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下呈相對移動,進而使顯微鏡頭1031活動組設于蓋體102。當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顯微鏡裝置10與智能型通訊裝置搭配使用時,可使智能型通訊裝置的影像擷取模塊經由顯微鏡頭103擷取檢測樣本的影像,其實施細節內容于后詳述。另外,本實施例的座體101,其限位槽1011兩側分別成型有一限位部1015,蓋體102吸附于座體101時,蓋體102可進一步嵌設于限位部1015中,使蓋體102可受到限位部1015限位,更可達到防止蓋體102于操作過程中產生滑動偏移的效果。
[0030]請參閱(圖3),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座體結構剖面圖,如圖,座體101的底部與檢測部1012之間是延伸成型有一環形擋墻1016,光源模塊105則設置于座體101底部,并容置于環形擋墻1016內,進而使光源模塊105軸向對應于檢測部1012,以將一光源由檢測部1012射出,請再參閱圖中,光源模塊105上方可組設有一光擴散組件1017,其可例如:光擴散膜、光擴散板等,可使光源模塊105照射的光源可均勻的由檢測部1012照射出去。
[0031]另外,本實施例的10可攜式顯微鏡裝置更包括一開關模塊106及一電源模塊10。開關模塊106組設于座體101,其可例如微動開關、電子開關、壓電開關、光敏開關等,不以此為限。而電源模塊107亦容置于座體101內,其可輸出一電力以驅動光源模塊105作動,其中,電源模塊107分別與光源模塊105及開關模塊106完成電性連接,并受開關模塊106控制,例如,當開關模塊106被致動后,電源模塊107即可驅動光源模塊105作動。
[0032]請參閱(圖4),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一),如圖,本實用新型實施時,一操作者預先將載玻片104置于限位槽1011中,此時,因載玻片104重量不足以致動開關模塊106,因此載玻片104受到開關模塊106略微頂撐,當載玻片104完成設置,操作者即可將一檢測樣本S置放于載玻片104上再蓋以一蓋玻片1041,并將載玻片104對應于檢測部1012,或在放置載玻片104前,即可預先將檢測樣本S及蓋玻片1041至于載玻片104上,不以此為限。
[0033]請參閱(圖5),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二),并請搭配(圖4),如圖,檢測樣本S完成設置后,操作者可將蓋體102的相對組設部1022對應于座體101的組設部1013,蓋體102即可受相對組設部1022與組設部1013(如(圖4))的磁力作用,進而將蓋體102吸附于座體101上,請再參閱圖中,當蓋體102完成固定時,蓋體102的中空部1021恰可對應于載玻片104上,并進一步對應于檢測部1012,又,當蓋體102受磁力吸附于座體101時,蓋體102進一步推壓載玻片104,使載玻片104緊密迭合于限位槽1011,進而使載玻片104可致動開關模塊106,使電源模塊107驅動光源模塊105作動并產生一光源Lo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105為可見光光源。
[0034]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光源模塊105亦可以為非可見光光源,可例如但不限于紅外光光源、紫外光光源或拉曼光源。當光源模塊105為紫外光光源時,可攜式顯微鏡裝置10更可應用在熒光檢測領域中,例如生物細胞樣本的計數檢測。舉例而言,檢測樣本可以為含有染劑的樣本,當光源模塊105所提供的紫外光可從檢測部1012照射至檢測樣本,此時,染劑可受到紫外光的激發而產生熒光,以供使用者觀察。當然,當光源模塊105為紫外光光源時,可對應在顯微鏡模塊103設置紫外光阻隔膜(UV cut film),以保護使用者的眼睛。
[0035]請參閱(圖6),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三),請搭配參閱(圖5),如圖中的一智能型通訊裝置20,操作者欲觀察檢測樣本S時,操作者可將顯微鏡模塊103的顯微鏡頭1031相對組設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的一影像擷取模塊201,進行檢測時,操作者可將組設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上的顯微鏡模塊103貼合于蓋體102上方,其中,顯微鏡頭1031藉由蓋體102的厚度間隔一適當距離,使待測物位于顯微鏡頭1031的成像焦平面上,令顯微鏡頭1031與待測物間可以維持最適當焦距。又,當智能型通訊裝置20擷取檢測樣本S成像時,經由檢測部1012投射出的光源L,影像擷取模塊201可清楚的拍攝檢測樣本S成像,再者,操作者可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的一屏幕上觀看拍攝的成像。承上,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顯微鏡裝置10除了可應用在觀察檢測樣本S的成像,亦可應用在觀察具有結晶的檢測樣本s (例如淀粉),只要樣品是具有雙折射(Birefringence),即可進行偏光觀察;且當光源模塊105為紫外光光源時,可攜式顯微鏡裝置更可應用在熒光檢測領域。
[0036]請搭配參閱(圖7),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四),如圖,若檢測樣本S無法在固定的拍攝位置上得到全體成像時,可將座體101與智能型通訊裝置20相對移動,以使檢測樣本S可顯微鏡頭1031可拍攝其整體成像。
[0037]請參閱(圖8),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五),請搭配參閱(圖5),如圖,本實施例的顯微鏡頭1031的放大倍率為固定,若操作者需以其它放大倍率觀測時,單顆顯微鏡頭1031不足以滿足操作者需求,因此,操作者可依據需求更換顯微鏡模塊103,再搭配適當厚度(dl、d2)的蓋體(102’、102”),顯微鏡頭1031即可維持在最佳化焦距。
[0038]請參閱(圖9),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一),如圖,本實施例的顯微鏡模塊103具有一第一偏光膜1034及一第二偏光膜1035,其中,第一偏光膜1034設置在座體101的光源模塊105與檢測樣本S之間(檢測樣本S可參考圖4,光源模塊105則請參考圖3),亦即,第一偏光膜1034是設置在座體101內且在光源模塊105與載玻片104之間。而第二偏光膜1035則是設置在檢測樣本S與影像擷取模塊201之間,圖9是顯示第二偏光膜1035設置在顯微鏡模塊103與影像擷取模塊201之間為例,且第二偏光膜1035設置在顯微鏡模塊103的鏡頭面對影像擷取模塊201的一側。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偏光膜1035亦可設置在檢測樣本S (或載玻片104)與蓋體102之間,或是設置在蓋體102與顯微鏡模塊103之間,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
[0039]第一偏光膜1034及第二偏光膜1035以線性偏光膜為例,分別設置于檢測樣本S的二側,而光源L(請搭配圖5所示)自座體101射出時,依序經過第一偏光膜1034、檢測樣本S(載玻片104)、顯微鏡模塊103及第二偏光膜1035,直至影像擷取模塊201成像。而第一偏光膜1034及第二偏光膜1035分別具有一偏光軸,因此,可藉由轉動調整第一偏光膜1034及第二偏光膜1035的偏光軸的相對位置,調整光源L進入影像擷取模塊201的量,進而讓不同偏光角度的光線照射至檢測樣本S。因此,藉由第一偏光膜1034及第二偏光膜1035的設置可提高影像的解晰度。而第一偏光膜1034及第二偏光膜1035的相對位置的調整方式,由于本實施例的第二偏光膜1035是設置在顯微鏡模塊103,故可將顯微鏡模塊103固定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當蓋體102相對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轉動時,可參考圖9所示,進而使第一偏光膜1034與第二偏光膜1035相對轉動,以讓不同偏光角度的光線照射至檢測樣本S。在其它實施例中,亦可將第二偏光膜1035直接設置于影像擷取模塊201,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
[0040]請參閱(圖10),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二),請搭配參閱(圖6),如圖,本實施例中,顯微鏡模塊103以螺紋固定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以便顯微模塊103可緊密固定于智能型通訊裝置20上;請參閱圖中,顯微鏡模塊103的顯微鏡頭1031的外緣成型有一螺紋部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