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容置空間264,以及于第二殼體內27的第二封閉側272與第二散熱鰭片組23之間留有一第二容置空間274,且第一容置空間264及第二容置空間274相對于第一殼體26及第二殼體27為不同側邊(相對側邊)。不過,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容置空間264與第二容置空間274相對于第一殼體26及第二殼體27也可為相同側邊,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
[0058]第一散熱鰭片組21具有一第一底板211及多個第一散熱鰭片212,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直立排列且連接第一底板211。另外,第二散熱鰭片組23具有一第二底板231及多個第二散熱鰭片232,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直立排列且連接第二底板231。其中,第二底板231遠離該些第二散熱鰭片組23的一側與第一底板211遠離該些第一散熱鰭片組21的一側為相對而設。再者,該些致冷元件25可設置于第一殼體26與第二殼體27之間,亦即在相對應的第一底板211及第二底板231之間。
[0059]在本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位于第一底板211的上側,且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位于第二底板231的下側。另外,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分別并排設置,且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分別沿一第一方向Dl直立排列。此外,每一片第一散熱鰭片212與每一片第二散熱鰭片232分別沿與第一方向Dl垂直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長條狀),使得第一散熱鰭片組21與第二散熱鰭片組23的形狀分別為多邊形體(于此為長方體)。另外,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212之間形成一第一流道,使第一散熱鰭片組21形成多個第一流道,于此,第一流道分別沿第二方向D2延伸;而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232之間形成一第二流道,使第二散熱鰭片組23形成多個第二流道,于此,該些第二流道也分別沿第二方向D2延伸。另外,本實施例的第一散熱鰭片組21的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的尺寸大于第二散熱鰭片組23的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的尺寸,但并不以此為限。
[0060]第一底板211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或第二底板231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可為一體成型,或由不同構件所組成。本實施例的第一底板211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第二底板231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是分別以一體成型為例。其中,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可為鋁擠型鰭片組合、或扣合鰭片(zipper fin)組合、或鋁壓鑄型鰭片組合。本實施例是以鋁擠型鰭片組合為例。此外,夾置于第一殼體26與第二殼體27之間的致冷元件25可為致冷晶片或致冷晶粒。于此,致冷元件25是以致冷晶片為例。
[0061]第一風扇22設置于第一殼體內26的第一封閉側262與第一散熱鰭片組21之間的第一容置空間264內,且第二風扇24設置于第二殼體內27的第二封閉側272與第二散熱鰭片組23之間的第二容置空間274內。其中,第一風扇22或第二風扇24可為離心式軸流風扇、或橫流風扇、或離心式風扇,或是橫流風扇與軸流風扇的混合型風扇。如圖2C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風扇22與第二風扇24分別以離心式軸流風扇(無外框的軸流風扇)為例。由于是無外框設計,因此,可節省風扇的外框成本而降低致冷晶片模組2的整體成本。
[0062]另外,本實施例的第一風扇22是通過例如但不限于多個螺絲SI鎖合連接于第一殼體26對應的肋條L上,且第二風扇24亦通過例如但不限于多個螺絲S2鎖合連接于第二殼體27的肋條上(如圖2A所示)。另外,第一殼體26位于第一風扇22的對應位置處具有一第一開口 01,且第二殼體27位于第二風扇24的對應位置處具有一第二開口 02。因此,如圖2B所示,第一風扇22可提供由上往下并沿第二方向D2往左側流動的橫向氣流,并由第一出風口 263流出,且第二風扇24可提供由下往上并沿第二方向D2往右側流動的橫向氣流,并由第二出風口 273流出。藉此,使內循環氣流可均勻分布于該些第一散熱鰭片212中,且外循環氣流可均勻分布于該些第二散熱鰭片232中,在應用于機器設備時,可使內循環冷端與外循環熱端的空氣傳冷與傳熱的效率較佳。再一提的是,為了使氣流具有如圖2B所示的流動方向,第一風扇22的右側(即第一封閉側262)必須是密封,且第二風扇24的左側(即第二封閉側272)也必須是密封。因此,相較于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的致冷晶片模組2具有薄型化的特點。
[0063]另外,請參照圖3B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方式的致冷晶片模組2a的氣流流向示意圖。
[0064]與圖2B的致冷晶片模組2主要的不同在于,圖3B的第一散熱鰭片組21與第二散熱鰭片組23分別位于第一殼體26內及第二殼體27內且呈部分重疊設置,而第一散熱鰭片組21與第二散熱鰭片組23不重疊部分則分別與第一風扇22及第二風扇24呈相對位置重疊。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第一散熱鰭片組21與第二散熱鰭片組23部分重疊設置,而第一散熱鰭片組
21與第二風扇24部分重疊設置,且第二散熱鰭片組23與第一風扇222部分重疊設置,此等設計更可縮減致冷晶片模組2a整體體積,達到小型化的效果。
[0065]綜上所述,因依本實用新型的致冷晶片模組中,通過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一殼體內,并將第一風扇設置于第一殼體內,且鄰設于第一散熱鰭片組,更通過將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二殼體內,并將第二風扇設置于第二殼體內,且鄰設于第二散熱鰭片組,可均勻提供分布于該些第一散熱鰭片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的橫向氣流。因此,相較于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的致冷晶片模組具有薄型化的特點。
[0066]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范疇,而對其進行的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權利要求范圍中。
【主權項】
1.一種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殼體; 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內,并具有一第一底板及多個第一散熱鰭片,所述多個第一散熱鰭片直立排列且連接于所述第一底板; 一第一風扇,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內,并鄰設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 一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一殼體重疊設置; 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內,并具有一第二底板及多個第二散熱鰭片,所述多個第二散熱鰭片直立排列且連接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遠離所述多個第二散熱鰭片組的一側與所述第一底板遠離所述多個第一散熱鰭片組的一側相對而設; 一第二風扇,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內,并鄰設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以及 多個致冷元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扇或所述第二風扇為離心式軸流風扇、或橫流風扇、或離心式風扇。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冷元件為致冷晶片或致冷晶粒。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具有一第一開口側及與所述第一開口側相對應的一第一封閉側,所述第一開口側具有一第一出風口,所述第二殼體具有一第二開口側及與所述第二開口側相對應的一第二封閉側,所述第二開口側具有一第二出風口。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風口與所述第二出風口位于所述致冷晶片模組的相對兩側。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側及所述第二封閉側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為同一側邊,且所述第二開口側及所述第一封閉側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為同一側邊。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風口與所述第二出風口位于所述致冷晶片模組的相同側。8.根據權利要求4或7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側及所述第二開口側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為同一側邊,且所述第一封閉側及所述第二封閉側相對于所述第一殼體及所述第二殼體為同一側邊。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的所述第一封閉側與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間,所述第二殼體的所述第二封閉側與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所述第一風扇設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且所述第二風扇設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間內。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第一散熱鰭片與所述多個第二散熱鰭片分別沿一第一方向直立排列,且所述第一散熱鰭片與所述第二散熱鰭片分別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第二方向延伸。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第一散熱鰭片之間形成一第一流道,相鄰兩所述第二散熱鰭片之間形成一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分別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與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部分重疊設置。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致冷晶片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與所述第二風扇部分重疊設置,且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與所述第一風扇部分重疊設置。
【專利摘要】一種致冷晶片模組包括一第一殼體、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一第一風扇、一第二殼體、一第二散熱鰭片組、一第二風扇以及多個致冷元件。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一殼體內,并具有一第一底板及多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直立排列且連接于第一底板。第一風扇設置于第一殼體內,并鄰設于第一散熱鰭片組。第二殼體與第一殼體重疊設置。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二殼體內,并具有一第二底板及多個第二散熱鰭片。第二風扇設置于第二殼體內,并鄰設于第二散熱鰭片組。該些致冷元件設置于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
【IPC分類】F25B21/02
【公開號】CN205191975
【申請號】CN201520997083
【發明人】王慶順, 蔡金宏, 陳李龍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