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齒輪組PR3或者說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齒圈H3上方設置第一 制動器B1。第一離合器K1、第一制動器B1、第二制動器B2、第二離合器K2、第三離合器K3、 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第二行星齒輪組PR2和第三行星齒輪組PR3在此同軸于驅動軸1設 置。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的至少一個圓柱齒輪和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的至少 一個圓柱齒輪同樣同軸于驅動軸1地設置。從動軸2同樣在第一側上具有自由端。從動軸 2的自由端和驅動軸1的自由端在此指向相同方向。沿著從動軸2,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 ST1、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和第四離合器K4從從動軸2的自由端開始按列舉的順序 設置。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的至少一個圓柱齒輪和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的至 少一個圓柱齒輪分別同樣同軸于從動軸2設置。
[0061] 驅動軸1通過第一離合器K1能與第三軸3連接,另外,第三軸3與第二制動器B2 和第二行星齒輪組PR2的太陽輪S3連接。另外,第三軸3使第二制動器B2與第二行星齒 輪組PR2的太陽輪S3相互連接。驅動軸1通過第二離合器K2又能與第四軸4連接,第四 軸4又與第二行星齒輪組PR2的齒圈H2和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太陽輪S3連接。另外, 驅動軸1能通過第三離合器K3與第五軸5連接。第五軸5又與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行 星架PT1連接。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太陽輪S1與第七軸7連接。第七軸7另外與第二 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和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行星架PT3連接。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 ST2又與第九軸9連接,第九軸9又能通過第四離合器K4與從動軸2連接。第三行星齒輪 組PR3的行星架PT3在此又通過第七軸7與第二行星齒輪架PR2的行星架PT2連接。第一 行星齒輪組PR1的齒圈H1通過第六軸6與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連接,第一圓柱齒輪 傳動機構ST1又與從動軸2連接。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齒圈H3通過第八軸8與第一制 動器B1連接。通過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和/或通過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實 現在驅動軸1與從動軸2之間的旋轉運動的傳遞。通過相應地操作切換元件能實現在驅動 軸1與從動軸2之間的不同的傳動比。
[0062] 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第二行星齒輪組PR2和第三行星齒輪組PR3分別構成為負傳 動比行星齒輪組。這意味著,行星架PT1的行星齒輪與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太陽輪S1和 齒圈H1嚙合。同樣情況適用于第二行星齒輪組PR2或者說第二行星齒輪組PR2的太陽輪 S2、行星架PT2和齒圈H2以及適用于第三行星齒輪組PR3或者說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太 陽輪H3、行星架PT3和齒圈H3。
[0063] 第一離合器K1、第三離合器K3和第四離合器K4在本實施例中能從外面尤其良好 地接近,因為在殼體G與這些切換元件之間沒有設置其它的構件和/或連接元件。
[0064] 圖2顯示在圖1描述的變速器的另一實施形式,首先該變速器與在圖1描述的實 施形式區別在于第三離合器K3'的不同定位。第三離合器K3'在本例子中在空間上同軸于 驅動軸1設置地定位在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與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之間。通 過不同于圖1的結構,得到下面描述的各構件的接口或者說連接的改變。驅動軸1在此直 接與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行星架PT1連接。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太陽輪S1與第五軸 5連接,第五軸通過第三離合器K3'能與第七軸7連接。第七軸7又使第二圓柱齒輪傳動 機構ST2與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行星架PT3連接。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又與第九 軸9連接,第九軸9能通過第四離合器K4與從動軸2連接。第三行星齒輪組PR3的行星架 PT3通過第七軸7與第二行星齒輪組PR2的行星架PT2連接。各元件和構件的所有其它的 接口、連接和布置相應于圖1中描述的結構。
[0065]在圖3中描述圖1中描述的變速器的另一實施形式。該實施形式與圖1中描述的 結構的區別在于,第三離合器K3"在空間上同軸于驅動軸1設置地定位在第一行星齒輪組 PR1與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之間。下面描述關于連接和接口的由此導致的改變。驅 動軸1現在直接與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行星架PT1連接。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齒圈H1 與第五軸5連接,第五軸5通過第三離合器K3"能與第六軸6連接。第六軸6又與第一圓 柱齒輪傳動機構ST1連接,并且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又與從動軸2連接。各元件的 所有其它的接口、連接和布置相應于圖1中描述的布置。
[0066] 在圖4中描述圖1中說明的變速器的另一變型方案。與圖1中描述的變速器重要 區別在于第三離合器K3"'的幾何位置。第三離合器K3"'在本實施例中同軸于從動軸2 設置。在此,第三離合器K3"'、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和 第四離合器K4按剛才列舉的順序從從動軸2的自由端開始設置。通過與在圖1中描述的 結構相比較而不同的第三離合器K3"'定位,得到下面描述的關于接口和連接的不同。驅動 軸1現在直接與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行星架PT1連接。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齒圈H1 通過第六軸6與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連接,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1又與第五軸 5連接。第五軸5能通過第三離合器K3"'與從動軸2連接。各元件的所有其它的接口、連 接和布置相應于圖1中描述的結構。
[0067] 圖5顯示圖1中描述的變速器的另一實施形式。該實施形式與圖1描述的結構的 區別在于,第四離合器K4'同軸于驅動軸1設置地在空間上定位在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 ST2與第二離合器K2之間。下面描述與圖1中描述的結構相比較關于接口和連接的由此導 致的區別。第一行星齒輪組PR1的太陽輪S1與第七軸7連接。另外,第七軸7與第三行星 齒輪組PR3的行星架PT3連接并且通過第四離合器K4'能與第九軸9連接。另外,第九軸9 與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連接,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ST2又與從動軸2連接。第三 行星齒輪組PR3的行星架PT3又通過第七軸7與第二行星齒輪組PR2的行星架PT2連接。 各元件的所有其它的接口、連接和布置相應于圖1中描述的結構。
[0068] 圖6以列表顯示按本發明的變速器的換擋簡圖。通過符號X在相應格子中標明, 為了實現第一至第九前進擋和倒擋,哪個切換元件是閉合的。另外,數字4-1、4-II和4-III 表示用于第四前進擋的三個切換替換方案。
[0069] 第三離合器K3'、K3"、K3" '的替換實施形式的切換狀態與第三離合器K3的切換 狀態一致。同樣情況適用于第四離合器K4'的替換實施形式的切換狀態和第四離合器K4 的切換狀態。也就是說,例如在圖表中第三離合器的K3'、K3"、K3"'的替換實施形式的切 換狀態例如通過第三離合器K3的切換狀態確定。
[0070] 另外說明相應擋位的傳動比值,第一前進擋具有i = 4. 384的傳動比,第二前進擋 具有i = 2. 545的傳動比,第三前進擋具有i = 1. 667的傳動比,第四前進擋具有i = 1. 267 的傳動比,第五前進擋具有i = 1.000的傳動比,第六前進擋具有i =0.813的傳動比,第 七前進擋具有i = 〇. 709的傳動比,第八前進擋具有i = 0. 600的傳動比,第九前進擋具有 i = 0. 502的傳動比。倒擋基于旋轉運動的方向顛倒具有i = -3. 423的負的傳動比。傳動 比值和傳動比在此是相同的意思。
[0071] 另外由圖表可見前進擋的相應的速比間隔。"速比間隔"理解成較低的前進擋 與相鄰的較高的前進擋的傳動比的商。在此,第一前進擋至第二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 q>=1.709的值,第二前進擋至第三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p=1.527的值,第三前進擋 至第四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1.316的值,第四前進擋至第五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 (p=1.267的值,第五前進擋至第六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9=1.230的值,第六前進擋 至第七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1.147的值,第七前進擋至第八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 9=1.181的值,并且第八前進擋至第九前進擋的速比間隔具有cp=1.195的值。
[0072] 速比范圍作為最低前進擋的傳動比與最高前進擋的傳動比的商為8.658。
[0073] 附圖標記列表
[0074] 1 驅動軸
[0075] 2 從動軸
[0076] 3 第三軸
[0077] 4 第四軸
[0078] 5 第五軸
[0079] 6 第六軸
[0080] 7 第七軸
[0081] 8 第八軸
[0082] 9 第九軸
[0083] B1第一制動器
[0084] B2第二制動器
[0085] G 殼體
[0086] H1第一行星齒輪組的齒圈
[0087] H2第二行星齒輪組的齒圈
[0088] H3第三行星齒輪組的齒圈
[0089] K1第一離合器
[0090] K2第二離合器
[0091] K3、K3'、K3"、K3"' 第三離合器
[0092] K4、K4'第四離合器
[0093] PR1第一行星齒輪組
[0094] PR2第二行星齒輪組
[0095] PR3第三行星齒輪組
[0096] PT1第一行星齒輪組的行星架
[0097] PT2第二行星齒輪組的行星架
[0098] PT3第三行星齒輪組的行星架
[0099] S1第一行星齒輪組的太陽輪
[0100] S2第二行星齒輪組的太陽輪
[0101] S3第三行星齒輪組的太陽輪
[0102] ST1第一圓柱齒輪傳動機構
[0103] ST2第二圓柱齒輪傳動機構
【主權項】
1. 變速器,該變速器包括驅動軸(I)、從動軸(2)、殼體(G)、第一行星齒輪組(PRl)、第 二行星齒輪組(PR2)、第三行星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