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于2013年11月6日提交的美國實用新型申請No.14/073,293的優先權和于2012年11月30日提交的美國臨時申請No.61/731,645的權益。上述申請的全部公開內容通過參引并入本文中。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壓縮機,并且更具體地涉及具有可變容積比的壓縮機。
背景技術:
本部分提供與本公開有關的背景信息,并且該部分不一定為現有技術。
渦旋壓縮機包括多種不同閥組件以控制壓縮機的排出情況。閥組件可能會包括導致復雜組裝過程的多個零部件。此外,一些壓縮機可能會包括多個閥組件,這進一步使組裝變得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部分提供本公開的總體概述,并且不是本公開的全部范圍或其所有特征的全面公開。
在一種形式中,本公開提供了一種壓縮機,該壓縮機可以包括第一渦旋構件、第二渦旋構件和驅動軸。該第一渦旋構件可以包括限定第一排出端口的第一端板和從第一端板延伸的第一螺旋渦卷。該第二渦旋構件可以包括第二端板和第二螺旋渦卷,該第二端板限定第一可變容積比端口,該第二螺旋渦卷從第二端板延伸并與第一螺旋渦卷以嚙合方式接合而形成壓縮腔。可變容積比端口可以相對于第一排出端口徑向向外地定位并且與第一壓縮腔連通。該驅動軸可以與第二渦旋構件接合并且該驅動軸驅動第二渦旋構件相對于第一渦旋構件繞動移位。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端板可以限定第二排出端口,以及第一螺旋渦卷和第二螺旋渦卷可以限定與第一排出端口和第二排出端口連通的中央排出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能夠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位的可變容積比閥。該可變容積比閥在處于關閉位置時可以將可變容積比端口與排出腔隔離,并且可變容積比閥在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經由可變容積比端口提供第一壓縮腔與排出腔之間的連通。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可變容積比閥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通過可變容積比端口和第二排出端口限定從第一壓縮腔至第一排出端口的流動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渦旋構件可以包括驅動轂,該驅動轂從第二端板延伸并且與驅動軸接合。可變容積比閥可以在驅動轂內軸向地位于驅動軸與第二端板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閥殼體,該閥殼體在驅動轂內軸向地位于可變容積比閥與驅動軸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可變容積比閥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限定第二端板與閥殼體之間的從可變容積比端口至第二排出端口的流動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驅動軸承,該驅動軸承圍繞驅動軸的外周并且位于由閥殼體限定的環形壁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驅動軸承,該驅動軸承圍繞驅動軸的外周并且位于閥殼體的與第二端板相反的軸向端部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閥殼體可以限定圍繞驅動軸的外周的驅動軸承。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驅動軸承可以包括抗磨涂層。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變容積比閥可以限定環形本體,該環形本體包括中央孔口而圍繞第二排出端口。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第二閥和外殼,該外殼容置第一渦旋構件和第二渦旋構件并且限定排出通道。第二閥可以與第一排出端口和排出通道連通并且可以控制排出通道與排出腔之間的連通。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渦旋構件可以包括彼此聯接的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其中可變容積比閥軸向地定位在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該第一構件可以限定第二端板的第一部和第二螺旋渦卷,以及第二構件可以限定第二端板的第二部和驅動轂,該驅動轂從第二部延伸并且與驅動軸接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構件可以限定第二排出端口和可變容積比端口,并且在可變容積比閥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限定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從可變容積比端口至第二排出端口的流動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第一可變容積比閥和第二可變容積比閥。第一可變容積比閥和第二可變容積比閥能夠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彼此獨立地移位。第一可變容積比閥可以選擇性地打開第一可變容積比端口,以及第二可變容積比閥可以選擇性地打開限定在第二端板中的第二可變容積比端口。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外殼,該外殼容置第一渦旋構件和第二渦旋構件以及密封件,該密封件與第一渦旋構件和外殼接合。該密封件和該第一渦旋構件可以限定下述室:該室與第二壓縮腔連通并且提供第一渦旋構件相對于外殼的軸向偏置。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壓縮腔可以相對于第一壓縮腔徑向向外地定位。
在另一形式中,本公開提供了一種壓縮機,該壓縮機可以包括第一渦旋構件、第二渦旋構件、可變容積比閥和驅動軸。該第一渦旋構件可以包括限定第一排出端口的第一端板和從第一端板延伸的第一螺旋渦卷。該第二渦旋構件可以包括第二端板、驅動轂和第二螺旋渦卷,第二端板限定可變容積比端口,該驅動轂從第二端板延伸,該第二螺旋渦卷從第二端板以與驅動轂相反的方式延伸并與第一螺旋渦卷以嚙合方式接合而形成壓縮腔和排出腔。該可變容積比端口可以相對于第一排出端口徑向向外地定位并且可以與第一壓縮腔連通。可變容積比閥可以位于驅動轂內并且能夠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位。可變容積比閥在處于關閉位置時可以將可變容積比端口與排出腔隔離,以及可變容積比閥在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經由可變容積比端口提供第一壓縮腔與排出腔之間的連通。驅動軸可以延伸到第二渦旋構件的驅動轂中,并且驅動軸可以驅動第二渦旋構件相對于第一渦旋構件繞動移位。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端板可以限定延伸到驅動轂中的第二排出端口,并且當可變容積比閥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限定從可變容積比端口穿過驅動轂至第二排出端口的流動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整體式閥殼體,該整體式閥殼體在驅動轂內軸向地位于可變容積比閥與驅動軸之間。整體式閥殼體可以限定具有抗磨涂層的驅動軸承。
在再一形式中,本公開提供了一種壓縮機,該壓縮機可以包括第一渦旋構件、第二渦旋構件、可變容積比閥和驅動軸。該第一渦旋構件可以包括限定第一排出端口的第一端板和從第一端板延伸的第一螺旋渦卷。該第二渦旋構件可以包括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該第一構件和該第二構件彼此聯接并且形成第二端板和第二螺旋渦卷,該第二端板限定可變容積比端口,該第二螺旋渦卷從第二端板延伸并與第一螺旋渦卷以嚙合方式接合而形成壓縮腔和排出腔。第一構件可以限定第二端板的第一部和第二螺旋渦卷。第二構件可以限定第二端板的第二部并且可以包括從第二端板的第二部延伸的驅動轂。該可變容積比端口可以延伸穿過第一構件、可以相對于第一排出端口徑向向外地定位并且可以與第一壓縮腔連通。該可變容積比閥可以軸向地定位在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并且能夠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位。該可變容積比閥在處于關閉位置時可以將可變容積比端口與排出腔隔離,以及該可變容積比閥在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經由可變容積比端口提供第一壓縮腔與排出腔之間的連通。該驅動軸可以延伸到第二渦旋構件的驅動轂中,并且驅動軸可以驅動第二渦旋構件相對于第一渦旋構件繞動移位。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構件可以限定第二排出端口,并且排出腔可以與第一排出端口和第二排出端口連通。在可變容積比閥處于打開位置時,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可以限定從可變容積比端口至第二排出端口的流動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可以包括整體式閥殼體,該整體式閥殼體在驅動轂內軸向地位于可變容積比閥與驅動軸之間。整體式閥殼體可以限定具有抗磨涂層的驅動軸承。
通過本文提供的描述將使進一步的應用領域變得清楚。本概述中的描述和具體示例僅意在說明的目的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開的范圍。
附圖說明
本文中描述的附圖僅用于所選擇的實施方式——而非所有可能的實施形式——的說明目的,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開的范圍。
圖1為根據本公開的壓縮機的截面圖;
圖2為圖1的壓縮機的一部分的截面圖;
圖3為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替代性壓縮機的閥保持件結構的截面圖;
圖4為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替代性壓縮機的閥保持件結構的截面圖;
圖5為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替代性壓縮機的閥保持件結構和動渦旋的替代性截面圖;
圖6為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的替代性壓縮機的閥保持件結構和動渦旋的替代性截面圖;以及
圖7為圖6中示出的壓縮機的閥保持件結構和閥的分解立體圖。
在整個附圖的一系列視圖中,對應的附圖標記表示對應的零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照附圖對本公開的示例進行更全面地描述。以下描述在本質上僅為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開、應用或用途。
提供了示例性實施方式使得本公開將會是詳盡的,并且將充分地將范圍傳達給本領域技術人員。提出了諸如具體部件、設備和方法的示例之類的許多具體細節以提供對本公開的實施方式的詳盡理解。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明顯的是,不必使用具體細節、示例性實施方式可以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實施、并且不應當理解為是對本公開的范圍的限制。在某些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并未對公知的過程、公知的設備結構和公知的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
當元件或層被提及為處于“在另一元件或層上”、“接合至另一元件或層”、“連接至另一元件或層”、或“聯接至另一元件或層”時,其可以直接地在其他元件或層上,直接地接合至、連接至或聯接至其他元件或層,或者,可以存在中介元件或層。相反,當元件被提及為“直接地在另一元件或層上”、“直接地接合至另一元件或層”、“直接地連接至另一元件或層”或“直接地聯接至另一元件或層”時,可以不存在中介元件或層。用來描述元件之間的關系的其他詞語(例如“之間”與“直接之間”、“相鄰”與“直接相鄰”等等)應當以相似的方式理解。如在此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相關聯的列舉零件中的一個或更多個的任意和所有組合。
盡管可以在此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術語對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和/或部分進行描述,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層和/或部分不應當被這些術語所限制。這些術語可以僅用來區別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區域、層或部分。除非上下文明確說明,比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數字術語之類的術語在此使用時意圖不是指次序或順序。因此,下面描述的第一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在不脫離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教示的前提下可以被稱作第二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
出于示例性目的,壓縮機10示出為低壓側型的封閉渦旋制冷劑壓縮機,即,在該壓縮機中馬達和壓縮機在封閉外殼中由吸入氣體冷卻,如在圖1中示出的豎向截面所示。
參照圖1,壓縮機10可以包括封閉外殼組件12、支承殼體組件14、馬達組件16、壓縮機構18、密封組件20、制冷劑排出配件22、排出閥組件24、吸入氣體入口配件(未示出)和可變容積比(VVR)組件28。外殼組件12可以容置支承殼體組件14、馬達組件16、壓縮機構18和VVR組件28。
外殼組件12可以大體形成壓縮機殼體并且可以包括筒形外殼30和筒形外殼30的上端處的端蓋32、橫向延伸分隔部34以及筒形外殼30的下端處的基部36。端蓋32和分隔部34可以大體限定排出室38。排出室38可以大體形成壓縮機10的排出消音器。盡管示出為包括排出室38,但理解的是,本公開同樣適用于直接排出構型。制冷劑排出配件22可以在端蓋32中的開口40處附接至外殼組件12并且可以限定第一排出通道。吸入氣體入口配件(未示出)可以在開口(未示出)處附接至外殼組件12。分隔部34可以限定第二排出通道44,通過該第二排出通道44提供了壓縮機構18與排出室38之間的連通。
支承殼體組件14可以以例如鉚接/變形壓接的任何期望的方式在多個點處處附連至外殼30。支承殼體組件14可以包括主支承殼體46、設置在主支承殼體46中的軸承48、襯套50和緊固件52。主支承殼體46可以將軸承48容置在其中并且可以在主支承殼體46的軸向端部表面上限定環形平坦的推力支承表面54。
馬達組件16可以大體包括馬達定子58、轉子60和驅動軸62。馬達定子58可以壓配合到外殼30中。驅動軸62可以由轉子60以可旋轉的方式驅動并且可以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軸承48內。轉子60可以壓配合在驅動軸62上。驅動軸62可以包括其上具有平坦部66的偏心曲柄銷64。
壓縮機構18可以大體包括動渦旋68和定渦旋70。動渦旋68可以包括端板72,該端板72在其上表面上具有螺旋葉片或渦卷74并且在下表面上具有環形平坦的推力表面76。推力表面76可以與主支承殼體46上的環形平坦的推力支承表面54接觸。筒狀轂78可以從推力表面76向下突出并且可以具有在其中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的驅動襯套80。驅動襯套80可以包括內孔,在該內孔中以驅動的方式設置有曲柄銷64。曲柄銷平坦部66可以驅動地接合驅動襯套80的內孔的一部分中的平坦表面以提供徑向柔性驅動結構。十字滑塊聯接器82可以與動渦旋68和定渦旋70接合以防止動渦旋68和定渦旋70之間的相對旋轉。
定渦旋70可以包括端板84,該端板84限定第一排出端口92并且具有從其第一側延伸的螺旋渦卷86、延伸到與第一側相反的其第二側中的環形凹部88以及與緊固件52接合的一系列徑向向外延伸的凸緣部90(圖1)。緊固件52可以將定渦旋70相對于主支承殼體46旋轉固定,同時允許定渦旋70相對于主支承殼體46的軸向移位。排出閥組件24可以聯接至定渦旋70的端板84并且可以大體在壓縮機10關機時防止逆向流動情況。螺旋渦卷74、86可以以嚙合的方式彼此接合,從而限定了腔94、96、98、100、102、104。理解的是,腔94、96、98、100、102、104在壓縮機操作的整個過程中改變。
第一腔——圖1中的腔94——可以限定與壓縮機10的以吸入壓力(Ps)操作的吸入壓力區域106連通的吸入腔,并且第二腔——圖1中的腔104——可以限定與壓縮機10的以排出壓力(Pd)操作的排出壓力區域108經由第一排出口92連通的排出腔。第一腔與第二腔中間的腔——圖1中的腔96、98、100、102——可以形成以吸入壓力(Ps)與排出壓力(Pd)之間的中間壓力操作的中間壓縮腔。端板84可以附加地包括與中間壓縮腔中的一個中間壓縮腔流體連通的偏置通道110。
附加地參照圖2,動渦旋68的端板72可以包括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以及第二排出端口116。第一排出端口92和第二排出端口116可以各自與排出腔連通。第一VVR端口112可以與第一中間壓縮腔連通并且第二VVR端口114可以與第二中間壓縮腔連通。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可以相對于第一排出端口92和第二排出端口116徑向向外地定位。偏置通道110可以與中間壓縮腔中的相對于與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流體連通的中間壓縮腔而言徑向向外定位的且以更低壓力操作的一個中間壓縮腔流體連通。
VVR組件28可以包括閥殼體118、VVR閥120和偏置構件122。閥殼體118可以限定閥止動區域124和位于動渦旋68的轂78內并且從閥止動區域124軸向延伸的環形壁126。閥止動區域124可以軸向地定位在驅動軸62與端板72之間。環形凹部128可以限定在面向動渦旋68的閥止動區域124的軸向端部中并且可以形成內部閥導引件130。動渦旋68的轂78可以形成外部閥導引件132。動渦旋68的限定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的端板72的軸向端部表面可以形成用于VVR閥120的閥座125。
密封件134可以圍繞環形壁126并且可以與環形壁126和轂78接合以將壓縮機的吸入壓力區域與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以及第二排出端口116隔離。驅動軸承136可以位于環形壁126內,閥殼體118可以圍繞驅動襯套80和驅動軸62。銷138可以與閥殼體118和動渦旋68的轂78接合以禁止閥殼體118與動渦旋68之間的相對旋轉。
VVR閥120可以軸向地定位在閥殼體118的閥止動區域124與動渦旋68的端板72的閥座125之間。VVR閥120可以包括環形本體140,該環形本體140與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徑向地對準、圍繞第二排出端口116并且限定與第二排出端口116徑向地對準的中央孔口142。內部閥導引件130可以延伸穿過中央孔口142并且外部閥導引件132可以圍繞環形本體140的外周邊以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引導VVR閥120的軸向移位。偏置構件122可以迫壓VVR閥120向關閉位置,并且VVR閥120可以經由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通過中間壓縮腔內的流體增壓而移動至打開位置。
當處于關閉位置時,VVR閥120可以覆蓋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并且以密封的方式接合閥座125以將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與第二排出端口116的連通隔離。當處于打開位置時,VVR閥120可以從閥座125軸向地偏移以提供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與第二排出端口116的連通。當VVR閥120處于打開位置時,第一中間壓縮腔和第二中間壓縮腔可以處在與排出腔的連通。
更具體地,當VVR閥120處于打開位置時,可以限定從第一中間壓縮腔和第二中間壓縮腔至第一排出端口92的流動路徑。該流動路徑可以限定成穿過第一VVR端口112和第二VVR端口114至閥殼體118與動渦旋68的端板72之間的空間、至第二排出端口116、至第一排出端口92。
圖3示出了替代性閥殼體218。該閥殼體218可以代替閥殼體118結合到壓縮機10中。在圖3中示出的結構中,閥殼體218可以包括相對于圖1和圖2中示出的環形壁126縮短的環形壁226。因此,驅動軸承236可以位于閥殼體218的環形壁226的軸向端部處而非位于閥殼體218內。
圖4中示出了另一替代性閥殼體318。閥殼體318可以代替閥殼體118結合到壓縮機10中。閥殼體318可以與上文論述的閥殼體118、218大體相同。然而,代替具有單獨的驅動軸承136、236,閥殼體318可以限定整體式本體342,該整體式本體342限定上文論述的閥殼體件和驅動軸承兩者。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些或全部的整體式本體342可以包括抗磨涂層。例如,整體式本體342的限定驅動軸承的部分可以包括抗磨涂層。抗磨涂層可以為在共同受讓人擁有的于2013年7月23日提交的美國申請序列No.13/948,458中公開的類型,該申請的公開內容通過參引并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抗磨涂層可以包括熱塑性聚合物和至少一種潤滑劑顆粒。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抗磨涂層可以包括熱塑性聚合物、第一潤滑劑顆粒和與第一顆粒不同的第二潤滑劑顆粒。不同材料層中的一層或多層可以施加至整體式本體342以形成抗磨涂層。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抗磨涂層可以具有例如小于等于大約0.005英寸(大約127μm)的大致均勻的厚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例如,抗磨涂層具有大于等于大約0.002英寸(大約51μm)至小于等于大約0.003英寸(大約76μm)的厚度。整體式本體342的驅動軸承上的這種薄的抗磨涂層可以提供消除常規的軸承(例如,套筒式軸承和/或襯套)的能力,或者替代性地,可以與軸承和/或襯套一起使用以進一步改善性能。在某些替代性變型中,例如,抗磨涂層可以在常規的套筒式軸承或襯套中使用而作為設置在支承套筒材料上的磨損表面材料。
前體粉末材料可以施加于整體式本體342。前體粉末材料可以包括粉末化的熱塑性聚合物、第一潤滑劑顆粒和不同的第二潤滑劑顆粒。這種粉末化前體材料可以散布或懸浮在承載物或液體承載物中以被施加于目標表面。“粉末化”意味著干燥的材料被研磨或磨碎以提供具有相對較小尺寸的多個固體顆粒。例如,多個粉末顆粒可以具有小于等于大約50μm、可選地小于等于大約40μm、可選地小于等于大約30μm、可選地小于等于大約25μm、可選地小于等于大約20μm、可選地小于等于大約15μm、以及在某些變型中可選地小于等于大約10μm的平均顆粒尺寸直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熱塑性樹脂提供耐熱且耐磨的用于潤滑劑顆粒的結合基質。在上文論述的某些替代性實施方式中,這些熱塑性樹脂也可以用于建立基本涂層。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以以粉末化干燥形式提供一種或更多種熱塑性聚合物。例如,熱塑性塑料可以包括來自聚芳基甲酮(PAEK)族中的聚合物。在某些變型中,聚芳基甲酮(PAEK)熱塑性聚合物可以選自由聚醚酮(PEK)、聚醚醚銅(PEEK)、聚醚醚醚酮(PEEEK)、聚醚酮酮(PEKK)、聚醚醚酮酮(PEEKK)、聚醚銅醚醚銅(PEKEEK)、聚醚醚銅醚銅(PEEKEK)及其組合組成的組。在其他變型中,熱塑性基質材料可以包括聚酰胺酰亞胺(PAI)、聚苯硫醚(PPS)或聚酰亞胺(PI)單種或者與上文剛論述的任何其他適合的熱塑性聚合物結合。在某些變型中,粉末化的熱塑性聚合物選自由聚芳基甲酮(PAEK)或者包括但不限于聚(亞苯基硫化物)(PPS)、聚(砜)(PS)、聚酰胺酰亞胺(PAI)、聚(苯并咪唑)(PBI)或聚酰亞胺(PI)的其他超性能聚合物組成的組。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承載材料或熱塑性聚合物可以為超性能、高溫熱塑性樹脂,即聚醚醚銅(PEEK),粉末化形式的聚芳基甲酮(PAEK)族中的一員。
潤滑劑顆粒填充物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無機填充物、有機填充物和用作填充物的聚合物顆粒的許多摩擦/磨損復合物。“潤滑劑顆粒”包括微粒形式的固體材料(例如,多個固體顆粒),從而貢獻出低的摩擦系數或向整個抗磨材料組合物提供附加的摩擦學或增效性能。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抗磨涂層的第一潤滑劑顆粒和/或第二潤滑劑顆粒可以選自由聚四氟乙烯(PTFE)顆粒(或粉末化的PTFE)、二硫化鉬(MoS2)顆粒、二硫化鎢(WS2)六邊形氮化硼顆粒、碳纖維、石墨顆粒、石墨烯顆粒、氟化鑭、碳納米管、聚酰亞胺顆粒(或粉末化的聚酰亞胺聚合物)、聚(苯并咪唑(PBI))顆粒(例如纖維)、及其組合組成的組。在某些優選變型中,第一潤滑劑顆粒包括二硫化鉬(MoS2)并且不同的第二潤滑劑顆粒包括例如粉末化的PTFE顆粒的聚四氟乙烯(PTFE)。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前體粉末材料可以施加于整體式本體342——在沒有任何潤滑劑顆粒的情況下但是包括第一粉末化的熱塑性聚合物——以形成基本涂層(或多層基本涂層)。第二前體粉末材料可以隨后施加在基本涂層上,這可以可選地以多個涂層施加以形成多層抗磨涂層。第二前體粉末材料可以包括第二粉末化的熱塑性聚合物、第一潤滑劑顆粒和不同的第二潤滑劑顆粒,如在上文的實施方式中所論述的那樣。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種或更多種潤滑劑顆粒可以包括可被選作摩擦/磨損復合物的聚四氟乙烯(PTFE)和二硫化鉬(MoS2)以改善抗磨涂層材料的磨損特性。PTFE可以以按重量計大于等于大約5%至小于等于大約30%被結合,其中PTFE最優選的量為按重量計大于等于大約15%至小于等于大約2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于PTFE形成可以捕獲碎片并且產生不期望的粘著磨損的軟相,因此避免PTFE的過高的濃度(完全超過按重量計30%)會是有利的。MoS2可以以大于等于按重量計大約2.5%至小于等于按重量計大約25%被結合,可選地以按重量計大于等于大約2.5%至小于等于大約15%被結合,其中MoS2的特別期望的量為按重量計大約10%。當然,在本公開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其他抗磨涂層同樣地也可以被設想。
替代性動渦旋368和VVR組件28在圖5中示出。在圖5中示出的結構中,動渦旋368可以由聯接在一起的第一構件444和第二構件446形成。VVR閥420和偏置構件422可以保持在第一構件444與第二構件446之間。第一構件444可以形成端板372的第一部448,并且第二構件446可以形成端板372的第二部450。螺旋渦卷374可以從端板372的第一部448延伸,并且第一VVR端口412和第二VVR端口414以及第二排出端口416可以限定在端板372的第一部448中。第一構件444可以限定閥座425(與上文論述的動渦旋68的閥座125類似)。第二構件446可以限定驅動轂378和閥殼體418。更具體地,端板372的第二部450可以限定閥止動區域424。閥止動區域424可以與上文論述的閥止動區域124類似,并且因此,將不再進行詳細描述,其中理解的是,閥止動區域124的描述同樣適用于閥止動區域424。
圖6和圖7示出了另一動渦旋568和VVR閥組件528。動渦旋568和VVR閥組件528可以與圖1和圖2中示出的動渦旋68和VVR閥組件28類似,但具有如下文所述的不同。
代替圖1和圖2中示出的單個VVR閥120,VVR閥組件528可以包括第一VVR閥620和第二VVR閥621。閥殼體618可以包括第一凹部630和第二凹部631,第一凹部630容置第一偏置構件622和第一VVR閥620,第二凹部631容置第二偏置構件623和第二VVR閥621。第一VVR閥620能夠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位以選擇性地提供第一VVR端口612與排出端口616之間的連通。第二VVR閥621也能夠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位以選擇性地提供第二VVR端口614與排出端口616之間的連通。第一VVR閥620和第二VVR閥621能夠彼此獨立地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