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騎型車輛的吸附罐配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鞍騎型車輛的吸附罐配置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在鞍騎型車輛的吸附罐配置結構中,有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結構。其方案是將支撐吸附罐的托盤配置在位于座席下方的收納箱的下方。
[0003]【專利文獻1】日本國際公開第2013/094549號
[0004]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由于是將支撐吸附罐的托盤配置在收納箱的下方,所以就不能夠使得收納箱向下方擴大,會限制收納箱的大小。
【發明內容】
[0005]于是,本發明將在鞍騎型車輛的吸附罐配置結構中,提高座席下方的空間的自由度作為目的。
[0006]作為上述課題的解決方法,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涉及一種鞍騎型車輛的吸附罐配置結構,其包括:
[0007]車體框架(5),包括前管(5a)和從上述前管(5a)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b);
[0008]座席(8),配置在上述車體框架(5)的上方;
[0009]側罩(20),配置在上述車體框架(5)的側方;以及
[0010]吸附罐(30),回收燃油箱(18)的蒸發燃料;
[0011]上述鞍騎型車輛(1)的吸附罐配置結構的特征在于,
[0012]上述吸附罐(30)配置在上述車體框架(5)的側方;
[0013]在上述側罩(20)的車寬方向內側,配置支撐上述吸附罐(30)的吸附罐支撐部件(40)。
[0014]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附罐(30),設有將大氣導入到上述吸附罐(30)內部的大氣導入管(33),上述大氣導入管(33)配置在由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和上述側罩(20)圍成的空間(41s)。
[0015]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設有向車寬方向內側膨起的膨出部(41),上述大氣導入管(33)配置在由上述膨出部(41)和上述側罩
(20)圍成的空間(41s)。
[0016]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吸附罐(30)具有筒狀的殼體(30a),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的車寬方向內側,設有支撐上述殼體(30a)的殼體支撐部(45),上述殼體支撐部(45)在上述膨出部(41)的前方沿著上述殼體(30a)的外周面形成。
[0017]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附罐(30),設有將上述吸附罐(30)內部的不需要的液體向上述吸附罐(30)的外部排出的排放管(34),上述排放管(34)配置在由上述膨出部(41)和上述側罩(20)圍成的上述空間(41s),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形成將從上述吸附罐(30)內部排出的上述不需要的液體向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的外部排出的排放路徑(42)。
[0018]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排放路徑(42)形成為與上述空間(41s)相連,同時,在上述空間(41s)的下方,上下延伸。
[0019]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的車寬方向外側和車寬方向內側的至少一方,配置形成上述排放路徑(42)的肋(43,44),上述肋(43,44)形成為在上述空間(41s)的下方,上下延伸。
[0020]技術方案8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
[0021]上述膨出部(41)包括:配置在上述膨出部(41)的上側的頂板部(41a);配置在上述膨出部(41)的下側的底板部(41b);縱板部(41c),配置在上述膨出部(41)的車寬方向內側,同時,連接上述頂板部(41a)及上述底板部(41b)的上下之間;以及后板部(41d),配置在上述膨出部(41)的后側,同時,連接上述頂板部(41a)、上述底板部(41b)以及上述縱板部(41c)的各自后端;上述底板部(41b)朝斜后下方傾斜,同時,越靠車寬方向外側越位于下方地傾斜。
[0022]技術方案9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形成將從上述吸附罐(30)內部排出的上述不需要的液體向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的外部排出的排放路徑(42),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的車寬方向外側和車寬方向內側的至少一方,配置形成上述排放路徑(42)的肋(43,44);上述肋(43)形成為以上述底板部(41b)的前端為起點,上述肋(44)形成為以上述底板部(41b)和上述后板部(41d)的接合部(41e)為起點,在上述空間(41s)的下方上下延伸。
[0023]技術方案10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側罩(20)設為能從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裝卸。
[0024]技術方案11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附罐(30),安裝有彈性地保持上述吸附罐(30)的保持部件(35),在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40),形成向車寬方向內側突出的支撐板(45a),在上述保持部件(35),形成能插入上述支撐板(45a)的貫通孔(35h)。
[0025]技術方案12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車體框架(5)的下方,設有用于啟動發動機的啟動踏板(14),上述啟動踏板(14)的至少一部分在側視圖中配置為與上述吸附罐(30)重合。
[0026]下面說明本發明的效果:
[0027]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通過將吸附罐配置在車體框架的側方,在側罩的車寬方向內側配置吸附罐支撐部件,與將支撐吸附罐的托盤配置在座席下方場合相比,能夠提高座席下方的空間的自由度。例如,在將收納箱配置在座席下方的場合,由于在座席下方沒有吸附罐支撐部件,所以,能夠在座席下方的空間擴大收納箱,能夠自由地設定收納箱的大小。
[0028]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通過將大氣導入管配置在由吸附罐支撐部件和側罩圍成的空間,由于塵埃等異物難以進入上述空間,所以,能夠抑制異物向大氣導入管的侵入,能夠在大氣導入管導入清潔的大氣。
[0029]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通過使得膨出部從吸附罐支撐部件向車寬方向內側膨出,與使得膨出部從吸附罐支撐部件向車寬方向外側膨出的場合相比,能夠抑制車寬變大。
[0030]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通過使得殼體支撐部在膨出部的前方沿著殼體的外周面形成,能夠將吸附罐的長方向配置為沿著吸附罐支撐部件,能夠實現側罩、吸附罐支撐部件以及吸附罐的配置結構的小型化。
[0031]根據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通過在吸附罐支撐部件形成將從吸附罐的內部排出的不需要的液體向吸附罐支撐部件的外部排出的排放路徑,因為不需要為了將上述不需要的液體向外部排出另外設置配管,所以,能夠減少零件數量,實現輕量化及低成本化。
[0032]根據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通過使得排放路徑與上述空間相連,且形成為在上述空間的下方上下延伸,因為從吸附罐的內部排出的不需要的液體會沿著重力方向排出到吸附罐支撐部件的外部,所以,能夠順利地排出上述不需要的液體。
[0033]根據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明,通過將形成排放路徑的肋在上述空間的下方形成為上下延伸,能夠在一方面通過肋提高吸附罐支撐部件的剛性,一方面能夠沿著肋順利地進行上述不需要的液體的排出。
[0034]根據技術方案8記載的發明,通過使得膨出部的底板部向斜后下方傾斜,且越靠車寬方向外側越位于下方地傾斜,將從排放管排出的上述不需要的液體順利地向上述空間的外部排出,同時,使得從排放管排出的上述不需要的液體能充分地離開大氣導入管及排放管。
[0035]根據技術方案9記載的發明,通過將形成排放路徑的肋分別以底板部的前端、底板部和后板部的接合部為起點,在上述空間的下方形成為上下延伸,能夠將從排放管排出的上述不需要的液體以接合部為起點沿著肋順利地排出到上述空間的外部。
[0036]根據技術方案10記載的發明,通過使得側罩能夠從吸附罐支撐部件進行裝卸,僅從吸附罐支撐部件取下側罩,就能容易地操作吸附罐,能提高維修保養性能。
[0037]根據技術方案11記載的發明,通過在保持部件形成能夠插入支撐板的貫通孔,與采用螺栓及螺母等的連結部件裝卸吸附罐場合相比,能容易地進行吸附罐的裝卸。另外,通過保持部件彈性地保持吸附罐,車輛的振動能難以傳遞到吸附罐。
[0038]根據技術方案12記載的發明,通過將啟動踏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為在側視圖中與吸附罐重合,即使從車輛側方受到沖擊場合,由于該沖擊輸入到啟動踏板的至少一部分,所以,能通過啟動踏板的至少一部分保護吸附罐免受上述沖擊。
【附圖說明】
[0039]圖1是實施形態涉及的摩托車的右側面圖。
[0040]圖2是上述摩托車吸附罐的配置結構的右側面圖。
[0041]圖3是在上述吸附罐的配置結構中取下車體罩狀態的右側面圖。
[0042]圖4是從斜左后上方看上述吸附罐的配置結構時的立體圖。
[0043]圖5是圖2的V-V截面圖。
[0044]圖6是從斜右前上方看支撐上述吸附罐的吸附罐支撐部件時的立體圖。
[0045]圖7是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的右側面圖。
[0046]圖8是上述吸附罐支撐部件的前面圖。
[0047]圖9是上述側罩的右側面圖。
[0048]圖10是從斜左前上方看上述側罩時的立體圖。
[0049]附圖標記說明
[0050]1 一摩托車(鞍騎型車輛(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0051]5—車體框架
[0052]5a —前管
[0053]5b —主框架
[0054]8 一座席
[0055]14 —啟動踏板
[0056]18 一燃油箱
[0057]20 —側罩
[0058]30 一吸附耀(ca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