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磨邊裝置。
背景技術:
塑料用具(比如湯勺、碟碗盤子等)在加工完成,脫模后,其邊緣會堅硬而容易對使用者的皮膚造成損傷,所以塑料用具(比如湯勺、碟碗盤子等)在加工完成脫模后常常要進行磨邊處理。現有技術通常采用手工的方式進行磨邊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工作效率低,且處理的過程中容易對人體的皮膚造成傷害,且不衛生,磨邊處理的程度差異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磨邊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磨邊裝置,包括機架、設置在上述機架上相互適配的上料機構、夾持機構和磨邊機構,所述上料機構包括一豎直向下方向設置的機械手,所述機架上設置有一供所述機械手沿水平方向運動的第一軌道;所述磨邊機構包括一第一轉盤及設置在所述轉盤上面的N個磨頭組件,N為正整數,所述磨頭組件上連接有一磨頭;所述夾持機構包括上夾蓋組件和下夾蓋組件,所述上夾蓋組件包括第二轉盤、與所述第二轉盤連接的第二驅動氣缸、設置在所述第二驅動氣缸頭部的上夾蓋,所述下夾蓋組件包括第三轉盤及與所述第三轉盤連接的下夾蓋;所述上料機構的機械手夾取待磨邊物至所述夾持裝置上的所述上夾蓋與所述下夾蓋之間夾緊后再由所述磨邊機構上的磨頭進行磨邊。
優選地,所述機械手包括豎直向下方向設置的第一驅動氣缸及連接在上述第一驅動氣缸頭部的抓手。
優選地,所述轉盤的中心位置設置有一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有N個齒輪用以分別與環繞在其周圍的N個磨頭組件進行連接;所述磨頭組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二立柱上端設置有第三齒輪,下端連接有一磨頭;所述第一齒輪通過鏈條與所述轉 軸上與其相適配的齒輪進行連接,所述第二齒輪與所示第三齒輪通過鏈條進行連接;所述轉軸與所示第一立柱之間連接有第一連接塊,所述第二立柱下端連接有一Z字形連接塊,所述Z字形連接塊與所述第一立柱之間連接有第二連接塊。
優選地,所述夾持機構還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二工作臺,所述第二工作臺上沿X軸方向設置有第二軌道,所述第二工作臺下連接有沿Y軸方向設置的第三軌道。
優選地,所述第二工作臺下面設置有驅動所述第二工作臺沿Z軸方向升降的第二升降裝置。
優選地,所述第一轉盤下面水平設置有一第三工作臺,所述第三工作臺下面連接有驅動所述第一轉盤轉轉動的驅動電機,所述第三工作臺的上連接有一碎屑桶。
優選地,所述上料機構包括一水平設置的第一工作臺,所述第一工作臺上連接有第一升降裝置。
優選地,工作臺上開設有一沿X軸方向和沿Y軸方向正交設置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下方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槽適配的沿X軸方向和沿Y軸方向正交的滑軌。
優選地,所述磨邊裝置還包括一控制器。
優選地,:所述第二工作臺的下方設置有滑塊,所述滑塊上連接有齒板,所述齒板與一驅動電機相適配,所述驅動電機通過設置在其頭部的齒輪驅動所述齒板帶動所述滑塊運動從而驅動所述第二工作臺沿所述第三軌道運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的磨邊裝置包括機架、設置在上述機架上相互適配的上料機構、夾持機構和磨邊機構,所述上料機構包括一豎直向下方向設置的機械手,所述機架上設置有一供所述機械手沿水平方向運動的第一軌道;所述磨邊機構包括一第一轉盤及設置在所述轉盤上面的N個磨頭組件,N為正整數,所述磨頭組件上連接有一磨頭;所述夾持機構包括上夾蓋組件和下夾蓋組件,所述上夾蓋組件包括第二轉盤、與所述第二轉盤連接的第二驅動氣缸、設置在所述第二驅動氣缸頭部的上夾蓋,所述下夾蓋組件包括第三轉盤及與所述第三轉盤連接的下夾蓋。本裝置的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能完全的適應自動化生產的需求,工作效率高,能節約人工,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磨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上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a。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工作臺與所述導向槽的適配狀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上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b。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夾持機構與磨邊結構的適配狀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磨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a。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磨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b。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轉盤的底面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磨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c。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磨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d。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夾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滑塊和齒板的適配狀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機架;
2、控制器;
3、送料機構;
31、第一驅動氣缸;
32、抓手;
33、第一工作臺;
34、第一升降裝置;
35、導向槽;
36、第一軌道;
37、滑軌;
4、夾持機構;
41第二轉盤;
42、第二驅動氣缸;
43、上夾蓋;
44、第三轉盤;
45、第二工作臺;
46、第二軌道;
47、第三軌道;
471、滑塊;
472、齒板;
48、第二升降機構;
49、下夾蓋;
5、磨邊機構;
51、磨頭;
52、第一立柱;
53、第二立柱;
54、第一轉盤;
55、轉軸;
56、第一齒輪;
57、第二齒輪;
58、第三齒輪;
591、第一連接塊;
592、第二連接塊;
593、Z字形連接塊;
594、第三工作臺;
595、碎屑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范圍。
如圖1~12所示,一種磨邊機,包括機架1、設置在所述機架1內部的上料機構3、夾持機構4、磨邊機構5,還包括一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用以控制所述上料機構3,夾持機構4及磨邊機構5。所述上料機構3、夾持機構4、磨邊機構5相互適配。
所述上料機構3包括一豎直向下方向設置的機械手,所述機械手的底部連接在設置在所述機架1頂部的第一軌道36上。所述機械手包括一豎直向下方向設置的第一驅動氣缸31、連接在所述第一驅動氣缸31頭部的抓手32。所述抓手32用以抓取待磨邊的物料,所述第一驅動氣缸31用以將所述抓手32抓取的待測物料沿豎直方向運動,所述機械手沿所述第一軌道36水平方向運動,從而將所述上料機構3上的待磨邊物傳送至所述夾持機構4。
優選地,所述上料機構3還包括一與所示機械手相適配的第一工作臺33,所述第一工作臺33水平設置在所述抓手32的正下方,用以放置待磨邊的物料。所述第一工作臺33的下方設置有第一升降裝置34,所述第一升降裝置34用以調節所述第一工作臺的高度。所述第一工作臺33上設置有沿X軸方向和沿Y軸方向正交設置的導向槽35,所述導向槽35的正下方設置有沿X軸方向和沿Y軸方向正交設置的與所示導向槽35相適配的滑軌37,所述滑軌37與所示導向槽35之間連接有導柱,所述導柱用以移動位于所述第一工作臺33上的待磨邊物品。
所述夾持機構4包括上夾蓋組件和下夾蓋組件,所述上夾蓋組件包括一第二轉盤41、與所示第二轉盤41連接的第二驅動氣缸42、設置在所述第二驅動氣缸42頭部的上夾蓋43(以下以湯勺為待磨邊物為例進行描述);所述下夾蓋組件包括一第三轉盤44及設置在所述第三轉盤44上面與所述上夾蓋43相適配的下夾蓋49。所述上夾蓋43能通過所述第二驅動氣缸42上下運動,同時還可以通過所述第二轉盤41轉動,所述下夾蓋49能通過所述第三轉盤44發生轉動。
所述上夾蓋組件與所述下夾蓋組件的正下方設置有一第二工作臺45,所述第二工作臺45上沿X軸方向設置有第二軌道46,所述上夾蓋組件和所述下夾蓋 組件通過滑塊471與所述第二軌道46相適配,沿所述第二軌道46滑動。所述滑塊471上連接有齒板472,所述第二工作臺45上設置有一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頭部連接有齒輪,所述齒輪與所述齒板472相適配,所述齒輪轉動以驅動所述齒板472運動,從而驅動連接在所述齒板472上的上夾蓋組件和下夾蓋組件發生運動。
所述第二工作臺45下面設置有沿Y軸方向設置有一第三軌道47,所述第二工作臺45能沿所述第三軌道47沿Y軸方向運動。
所述第二工作臺45下方設置有第二升降裝置48,所述第二升降裝置48用以驅動所述第二工作臺45上下運動,以調節所述第二工作臺45的高度。
所述磨邊機構5包括一水平設置的第一轉盤54,所述轉盤的中心豎直向上設置有一轉軸55,所述第一轉盤的周圍沿所述轉軸55的一周設置有N組磨頭組件,N為正整數,優選地所述第一轉盤的周圍沿所述轉軸55的一周設置有3組磨頭組件,每組所述磨頭組件均與所述轉軸55連接。所述磨頭組件包括第一立柱52和第二立柱53,所述第一立柱52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齒輪56和第二齒輪57,所述第二立柱53上設置有第三齒輪58,所述第一齒輪56與設置在所述轉軸55上的齒輪鏈條連接,所述第二齒輪57與所述第三齒輪58通過鏈條進行連接。所述轉軸55與所述第一立柱52之間通過第一連接塊591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塊591包括兩塊連接半塊,兩塊所述連接半塊之間通過轉軸連接;所述第一立柱52與所述第二立柱53之間連接有一第二連接塊592和一Z字形連接塊593,所述第二連接塊592與所述Z字形連接塊593通過一轉軸連接;所述第二立柱53的下端連接有一磨頭51,所述磨頭51用以給所述待測物進行磨邊。
所述第一轉盤54的下方設置有第三工作臺594,所述第三工作臺594上設置有一碎屑桶595,所述碎屑桶595用以承接磨邊碎屑595。所述第三工作臺594下設置有用以調節所述第三工作臺594高度的第三升降裝置。
本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將待磨邊的湯勺放置在所述上料機構4的所述第一工作臺33上的,利用所述導柱將所述待磨邊湯勺移動至適合位置;所述機械手上的所述抓手32通過所述第一驅動氣缸31向下運動抓取位于所述第一工作臺33上的待磨邊湯勺,然后所述抓手32通過所述第一驅動氣缸31向上運動,同時所述機械手沿所述第一軌道36向所述夾持機構4運動。所述機械手上的所述抓手32將運動至所述下夾蓋49位置后,將所述待磨邊湯勺放置在上述下夾 蓋49上,此時所述機械手通過所述第一軌道36離開所述夾持機構4,同時所述上夾蓋組件通過所述第二轉盤41將所述上夾蓋43轉動至所述下夾蓋49的正上方,此時,所述上夾蓋43通過所述第二驅動氣缸42將所述上夾蓋43移動至所述待磨邊湯勺的正上方,并且夾緊。
此時所述磨邊機構5的其中一個磨頭組件轉動至下所述下夾蓋49位置,此時所述轉軸55上的齒輪通過鏈條驅動所述第一齒輪56轉動,從而使得所述第二齒輪56帶動所述第三齒輪58轉動,從而使得位于所述第二立柱53下端的磨頭51轉動,此時通過所述第一連接塊591上的兩個所述連接半塊、第二連接塊592及Z字形連接塊593的轉動調節所述磨頭51沿待磨邊湯勺的邊緣的運動軌道。
在所述磨頭51給所述待磨邊湯勺的磨邊過程中,所述第二轉盤41和第三轉盤44可以發生轉動以調整待磨邊湯勺與所示磨頭51的接觸位置。
當一個所述磨頭組件完成了對一個待磨邊湯勺的磨邊處理后,所述第一轉盤54發生轉動,由下一個磨頭51對下一個待磨邊湯勺進行磨邊處理,也可以是每個磨邊組件與一個夾持機構4相適配,這樣N個所述磨邊組件可以實現同時給N個湯勺磨邊的處理,N個所述磨頭組件相互獨立,互不影響,可以隨意打開和關閉其中的任何一個。
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磨邊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和方法,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