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車身焊接夾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多車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
背景技術:
中、重型商用車在開發、引進新產品時,是分批、逐年推進的。起初開發了標準型單排座中型車,相應建設了標準型單排座白車身總組合夾具及焊接線。
隨著長途物流運輸的需要,該標準型單排座中型車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需要增加有駕駛員休息的一排半車型。再后來,長途貨運、物流需求進一步增加,車型也由中型車發展到重型車。
這樣就存在了多種車型的白車身尺寸,各個車型除了在尺寸方面有差異外,中型車與重型車的側圍存在一定的旋轉角度。
而中、重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進口價格非常高;其次,又由于是各車型分步分階段投入的,需多次外委設計,并且存在白車身總成車身數據外流的風險,對企業生存不利;若每種車型分別各設計一副總組合夾具,則投入過高,對現場的要求也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車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使得通過一套總組合夾具即可對多種車型使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多車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包括用于支撐白車身的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多個定位座;所述定位裝置兩側設有側圍夾緊裝置,所述側圍夾緊裝置能夠通過其下方設置的橫移機構沿遠離和靠近定位裝置的方向移動;所述側圍夾緊裝置下方還設有用于調整側圍夾緊裝置水平位置的旋轉機構;所述定位座包括定位組件、用于調整定位組件水平位置的橫移裝置以及用于調整定位組件豎直位置的高度調整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高度調整機構架設在橫移裝置上,所述定位組件安裝在高度調整機構上,高度調整機構包括中間底座、過渡連接板、翻轉氣缸、翻轉限位座;所述過渡連接板與中間底座轉動連接,所述翻轉氣缸設置在中間底座上,所述過渡連接板設置在中間底座、翻轉限位座之間并與翻轉氣缸的輸出軸鉸接。
進一步地,所述橫移機構包括直線導軌和設置在直線導軌上的滑臺;所述旋轉機構安裝在橫移機構上,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圓弧滑軌,該圓弧滑軌上設有轉臺;所述側圍夾緊裝置安裝在轉臺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轉動動力機構,轉動動力機構包括旋轉氣缸、旋轉內側固定座、旋轉推桿、旋轉彎臂、旋轉連桿、旋轉外側固定座;所述旋轉內側固定座、旋轉外側固定座均安裝在滑臺上;旋轉彎臂一端與旋轉氣缸輸出軸鉸接,另一端鉸接在旋轉外側固定座上;旋轉連桿一端連接在旋轉彎臂,另一端連接旋轉推桿;該旋轉推桿一端連接旋轉連桿,另一端與轉臺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圓弧滑軌包括內滑軌、中部滑軌、外滑軌,所述轉臺及側圍夾具的質心位于內滑軌、中部滑軌之間,所述最靠近質心的內滑軌、中部滑軌上設有兩個滑塊。
進一步地,所述橫移機構上設有車型固定限位座,該車型固定限位座上設有第一限位模組、第二限位模組、第三限位模組、第四限位模組;第一限位模組為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模組為第二限位塊;第三限位模組,包括第三限位固定座,第三限位氣缸、第三限位轉臂、第三限位塊;所述第三限位固定座安裝在車型固定限位座20上,第三限位轉臂鉸接在第三限位固定座上,且其一端與第三氣缸的輸出桿鉸接,另一端安裝有第三限位塊;第四限位模組,包括第四限位氣缸、第四限位固定座、第四限位轉臂、第四限位塊;第四限位固定座安裝在車型固定限位座上,第四限位轉臂一端鉸接在第四限位固定座上,且其中部與第四限位氣缸輸出軸鉸接,另一端連接有第四限位塊。
進一步地,所述側圍夾緊裝置包括側圍夾具基板,該側圍夾具基板一側由上至下設有第一連接基板、第二連接基板、第三連接基板,另一側由上至下設有頂蓋定位夾緊裝置、前圍夾緊機構;所述側圍夾具基板和第一連接基板、第二連接基板、第三連接基板上安裝有多個側圍定位座。
進一步地,所述頂蓋定位夾緊裝置、前圍夾緊機構均設有用于避讓白車身的轉臂結構;所述轉臂結構包括轉臂固定座、U型導向座、限位座、轉臂、擺動氣缸;所述轉臂固定座設置在側圍夾具基板上,限位座設置在轉臂固定座前端,U型導向座設置在限位座上,轉臂后端轉動的設置在轉臂固定座上,并與擺動氣缸鉸接;
進一步地,還包括底板,所述定位裝置、側圍夾緊裝置均設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還設有用于升降輸送臺車的臺車升降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臺車升降機構包括擺動氣缸、連桿軸、前轉動托桿、連桿體、后轉動托桿、臺車前定位座、臺車后定位座;所述擺動氣缸的輸出軸與連桿軸鉸接,該連桿軸的兩端均連接有前轉動托桿;所述連桿體一端與前轉動托桿上端鉸接,另一端與后轉動托桿的上端鉸接;還包括臺車擺桿,該臺車擺桿的前端與前轉動托桿下端轉動連接,后端與后轉動托桿的下端轉動連接;該臺車擺桿上設置有臺車前定位座、臺車后定位座。
如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圓弧滑軌結構、通過轉臺的回轉以及滑臺平移,有效解決了夾角且寬度變化產品的共用定位問題;
2、采用直線導軌和鎖緊氣缸推動側圍夾緊裝置平移,配合多車型限位機構,可以停在多級任意位置,且定位精度高、使用范圍廣,解決了多車型寬度不一的定位位置;
3、通過輸送臺車運送白車身,并通過臺車升降機構上升下降,工作效率較高;且定位裝置采用高度調整機構,避免了與輸送臺車的干涉;
4、節約資金,降低成本,為不同階段、多種新產品的快速開發節約了時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多車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Y向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第一地板前定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第一地板后定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第二地板前定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第二地板后定位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臺車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側圍夾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側圍夾緊裝置中滑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多車型限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前圍夾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頂蓋定位夾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后圍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側圍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零件標號說明
1 第一底板左前定位部套
2 第一底板右前定位部套
211 銷釘夾緊氣缸
212 第一定位型面
213 第一支撐座
214 第一連桿
215 第一V型限位塊
216 第二連桿
217 第一連接板
218 磁環氣缸
219 第一底座
3 第一底板左后定位部套
311 第二方銷
312 第二定位型面
313 第二過渡連接板
314 第二中間底座
315 第二橫移機構
316 第二氣缸
317 第二夾緊氣缸
321 第二底板
322 第二V型限位塊
323 第二直線導軌
324 第二限位座
325 第二插銷固定座
326 第二插銷導柱
327 第二插銷
4 第一底板右后定位部套
5 第二底板左前定位部套
6 第二底板右前定位部套
611 第三固定銷
612 第三定位型面
613 小立柱
614 第三橫移機構
615 第三橫移導桿
616 第三橫移氣缸
617 第三橫移底座
618 第三固定座
7 第二底板左后定位部套
710 第四底板
711 第四方銷
712 第四定位型面
713 第四夾緊氣缸
714 第四中間底座
715 第四橫移機構
716 第四限位氣缸
717 第四直線導軌
718 第四插銷
719 第四插銷固定座
8 第二底板右后定位部套
9 臺車升降機構
911 擺動氣缸
912 連桿軸
913 前轉動托桿
914 連桿體
915 后轉動托桿
916 臺車前定位座
917 臺車后定位座
918 臺車前上限位座
919 臺車后上限位座
10 底板
101 中部底板
102 側圍底板
11 輸送臺車
12 側圍夾緊裝置
13 三角座
14 轉臺
15 圓弧滑軌
151、152 內滑軌
153、154 中部滑軌
155、156 外滑軌
157 滑塊
158 固定支座
16 轉動動力機構
161 旋轉氣缸
162 旋轉內側固定座
163 旋轉推桿
164 旋轉彎臂
165 旋轉連桿
166 旋轉外側固定座
167 鎖緊插銷
168 鎖緊導柱
17 第一定位鎖緊銷
18 第二定位鎖緊銷
19 滑臺
191 滑臺前端緩沖缸
192 滑臺前端限位板
193 滑臺后端緩沖缸、
194 滑臺后端限位板
195 鎖緊氣缸
196 氣缸支座
197 L型氣缸推頭
198 直線導軌
199 防塵板
190 滑臺后端固定座
20 車型固定限位座
21 第四限位模組
2101 第四限位氣缸
2102 第四限位固定座
2103 第四限位轉臂
2104 第四限位塊
22 第三限位模組
2201 第三限位固定座
2202 第三限位氣缸
2203 第三限位轉臂
2204 第三限位塊
23 第二限位模組
24 第一限位模組
25 底板聯接板
251 銷釘定位孔
252 螺栓安裝孔
26 前圍夾緊機構
2610 前圍轉臂連接座
2611 前圍轉臂固定座
2612 限位座
2613 第一U型導向座
2614 轉臂
2615 擺動氣缸
2621 定位銷
2622 前圍定位銷座
2623 平推氣缸
2631 夾緊臂
2632 前圍下部夾緊座
2633 夾緊氣缸
2641 上部夾緊塊
2642 前圍上部夾緊座
2643 夾緊氣缸
27 頂蓋定位夾緊裝置
2701 頂蓋轉臂固定座
2702 第二U型導向座
2703 擺動氣缸
2704 頂蓋轉臂
2705 定位銷
2706 銷座
2707 平推氣缸
2708 頂蓋夾頭
2709 夾緊氣缸
28 后圍定位裝置
2801 定位銷
2802 壓塊
2803 翻轉氣缸
2804 平推氣缸
29 側圍夾具
2910 側圍夾具基板
2911 側圍主定位銷
2912 側圍次定位銷
2913 側圍后下部定位座
2914 門檻后定位座
2915 門檻前定位座
2917 門洞前下部定位座
2918 門洞前中部定位座
2919 門框上部前定位座
2920 門框上部后定位座
2921 側圍后上部定位座
2922 側圍后中部定位座
2923、2924 一排半側圍后上部定位座
2925 一排半側圍后中部定位座
2926 一排半側圍后下部定位座
2927 側圍加長后上部定位座
2928 側圍加長后中部定位座
2929 側圍加長后下部定位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至圖15。為了能夠詳細地描述本發明,接下來對本發明作具體說明:多車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如圖11所示,底板10,該底板10包括中部底板101和位于中部底板101兩側的兩個側圍底板102。中部底板101和每個側圍底板102通過2個底板聯接板25連接。該底板聯接板25上開設有銷釘定位孔251和螺栓安裝孔252,中部底板101和側圍底板102開設有對應的安裝孔,安裝時,通過銷釘定位孔251定位,通過螺栓安裝孔252緊固,方便底板10的拆卸和安裝。
在中部底板101上方作為定位白車身的空間,所以,定位裝置設置在中部底板101上。并且中部底板101上還設有臺車升降機構9,如圖7所示,臺車升降機構9包括擺動氣缸911、連桿軸912、前轉動托桿913、連桿體914、后轉動托桿915、臺車前定位座916、臺車后定位座917、臺車前上限位座918、臺車后上限位座919、臺車擺桿。
擺動氣缸911數量為兩個且平行設置,其輸出軸與連桿軸912鉸接,連桿軸912的兩端均連接有前轉動托桿913,使得連桿軸912轉動時帶動前轉動托桿913轉動。
連桿體914一端與前轉動托桿913上端鉸接,另一端與后轉動托桿915的上端鉸接,這樣就使得前轉動托桿913和后轉動托桿915可以同步旋轉。
還包括升降連接座,該升降連接座通過螺栓安裝在中部底板101上,前轉動托桿913中部鉸接在升降連接座上,這樣就使前轉動托桿913只能繞鉸接點轉動,從而保證了輸送臺車弧形升降。同理對于后轉動托桿915。
另外,還包括前、后兩根擺桿,前擺桿一端鉸接在前方的升降連接座上,另一端與臺車擺桿前端鉸接,同理對于后擺桿。前轉動托桿913和后轉動托桿915下端均設有滾輪且該滾輪分別位于前、后擺桿的下方。
這樣設置,如圖7所示,當前轉動托桿913和后轉動托桿915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時,前、后轉動托桿下方的滾輪帶動前、后擺桿繞升降連接座也作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臺車擺桿及臺車前、后定位座916、917就可以弧形上升或弧形下降,這樣,就達到了本臺車升降機構9的目的。
還包括兩個臺車前上限位座918、兩個臺車后上限位座919。兩個臺車前上限位座918和兩個臺車后上限位座919分別對應地設置在兩個臺車擺桿的外側,對臺車擺桿的高度進行限位。這樣,兩個限位裝置、兩根擺桿、分別對弧形升降這一運動的起點與終點進行定位。保證了輸送臺車11準確的升降,從而保證了白車身的準確定位。
定位裝置包括第一地板前定位座、第一地板后定位座、第二地板前定位座、第二地板后定位座。
第一地板前定位座包括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的第一底板左前定位部套1、第一底板右前定位部套2。
如圖3所示,第一底板右前定位部套2包括銷釘夾緊氣缸211、第一定位型面212、第一支撐座213、第一連桿214、第二連桿216,第一V型限位塊215、第一連接板217、磁環氣缸218、第一底座219。
第一底座219通過螺栓安裝在中部底板101上,該第一底座219上設有第一連接板217。第一連接板217上部側U型,且兩側對稱的設有兩個第一V型限位塊215。
第一連桿214、第二連桿216的下端均鉸接在第一連接板217上,第一連桿214、第二連桿216上設有與兩個第一V型限位塊215相對應的V型塊。第一連桿214、第二連桿216的上端鉸接有第一定位型面212。這樣設置,第一連接板217、第一連桿214、第二連桿216、第一支撐座213構成了一個四連桿機構,從而可以在Y方向上移動調整,即作為一種橫移裝置。
第一定位型面212、銷釘夾緊氣缸211均設置在第一支撐座213上。磁環氣缸218設置在第一連接板217上并用于驅動第二連桿216。
工作時,由第一底板左前定位部套1、第一底板右前定位部套2上的第一定位型面212在Z向支撐白車身地板縱梁。第一支撐座213為L型聯接型面,所以左、右兩個第一定位型面212可以支撐白車身地板縱梁。銷釘夾緊氣缸211用于對白車身在XY方向上進行定位,在Z向進行夾緊。在更換車型時,通過磁環氣缸218驅動四連桿機構擺動,即可增加第一底板左前定位部套1、第一底板右前定位部套2之間的距離。
第一地板后定位座包括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的第一底板左后定位部套3、第一底板右后定位部套4。
如圖4所示,第一底板左后定位部套3包括第二方銷311、第二定位型面312、第二過渡連接板313、第二中間底座314、第二橫移機構315、第二氣缸316、第二夾緊氣缸317、第二底板321、第二V型限位塊322、第二直線導軌323、第二限位座324、第二插銷固定座325、第二插銷導柱326、第二插銷327。
第二底板321通過螺栓安裝在中部底板101上,且該第二底板321上設有第二直線導軌323、第二直線導軌323沿X方向布置。在第二直線導軌323上設有用于限位第二限位座324。
第二直線導軌323上設有第二橫移機構315,第二橫移機構315包括第二橫移底座,該第二橫移底座上設有第二橫移導桿,第二橫移導桿沿Y向設置,該第二橫移導桿兩端設有橫移限位塊。第二底板321上還設有第二插銷固定座325,第二橫移底座上設有插銷導柱326。
第二中間底座314設置在第二橫移導桿上,并由第二橫移氣缸驅動,第二中間底座314上鉸接第二過渡連接板313。第二定位型面312、第二方銷311、第二夾緊氣缸317均設置在過渡連接板313上。
第二氣缸316設置在第二中間底座314上,第二氣缸316的輸出軸與過渡連接板313鉸接。
第二V型限位塊322安裝在第二支撐桿上端并用于對第二過渡連接板313的轉動進行限位,第二支撐桿固定在第二橫移底座上。
工作時,由第二定位型面312在Z向上支撐白車身地板縱梁,并由第二夾緊氣缸317夾緊地板縱梁,第二方銷311在XY方向上定位地板縱梁。
更換車型時,若車型的寬度變化,通過第二橫移機構315在Y向上調整即可。若車型的長度變化,通過第二直線導軌323在X向上調整即可。此外,還可以同時調整在XY方向上位置以適應更多車型。
當輸送臺車11需要通過時,由第二氣缸316驅動第二過渡連接板313在X向翻轉,翻轉到位后由第二V型限位塊322支撐,從而降低了本裝置的高度,使輸送臺車11能夠通過。
在第一地板后定位座中,第二底板321通過第二直線導軌323與第二橫移機構315構成了一種橫移裝置,該橫移裝置可以在X向上移動。第二橫移機構315本身作為一種橫移裝置可以在Y向移動。而第二過渡連接板313、第二中間底座314、第二氣缸316、第二V型限位塊322構成了一種高度調整機構,可以降低本裝置在Z向的高度。
第二地板前定位座包括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的第二底板左前定位部套5、第二底板右前定位部套6。
如圖5所示,第二底板右前定位部套6包括第三固定銷611、第三定位型面612、小立柱613、第三橫移機構614、第三橫移導桿615、第三橫移氣缸616、第三橫移底座617、第三限位固定座618。
第三限位固定座618通過螺栓安裝在中部底板101上,第三橫移機構614設置在第三限位固定座618上。
第三橫移機構614包括第三橫移底座617、第三橫移導桿615、第三橫移氣缸616。小立柱613安裝在第三橫移導桿615上,并由第三橫移氣缸616驅動。第三定位型面612、第三固定銷611均設置在小立柱上。
工作時,由第三定位型面612在Z向支撐白車身地板縱梁,第三固定銷611在XY向上定位地板縱梁。當更換車型時,在Y向上利用第三橫移機構614調整小立柱613的位置即可。
在第二地板前定位座中,第三橫移機構614作為一種橫移裝置可以在Y向上調整。
第二地板后定位座包括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的第二底板左后定位部套7、第二底板右后定位部套8。
如圖6所示,第二底板左后定位部套7包括、第四底板710、第四方銷711、第四定位型面712、第四夾緊氣缸713、第四過渡連接板、第四中間底座714、第四橫移機構715、第四限位氣缸716、第四直線導軌717、第四插銷718、第四插銷固定座719。
第四底板710安裝在中部底板101上,該第四底板710上設有沿X型布置的第四直線導軌717。第四直線導軌717上設有第四橫移機構715。
第四橫移機構715包括第四橫移底座,該第四橫移底座上設有插銷導孔,第四底板710上設有對應的第四插銷固定座719。通過第四插銷718即可對第四橫移底座進行定位。
第四橫移機構715上設有第四中間底座714、第四中間底座714上鉸接有第四過渡連接板,第四方銷711、第四定位型面712、第四夾緊氣缸713均設置在第四過渡連接板上。其工作方式與第一底板左后定位部套3相同。
該第四底板710、第四直線導軌717、第四橫移機構715構成了一種橫移裝置,可以在X向上調整。第四橫移機構715自身作為一種橫移裝置,可以在Y向上調整。同樣,第四中間底座714上還設有第四V型限位塊,并與第四過渡連接板、第四限位氣缸716構成一組高度調整機構。
綜上所述,定位裝置的設置是用于支撐和定位多種車型,由于各車型的長和寬不同,即在X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所以各個定位座通過橫移裝置在XY方向上進行調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地板前定位座、第二地板前定位座僅設置了在Y向上調整的橫移裝置,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在X向上的橫移裝置,進一步提高定位裝置的調整能力。而高度調整機構設置在第一地板后定位座、第二地板后定位座上,如果第一地板前定位座、第二地板前定位座在Z向高度上阻礙了輸送臺車11的通過,也可以設置高度調整機構。
2個側圍底板102對稱地設置在中部底板101的兩側,用于支撐側圍夾緊裝置12。如圖9所示,在側圍底板102上,設有Y向的直線導軌,該直線導軌上設有滑臺19。側圍底板102上還設有用于控制滑臺19在Y向運動的第一驅動機構。該直線導軌、滑臺19、第一驅動機構構成一種橫移機構,使側圍夾緊裝置12可以在Y向上調整。
滑臺19兩側的前端均設有滑臺前端限位板192和滑臺前端緩沖缸191。滑臺19兩側的后端均設有滑臺后端限位板194和滑臺后端緩沖缸193。
側圍底板102上對應的設有用于限制滑臺19在直線滑軌上滑動位置的多車型限位機構。
如圖10所示,多車型限位機構包括車型固定限位座20和滑臺后端固定座190,該車型固定限位座20安裝有第一限位模組24、第二限位模組23、第三限位模組22、第四限位模組21。
第一限位模組24為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模組23為第二限位塊。且第二限位塊通過螺旋安裝在第一限位塊上。
第三限位模組22包括第三限位固定座2201,第三限位氣缸2202、第三限位轉臂2203、第三限位塊2204。第三限位固定座2201安裝在車型固定限位座20上,第三限位轉臂2203鉸接在第三限位固定座2201,且其一端與第三限位氣缸2202的輸出軸鉸接,另一端安裝有第三限位塊2204;
第四限位模組21,包括第四限位氣缸2101、第四限位固定座2102、第四限位轉臂2103、第四限位塊2104。第四限位固定座2102安裝在車型固定限位座20上,第四限位轉臂2103鉸接在第四限位固定座2102上,且其一端與第四限位氣缸2101輸出軸鉸接,另一端連接有第四限位塊2104。
工作時,由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滑臺19在直線導軌上滑動,滑臺前端限位板192通過與第四限位模組21或者其他限位模組接觸達到限位的目的,滑臺前端緩沖缸191通過與第四限位模組21或其他限位模組接觸達到緩沖的目的。同理對于滑臺后端緩沖缸193、滑臺后端限位板194和滑臺后端固定座190。
在更換車型時,需要更換對應的限位模組調整在Y向的寬度,通過手動安裝可以將第二限位模組23安裝在第一限位模組24上。第三限位模組22通過第三限位氣缸2202帶動第三限位轉臂2203翻轉,從而將第三限位塊2204移動到位。第四限位模組21,第四限位氣缸2101帶動第四限位轉臂2103轉動,第四限位轉臂2103通過第四限位塊2104定位后,第四限位轉臂2103即移動到位。
第一驅動機構包括、鎖緊氣缸195、氣缸支座196、L型氣缸推頭197。氣缸支座196通過螺栓安裝在側圍底板102上,鎖緊氣缸195安裝在氣缸支座196上,鎖緊氣缸195的輸出軸安裝有L型氣缸推頭197,該L型氣缸推頭197與滑臺連接。鎖緊氣缸195為中間斷氣鎖止型,可以讓滑臺19停在直線導軌的任意位置。
如圖9所示,滑臺19上設有圓弧滑軌15,圓弧滑軌15包括兩段內滑軌151、152、兩段中部滑軌153、154、兩段外滑軌155、156。還包括設置在每段滑軌上的滑塊157。
兩段內滑軌151、152均屬于同一個圓弧,同理對于兩段中部滑軌153、154和兩段外滑軌155、156。且內滑軌151、152,中部滑軌153、154,外滑軌155、156所隸屬的圓弧為同心圓。更進一步,轉臺14以及轉臺14上所有裝置的旋轉質心在內滑軌151、152和中部滑軌153、154之間。這樣設置,靠近旋轉質心的內滑軌152,中部滑軌154安裝兩個滑塊157來主要承重。在靠近旋轉質心處還設有固定支座158,該固定支座158用于在旋轉過載時保護滑臺19上的各處結構。
滑臺19上還設有用于驅動轉臺14的轉動動力機構16,轉動動力機構16包括旋轉氣缸161、旋轉內側固定座162、旋轉推桿163、旋轉彎臂164、旋轉連桿165、旋轉外側固定座166。
旋轉內側固定座162、旋轉外側固定座166均通過螺栓安裝在滑臺19上。旋轉彎臂164一端與旋轉氣缸161輸出軸鉸接,另一端鉸接在旋轉外側固定座166上。旋轉連桿165一端固定在旋轉彎臂164上,另一端固定在旋轉推桿163上。該旋轉推桿163一端固定連接旋轉連桿165,另一端與轉臺14連接。旋轉推桿163兩側均設置有轉動限位槽,旋轉內側固定座162、旋轉外側固定座166上均設置有與轉動限位槽相對應的轉動限位塊。
轉動時,由旋轉氣缸161推動旋轉彎臂164轉動,旋轉彎臂164帶動旋轉連桿165轉動,旋轉連桿165帶動旋轉推桿163轉動從而帶動轉臺14轉動。
在圓弧滑軌15上設有轉臺14,轉臺14上設有第一定位鎖緊銷17、第二定位鎖緊銷18。第一定位鎖緊銷17包括鎖緊插銷167、鎖緊導柱168。滑臺19上設有對應的定位銷孔,轉臺14旋轉到位后,將鎖緊插銷167插入定位銷孔后即可對轉臺14進行定位。同理對于第二定位鎖緊銷18。
側圍夾緊裝置12設置在轉臺14上,該側圍夾緊裝置12包括三角座13,三角座13上設有側圍夾具29,該側圍夾具29包括側圍夾具基板2910、設置在側圍夾具基板2910上的側圍主定位銷2911、側圍次定位銷2912、側圍后下部定位座2913、門檻后定位座2914、門檻前定位座2915、門洞前下部定位座2917、門洞前中部定位座2918、門框上部前定位座2919、門框上部后定位座2920、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1、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2。
側圍夾具基板2910一側由上至下設有第一連接基板、第二連接基板、第三連接基板,另一側由上至下設有頂蓋定位夾緊裝置27、前圍夾緊機構26。
第一連接基板上設有一排半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3、2924、側圍加長后上部定位座2927。第二連接基板上設有、一排半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5、側圍加長后中部定位座2928。第三連接基板上設有、一排半側圍后下部定位座序號2926、側圍加長后下部定位座2929。
側圍后下部定位座2913、門檻后定位座2914、門檻前定位座2915、門洞前下部定位座2917、門洞前中部定位座2918、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1、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2、一排半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3、2924、側圍加長后上部定位座2927。第二連接基板上設有、一排半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5、側圍加長后中部定位座2928。第三連接基板上設有、一排半側圍后下部定位座序號2926、側圍加長后下部定位座2929均包括連接板、壓緊氣缸、壓緊臂,壓緊塊。壓緊臂鉸接在連接板上,壓緊臂一端與壓緊氣缸輸出軸鉸接,另一端安裝壓緊塊作為壓緊面。
門框上部前定位座2919、門框上部后定位座2920、均包括連接板、上氣缸、下氣缸、上轉臂、下轉臂。上氣缸、下氣缸分別安裝在連接板上部和下部,上轉臂、下轉臂分別鉸接在連接板上部和下部,上轉臂第一端與上氣缸輸出軸鉸接,下轉臂第一端與下氣缸輸出軸鉸接,上轉臂第二端與下轉臂第二端相對設置。
其中,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1、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2、一排半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3、2924,一排半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5的壓緊塊均通過螺栓安裝在壓緊臂上,當需要更換加長車型時,可以將壓緊塊取下以方便白車身通過。
如圖12所示,前圍夾緊機構26包括前圍轉臂機構、前圍定位裝置、前圍上部夾緊機構、前圍下部夾緊機構。
前圍轉臂機構作為一種轉臂結構,包括安裝在側圍夾具基板2910上的前圍轉臂固定座2611,還包括前圍轉臂連接座2610、第一U型導向座2613、限位座2612、轉臂2614、擺動氣缸2615;
前圍轉臂連接座2610設置在前圍轉臂固定座2611上,前圍轉臂連接座2610前端設有限位座,該限位座內設有第一U型導向座2613。擺動氣缸2615安裝在前圍轉臂連接座2610上,轉臂2614后端可轉動的設置在前圍轉臂連接座2610上,轉臂2614后端與擺動氣缸2615輸出軸鉸接。
前圍定位裝置包括前圍定位銷座2622、平推氣缸2623、定位銷2621。前圍定位銷座2622設置在轉臂2614上,平推氣缸2623固定在前圍定位銷座2622上,且平推氣缸2623輸出軸帶動定位銷2621對白車身前圍進行定位。
前圍下部夾緊機構包括前圍下部夾緊座2632、夾緊氣缸2633、夾緊臂2631。
前圍下部夾緊座2632固定在轉臂2614上,夾緊氣缸2633安裝在下部夾緊座2632上,夾緊臂2631中部鉸接在前圍下部夾緊座2632上,夾緊臂2631一端與夾緊氣缸2633輸出軸鉸接,另一端設有兩個夾緊塊。
前圍上部夾緊機構包括前圍上部夾緊座2642、夾緊氣缸2643、上部夾緊塊2641。前圍上部夾緊座2642安裝在轉臂2614上,夾緊氣缸2643固定在前圍上部夾緊座2642上,夾緊氣缸2643帶動上部夾緊塊2641實現對白車身前圍的夾緊。
如圖13所示,頂蓋定位夾緊裝置27包括頂蓋轉臂機構、頂蓋定位裝置、頂蓋夾緊機構。
頂蓋轉臂機構作為一種轉臂結構,包括頂蓋轉臂固定座2701、第二U型導向座2702、限位座、頂蓋轉臂2704、擺動氣缸2703。頂蓋轉臂固定座2701設置在側圍夾具基板2910上,限位座設置在頂蓋轉臂固定座2701前端,第二U型導向座2702設置在限位座上,頂蓋轉臂2704后端鉸接在頂蓋轉臂固定座2701上,并與擺動氣缸2703連接。
頂蓋定位裝置包括,兩個銷座2706、每個銷座2706上固定有一個平推氣缸2707,平推氣缸2707的輸出軸上設有定位銷2705;
頂蓋定位夾緊裝置包括:頂蓋夾頭2708、夾緊氣缸2709;所述夾緊氣缸2709安裝在頂蓋定位銷座2706上,頂蓋夾頭2708鉸接在頂蓋定位銷座2706上,頂蓋夾頭2708一端與夾緊氣缸2709輸出軸鉸接,另一端作為夾緊端。
如圖14所示,還包括后圍定位裝置28,后圍定位裝置28有4個并分別安裝在第一底板左后定位部套3、第一底板右后定位部套4、第二底板左后定位部套7、第二底板右后定位部套8上。
后圍定位裝置28包括支撐座、翻轉氣缸2803、安裝板、定位銷2801、壓塊2802、平推氣缸2804。
支撐座連接在對應的過渡連接板第二過渡連接板313或第四中間底座714上,翻轉氣缸2803安裝在支撐座上,安裝板鉸接在安裝座上,且翻轉氣缸2803的輸出軸與安裝板鉸接。
定位銷2801、壓塊2802、平推氣缸2804設置在安裝板上,壓塊2802安裝在平推氣缸的輸出軸上。
綜上所述,側圍夾緊裝置12是針對不同車型的側面具有一定傾角而設計,首先通過直線導軌,使得側圍夾具29可以在Y向上加寬,滿足較寬的車型。通過轉臺14的旋轉,滿足車型側面的變化。另外,前圍夾緊機構26、頂蓋定位夾緊裝置27都設置了轉臂結構,從而可以方便白車身推出。而側圍夾具29通過第一連接基板、第二連接基板、第三連接基板,以及設置在第一連接基板、第二連接基板、第三連接基板各個定位座,也可以對加長的車型進行定位,并且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1、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2、一排半側圍后上部定位座2923、2924,一排半側圍后中部定位座2925的壓緊塊均通過螺栓安裝在壓緊臂上,當需要更換加長車型時,可以將壓緊塊取下以方便白車身通過。
綜上所述,本方案提供的多車型白車身焊接總組合夾具能夠對多種車型進行定位,且結構簡單,成本低。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