輪R3經由第三齒輪連接部件9連接。第一離合器CLl經由第一離合器連接部件的第一部分Ull連接到第一托架Cl,并經由第一離合器連接部件的穿過相對于第一恒星齒輪SI的內側在軸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U12選擇地連接第一托架Cl和第二恒星齒輪S2。根據具有上述構造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15,可以獲得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相似的效果和優點。
[0065]下面將參照圖11至圖13說明第二實施例。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21除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之外還設置有第五離合器CL5。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部、離合器和制動器的連接與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基本上相同。下面將參照圖11至圖13說明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構造不同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21的構造。
[0066]在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21中,第五離合器CL5經由第五離合器連接部件的第一部分U51連接到第二環形齒輪R2,以及第五離合器CL5經由第五離合器連接部件的第二部分U52選擇性地連接第二環形齒輪R2和第二托架C2。如圖12所例示的,根據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21,通過第一離合器CLl、第一制動器BI和第五離合器CL5的致動,在第一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自動變速器I的第八速度和第九速度之間新增加第九速度,因此可以形成十二個向前速度。
[0067]也就是,當第一離合器CL1、第一制動器BI和第五離合器CL5被致動(即,ON狀態)時,第一離合器CLl和第五離合器CL5的致動使得第一托架Cl、第二環形齒輪R2、第二托架C2、第二恒星齒輪S2和第三環形齒輪R3 —體地旋轉。由于第一恒星齒輪SI由第一制動器BI固定,所以輸入軸N的從第一托架Cl輸出的旋轉驅動力的速度增加,并且輸入軸N的從第一托架Cl輸出的增加的旋轉驅動力從第一環形齒輪Rl傳送到第三恒星齒輪S3。如圖13中的粗實線所指示的,第三托架C3基于傳送到第三恒星齒輪S3的旋轉驅動力和傳送到第三環形齒輪R3的旋轉驅動力經由輸出軸連接部件4將新速度檔位(即,圖12中的第九速度)的旋轉驅動力傳送到輸出軸T。
[0068]通過第一離合器CLl、第四離合器CL4和第五離合器CL5的致動(當形成第一離合器CLl、第四離合器CL4和第五離合器CL5的ON狀態時),可以形成與通過第一離合器CLl、第三離合器CL3和第四離合器CL4的致動所獲得的第八速度相類似的第八速度。并且,通過第四離合器CL4、第五離合器CL5和第一制動器BI的致動或者通過第三離合器CL3、第五離合器CL5和第一制動器BI的致動(第四離合器CL4、第五離合器CL5和第一制動器BI的ON狀態或者第三離合器CL3、第五離合器CL5和第一制動器BI的ON狀態),可以形成與通過第三離合器CL3、第四離合器CL4和第一制動器BI的致動(第三離合器CL3、第四離合器CL4和第一制動器BI的ON狀態)所獲得的第十速度相類似的第十速度。
[0069]根據第二實施例,第五離合器CL5選擇性地連接第二環形齒輪R2和第二托架C2,但是構造并不限于此。例如,可選地,第五離合器CL5可以選擇性連接第二環形齒輪R2和第三環形齒輪R3 (或者第二恒星齒輪S2)。由于第三環形齒輪R3和第二恒星齒輪S2始終彼此連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