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部52朝向基端側Dau并且朝向徑向外側D1延伸的外側彈性變形部54、以及從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朝向基端側Dau并且朝向徑向內側Dri延伸的外側退讓部58。外側彈性變形部54是形成外側密封件51的部分中的、在徑向Dr上發生彈性變形的部分。該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基端側Dau的部分形成與尾筒45的內周面47相接的內筒接觸部55。外側分割片部53在外側退讓部58與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邊界處彎折。通過該外側分割片部53的彎折,外側退讓部58隨著趨近基端側Dau而在徑向Dr上逐漸遠離尾筒45。
[0060]內側分割片部63具有從內側接合部62朝向基端側Dau并且朝向徑向外側D1延伸的內側彈性變形部64、以及徑向外側Dro的外側面在徑向上逐漸遠離外側分割片部53的內側退讓部71。內側彈性變形部64是形成內側密封件61的部分中的、在徑向Dr上發生彈性變形的部分。該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徑向外側Dro的外側面與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徑向內側Dri的內側面接觸。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位于比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靠前端側Dad的位置。由此,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軸向Da上的長度尺寸比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軸向Da上的長度尺寸短。
[0061]如圖4以及圖5所示,內側退讓部71具有第一退讓部72與第二退讓部75。內側分割片部63的第一退讓部72的徑向外側D1的外側面形成為第一錐面73,該第一錐面73隨著從該內側分割片部63的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64u趨近基端側Dau而在徑向Dr上逐漸遠離外側分割片部53。因此,第一退讓部72的徑向Dr的尺寸即板厚尺寸隨著趨近基端側Dau而逐漸縮短。優選該第一錐面73的軸向Da的寬度尺寸是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板厚尺寸的1/4以上。
[0062]內側分割片部63的第二退讓部75的徑向外側Dro的面形成為第二錐面76,該第二錐面76隨著從該內側分割片部63的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部分即周向Dc的邊緣64c靠近在周向Dc上鄰接的其他內側分割片部63而在徑向Dr上遠離外側分割片部53。因此,第二退讓部75的徑向Dr的尺寸即板厚尺寸隨著靠近在周向Dc上鄰接的其他內側分割片部63而逐漸縮短。該第二錐面76與第一錐面73相連。優選該第二錐面76的周向Dc的寬度尺寸也是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板厚尺寸的1/4以上。
[0063]這里,使用圖6對彈性密封件的比較例進行說明。
[0064]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彈性密封件50相同,比較例的彈性密封件50x也具備內側密封件61x與外側密封件51。比較例的外側密封件51為與所述實施方式的外側密封件51相同的構成。另外,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內側密封件61相同,比較例的內側密封件61x也具有內側接合部62、以及從內側接合部62向基端側Dau延伸且在周向Dc上排列的多個內側分害J片部63x。在比較例中,內側分割片部63x的朝向徑向外側Dro的外側面63ο與在內側分割片部63χ的基端側Dau的端部朝向基端側Dau的基端面63u所成的角的角度是90°。另外,內側分割片部63x的外側面63ο與在內側分割片部63χ的周向Dc的邊緣朝向周向Dc的側面63s所成的角的角度也是90°。由此,比較例的內側分割片部63x不具有所述實施方式的內側分割片部63的內側退讓部71。
[0065]在形成內側密封件61x的過程中,內側分割片部63x有時在內側分割片部63x內以繞從前端側Dad向基端側Dau延伸的分割片軸Ap扭曲的方式形成。另外,內側分割片部63x有時也因在燃燒器的運轉過程中產生的振動而繞分割片軸Ap扭曲。這樣,當內側分割片部63x扭曲時,該內側分割片部63x的外側面630、基端面63u與一個側面63s所成的角63c有時陷入位于該角63c的徑向外側Dro的外側分割片部53。
[0066]假設當內側分割片部63x的角63c陷入外側分割片部53時,在燃燒器的運轉中,內側分割片部63x以該角63c作為起點而變形,在徑向Dr上的內側分割片部63x與外側分割片部53之間的局部產生縫隙。其結果是,內筒42以及尾筒45的外周側的壓縮空氣A通過該縫隙向尾筒45內流入。
[0067]另一方面,即使本實施方式的內側分割片部63在形成內側密封件61的過程中以繞分割片軸Ap略微扭曲的方式形成,或者因在燃燒器的運轉過程中產生的振動而圍繞分割片軸Ap扭曲,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內側分割片部63在內側分割片部63的基端側Dau的部分形成有內側退讓部71,因此,能夠避免內側分割片部63的一部分陷入位于該內側分割片部63的徑向外側Dro的外側分割片部53。
[0068]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不會如比較例那樣產生因內側分割片部63的局部向外側分割片部53陷入所導致的、內側分割片部63與外側分割片部53之間的縫隙。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彈性密封件50中,能夠抑制內筒42以及尾筒45的外周側的壓縮空氣A向尾筒45內流入。即,在本實施方式的彈性密封件50中,能夠提高內筒42與尾筒45之間的密封性。
[0069]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的內側分割片部63作為內側退讓部71而具有第一退讓部72與第二退讓部75,但也可以僅具有其中任一方的退讓部。但是,在僅具有第一退讓部72的情況下,該第一退讓部72需要在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包括周向Dc上的兩個邊緣在內的周向Dc的整個寬度區域內,從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形成。
[0070]“彈性密封件的第二實施方式”
[0071]參照圖7以及圖8,對彈性密封件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72]如圖7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密封件50相同,本實施方式的彈性密封件50a也具備內側密封件61a與外側密封件51。外側密封件51為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外側密封件51相同的構成。
[0073]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側密封件61相同,本實施方式的內側密封件61a也具有沿周向Dc延伸且與內筒42的前端部43的外周面44接合的內側接合部62、以及從內側接合部62向基端側Dau延伸且在周向Dc上排列的多個內側分割片部63a。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側密封件61相同,內側接合部62以及多個內側分割片部63a也由徑向Dr為厚度方向的板材形成。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內側密封件61a也通過對板材實施沖壓加工等而形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本實施方式的內側密封件61a的多個內側分割片部63a的彼此間的位置也相對于外側密封件51的多個外側分割片部53的彼此間的位置在周向Dc上不同。
[0074]內側分割片部63a具有從內側接合部62朝向基端側Dau并且朝向徑向外側Dro延伸的內側彈性變形部64、以及從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朝向基端側Dau并且朝向徑向內側Dri延伸的內側退讓部72a。內側彈性變形部64是形成內側密封件61a的部分中的、在徑向Dr上發生彈性變形的部分。該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徑向外側Dro的面與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徑向內側Dri的面接觸。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64u位于比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靠前端側Dad的位置。由此,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軸向Da上的長度尺寸比外側彈性變形部54的軸向Da上的長度尺寸短。如圖7以及圖8所示,內側分割片部63a在內側退讓部72a與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邊界64u (=內側彈性變形部64的基端側Dau的端部)彎折。通過該內側分割片部63a的彎折,內側退讓部72a隨著趨近基端側Dau而在徑向Dr上逐漸遠離尾筒45。因此,內側退讓部72a的徑向外側Dro的外側面73a隨著趨近基端側D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