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總成10的后端與第二板簧總成20的前 端交錯布置,同時,第一板簧總成10和第二板簧總成20之間設置有變形避讓空間,使得兩 板簧總成可相對獨立,互不干涉,實現了兩板簧總成長度上的增加,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平順 性。
[0024] 上述的技術方案中,兩吊耳板11通過第一板簧銷和第二板簧銷連接,且變形避讓 空間形成于第一板簧銷與第二板簧銷間的最小間隙。此方案不改變原有兩吊耳板11的連 接結構,僅僅通過加大第一板簧銷和第二板簧銷之間的間隙,為第一板簧總成10與第二板 簧總成20的變形提供了避讓空間,其結構簡單,實現方便。
[0025] 在不降低兩板簧總成載重量的基礎上,而實現車身的輕量化,本發明提供的雙前 橋板簧懸架系統優選將第一板簧總成10的各彈簧鋼板12和第二板簧總成20的各彈簧鋼 板12均設置為變截面的彈簧鋼板,各彈簧鋼板的厚度自其中心分別向兩端逐漸減小。此方 案中,考慮到兩板簧總成在其中部承受的力較大,而在兩端承受的力較小,因此設置彈簧鋼 板12的厚度自中部向兩端逐漸減薄,此方案既保證了兩板簧總成在最大應力下的承載能 力,又實現了車身的輕量化。在本實施例中,彈簧鋼板12中間部位的厚度約為25mm,兩端的 厚度約為14_,當然,根據車型及載重量的不同,具體數值會有所不同。
[0026] 進一步地,在上述變截面彈簧鋼板結構的基礎上,還可實現彈簧鋼板數量的減少, 對于輕載車型,彈簧鋼板的數量約為2-4片,對于重載車型,彈簧鋼板的數量約為6-9片,較 采用等截面的彈簧鋼板相比,其減重效果進一步強化,表1為本發明提供的雙前橋板簧懸 架系統與現有技術的參數對比表,表2為本發明提供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與現有技術的 車輛平順性能對比表。
[0027]表 1 [0028]
[0029] 表 2
[0030]
[0031] 通過表1和表2可知,本發明提供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較現有技術方案相比, 其承載能力沒有下降,通過增加板簧總成的長度,其平順性能有所提高,尤其在低速狀態, 其平順性較現有技術有顯著提高。
[0032] 為了防止各彈簧鋼板12在應力作用下發生移位等缺陷,優選通過夾箍60夾緊各 疊放的彈簧鋼板的兩端,以提高各彈簧鋼板間的貼合力,減小各彈簧鋼板之間的攢動量。
[0033] 本發明提供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第一板簧總成10的上極限位置與第二板簧 總成20的下極限位置的最小間隙約為4. 4_ ;第一板簧總成10的下極限位置與第二板簧 總成20的上極限位置的最小間隙約為12. 3mm,此方案保證了交錯布置的第一板簧總成10 與第二板簧總成20的運動間隙,使得兩者可獨立運動,互不干涉,以滿足兩者各自的運動 規律。
[0034] 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 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而且,在閱讀了本發明的內容之后,本領域相關技術人員可以 對本發明做出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入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 圍。
【主權項】
1. 一種重型汽車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包括沿車身縱向分布的第一板簧總成和第二 板簧總成,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前端通過第一支架與車架固接,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后端 通過第二支架與車架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后端和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 前端均通過第三支架連接于車架,且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后端連接于所述第三支架靠近所 述第二板簧總成的一側,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前端穿過第一間隙連接于所述第三支架靠近 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一側,所述第一間隙形成于固接在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后端的兩吊耳 板之間的空隙,且所述第一板簧總成與所述第二板簧總成之間設有變形避讓空間。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其特征在于,兩所述吊耳板通過第一 板簧銷和第二板簧銷連接,且所述變形避讓空間形成于所述第一板簧銷與所述第二板簧銷 間的最小間隙。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 各彈簧鋼板和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各彈簧鋼板均為變截面的彈簧鋼板,各所述彈簧鋼板的 厚度自其中心分別向兩端逐漸減小。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各 所述彈簧鋼板和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各所述彈簧鋼板均為6-9片。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彈簧鋼板疊放并 在其兩端通過夾箍箍緊。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簧總成的 上極限位置與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下極限位置的最小間隙約為4. 4_ ;所述第一板簧總成 的下極限位置與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上極限位置的最小間隙約為12. 3_。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重型汽車的雙前橋板簧懸架系統,包括沿車身縱向分布的第一板簧總成和第二板簧總成,第一板簧總成的前端通過第一支架與車架固接,所述第二板簧總成的后端通過第二支架與車架連接,第一板簧總成的后端和第二板簧總成的前端均通過第三支架連接于車架,且第一板簧總成的后端連接于第三支架靠近第二板簧總成的一側,第二板簧總成的前端穿過第一間隙連接于第三支架靠近第一板簧總成的一側,第一間隙形成于固接在第一板簧總成的后端的兩吊耳板之間的空隙,且第一板簧總成與第二板簧總成之間設有變形避讓空間。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實現了兩板簧總成長度上的增加,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平順性。
【IPC分類】B60G11/10, B60G11/04
【公開號】CN104943496
【申請號】CN201510391868
【發明人】朱利超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