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在此,行星齒輪傳動裝置的齒圈28經由形狀鎖合的第十一換擋元件L能與行星齒輪傳動裝置的行星架27以能松開的方式連接,從而在閉合第十一換擋元件的情況下行星齒輪傳動裝置被聯鎖,這相應于“高”的位置,其中,取消了在圖1中所示的形狀鎖合的第八換擋元件I。經由形狀鎖合的第九換擋元件I,行星齒輪傳動裝置的齒圈28能以能松開的方式聯接到殼體GE上,這相應于“低”的位置。以有利的方式,第九和第十一換擋元件1、L被整合成具有共同的執行器的雙換擋元件。此外,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一和第二換擋元件A、B、第三和第四換擋元件C、D以及第五和第六換擋元件E同樣被分別整合成具有共同的執行器的雙換擋元件。
[0045]備選地,基于根據圖3的實施例,第十一和第七換擋元件L、G被整合成具有共同的執行器的雙換擋元件,其中,為了該目的,行星齒輪傳動裝置的形式為空心軸的行星架27被延長至倒擋齒輪平面6,從而產生如下優點,即,在閉合第十一換擋元件L的情況下,功率流不經由行星齒輪傳動裝置的齒部而是直接經由行星架引向輸出端AB2。該實施方式結合圖4來說明。
[0046]針對在圖3和圖4中示出的變速器的示例性的換擋圖表是圖5的主題。該換擋圖表以如下方式區別于根據圖2的換擋圖表,S卩,通過第十一換擋元件L來代替第八換擋元件H,用以將分組變速器11切換到“高”上。
[0047]圖6的主題是變速器32,在該變速器中,分組變速器11實施為副軸結構形式的變速器,該變速器包括第三和第四副軸VW3和VW4,其中,主變速器10的結構相應于根據附圖1、圖3、圖4的結構。在此,主變速器的輸出軸ABl軸向上觀察在牽引運行中的動力流方向上在倒擋齒輪平面6之后具有能切換的第七空套齒輪33和能切換的第八空套齒輪35,第七空套齒輪與第四副軸VW4的第九固定齒輪34以及第三副軸VW3的第^^一固定齒輪36嚙合并且經由形狀鎖合的第十二換擋元件M能與主變速器的輸出軸ABl以能松開的方式連接,第八空套齒輪與第四副軸VW4的第十固定齒輪37以及第三副軸VW3的第十二固定齒輪38嚙合并且經由形狀鎖合的第十三換擋元件N能與主變速器10的輸出軸ABl以能松開的方式連接。第八空套齒輪35形成了變速器的輸出部AB2。此外,第三副軸VW3經由形狀鎖合的第十四換擋元件K能與第二副軸VW2以能松開的方式連接。
[0048]在該實施方式中,在閉合第二動力換擋離合器并且閉合第十四換擋元件K的情況下,分組變速器11被跨接。通過閉合第十二換擋元件M,分組變速器向“低”切換,其中,通過閉合第十三換擋元件N實現向“高”換擋。針對前進擋的示例性的換擋圖表是圖7的主題。該換擋圖表以如下方式區別于根據圖2的換擋圖表,S卩,通過第十三換擋元件N來代替第八換擋元件H,用以將分組變速器11切換到“高”;通過第十二換擋元件M來代替第九換擋元件I,用以將分組變速器11切換到“低”;并且通過第十四換擋元件K來代替第十換擋元件J。六個倒擋類似于根據圖2的換擋圖表地進行切換,其中,通過第十三換擋元件N來代替第八換擋元件H,而通過第十二換擋元件M來代替第九換擋元件I。
[0049]根據本發明的變速器可以基于所述的實施方式進行動力混合,這結合示出了形式為混合動力的根據圖4的變速器9的圖8來說明。在此,第二變速器輸入軸EW2與電動機EM連接,其中,取消了配屬于第二變速器輸入軸EW2的動力換擋離合器,并且其中,第一變速器輸入軸EWl的動力換擋離合器Kl的輸出側借助形狀鎖合的另外的換擋元件能與和電動機EM連接的第二變速器輸入軸EW2連接。
[0050]附圖標記說明
[0051]I 變速器的第一齒輪平面
[0052]2 變速器的第二齒輪平面
[0053]3 變速器的第三齒輪平面
[0054]4 變速器的第四齒輪平面
[0055]5 變速器的第五齒輪平面
[0056]6 變速器的第六齒輪平面
[0057]7 變速器的第七齒輪平面
[0058]8 變速器的第八齒輪平面
[0059]9 變速器
[0060]10 主變速器
[0061]11 分組變速器
[0062]12 第一固定齒輪
[0063]13 第二固定齒輪
[0064]14 第一空套齒輪
[0065]15 第二空套齒輪
[0066]16 第三固定齒輪
[0067]17 第四固定齒輪
[0068]18 第三空套齒輪
[0069]19第五固定齒輪
[0070]20第六固定齒輪
[0071]21第四空套齒輪
[0072]22第五空套齒輪
[0073]23中間齒輪
[0074]24中間軸
[0075]25第七固定齒輪
[0076]26太陽輪
[0077]27行星架
[0078]28齒圈
[0079]29第六空套齒輪
[0080]30第八固定齒輪
[0081]31變速器
[0082]32變速器
[0083]33第七空套齒輪
[0084]34第九固定齒輪
[0085]35第八空套齒輪
[0086]36第^ 固定齒輪
[0087]37第十固定齒輪
[0088]38第十二固定齒輪
[0089]Kl第一動力換擋離合器
[0090]K2第二動力換擋離合器
[0091]A第一換擋元件
[0092]B第二換擋元件
[0093]C第三換擋元件
[0094]D第四換擋元件
[0095]E第五換擋元件
[0096]F第六換擋元件
[0097]G第七換擋元件
[0098]H第八換擋元件
[0099]I第九換擋元件
[0100]J第十換擋元件
[0101]L第十一換擋元件
[0102]M第十二換擋元件
[0103]N第十三換擋元件
[0104]K第十四換擋元件
[0105]O另外的換擋元件
[0106]GE殼體
[0107]EM電動機
[0108]Effl第一變速器輸入軸
[0109]EW2第二變速器輸入軸
[0110]Vffl第一副軸
[0111]VW2第二副軸
[0112]VW3第三副軸
[0113]VW4第四副軸
【主權項】
1.一種副軸結構形式的雙離合變速器(9、31、32),所述副軸結構形式的雙離合變速器包括主變速器(10)和聯接在所述主變速器(10)后面的分組變速器(11),其中,所述主變速器(10)具有與第一動力換擋離合器(Kl)的輸出側連接的、實施為實心軸的第一變速器輸入軸(EWl)、與第二動力換擋離合器(K2)的輸出側連接的、實施為空心軸的第二變速器輸入軸(EW2),所述第一變速器輸入軸(EWl)是穿引過所述第二變速器輸入軸的,所述雙離合變速器還具有兩個彼此共軸布置的副軸(VW1、VW2)和與兩個變速器輸入軸(EW1、EW2)共軸布置的輸出軸(ABl),其中,第一副軸(VWl)實施為空心軸并且第二副軸(VW2)是穿引過所述第一副軸(VWl)的,所述輸出軸形成了所述分組變速器(11)的驅動軸,其中,所述動力換擋離合器(K1、K2)在驅動側與驅動機組連接,其中,在所述第二變速器輸入軸(EW2)上布置有第一固定齒輪(12),所述第一固定齒輪與在所述第二副軸(VW2)上的第二固定齒輪嚙合,其中,在所述第一離合器輸入軸(EWl)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狀鎖合的第一換擋元件(A)進行切換的第一空套齒輪(14)和能借助形狀鎖合的第二換擋元件(B)進行切換的第二空套齒輪(15),所述第一和第二空套齒輪分別與在所述第一副軸(VWl)上的第三固定齒輪(16)和第四固定齒輪(17)嚙合,其中,所述能切換的第二空套齒輪(15)能有選擇地借助所述形狀鎖合的第二換擋元件(B)與所述第一變速器輸入軸(EWl)或者借助形狀鎖合的第三換擋元件(C)與所述主變速器(10)的輸出軸(ABl)以能松開的方式抗相對轉動地連接,其中,在所述主變速器(10)的輸出軸(ABl)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狀鎖合的第四換擋元件(D)進行切換的第三空套齒輪(18),所述第三空套齒輪與布置在所述第一副軸(VWl)上的第五固定齒輪(19)嚙合,其中,所述第一副軸(VWl)經由形狀鎖合的第五換擋元件(E)能與所述第二副軸(VW2)以能松開的方式抗相對轉動地連接并且在所述主變速器(10)的輸出軸(ABl)上布置有第六固定齒輪(20),所述第六固定齒輪與布置在所述第二副軸(VW2)上的且能借助形狀鎖合的第六換擋元件(F)進行切換的第四空套齒輪(21)嚙合,其中,為了實現倒擋并且為了形成倒擋齒輪平面¢),在所述主變速器(10)的輸出軸(ABl)上布置有能借助形狀鎖合的第七換擋元件(G)進行切換的第五空套齒輪(22),所述第五空套齒輪與中間軸(24)的和布置在所述第二副軸(VW2)上的第七固定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