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的攝影命令輸入部21、用于開關電源的電源操作部22、用于設定曝光量的曝光操作部23、用于設定快門速度的快門速度操作部23等各種操作部。在攝像裝置10中,能夠由曝光量操作部23選擇自動曝光控制。
[0044]而且,在相機主體11的背面設置有電子取景器26、顯示器(未圖示)、用于操作攝像裝置10的按鈕等各種操作部(未圖示)。
[0045]在相機主體11的正面具備用于切換聚焦模式的聚焦模式切換部28、用于安裝透鏡單元12的鏡頭卡口 31、裝卸按鈕32。攝像裝置10的聚焦模式有手動進行調焦的手動聚焦模式和自動進行調焦的自動聚焦模式(AF),并且可以任選其一。
[0046]鏡頭卡口 31為卡口(bayonet)式。在安裝透鏡單元12時,在為了不讓鏡頭卡口31的卡口爪34和透鏡單元12的卡口爪44彼此干涉而將透鏡單元12繞光軸L0旋轉的狀態下,使透鏡單元12的安裝面42與相機主體11的安裝面32抵接。之后,旋轉透鏡單元12,使卡口爪34、44卡合,則鎖定用凸部37和凹部47嵌合而鎖定透鏡單元12的轉動,從而將透鏡單元12固定于相機主體11。如此將透鏡單元12安裝于相機主體11的狀態下,位于彼此對應的位置的電接點裝置33和電接點裝置43接觸,使相機主體11的控制電路基板和透鏡單元12的控制電路基板電連接。
[0047]鎖定用凸部37設置成相對于安裝面32垂直且可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位移,并且通過按壓操作裝卸按鈕32而移動到退避位置。因此,通過按壓操作裝卸按鈕32后使安裝于鏡頭卡口 31的透鏡單元12轉動,能夠從相機主體11卸下透鏡單元12。
[0048]在鏡頭卡口 31的里側設置有基座51,在基座51設置有使成像元件13的攝像面暴露的開口 52。基座51由不透明的材料形成,并且作為遮擋攝影中不必要的光線的遮光框(遮光部件)而發揮作用。并且,基座51的設置有開口 52的中央部分朝向相機主體11的背面側(存在成像元件13的一側)凹陷,在透鏡單元12安裝于鏡頭卡口 31的狀態下,透鏡單元12的背面側的一部分進入基座51的凹陷的中央部分。
[0049]電接點裝置33與基座51形成為一體,因此,基座51還是形成電接點裝置33的部件之一。電接點裝置33具有銷狀的接點部件53,基座51作為將這些接點部件53保持為可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位移的保持部件發揮作用。突出位置是指接點部件53的一端(前端)從基座51向透鏡單元12側突出的位置,退避位置是指接點部件53的一端比突出位置向基座51側退避的位置。接點部件53的一端可退避到基座51的前表面。在使接點部件53的一端退避到基座51的前表面的情況下,接點部件53完全進入基座51之中。如后述,接點部件53朝向突出位置施力,若透鏡單元12安裝于相機主體11,則接點部件53的一端分別抵接于電接點裝置43的相對應的接點54而與其電連接。
[0050]相機主體11側的接點部件53和透鏡單元12側的接點54的數量相同(例如10個)且分別設置在彼此對應的位置。接點部件53與安裝在相機主體11內的控制電路基板連接,接點54則與安裝在透鏡單元12內的控制電路基板連接。在攝像裝置10中,通過接點部件53和接點54的電連接,在相機主體11的控制電路基板和透鏡單元12的控制電路基板之間收發控制信號,從而進行自動曝光控制或自動調焦。
[0051]如圖4所示,電接點裝置33具備:基座51、接點部件53、撓性印刷基板56、螺旋彈簧57 (施力部件)、支承部件58。
[0052]在基座51的背面設置有向相機主體11的內部側(成像元件13側)突出的凸部61,在凸部61的中央形成有開口 52。從正面(相機主體11的正面)觀察基座51時,凸部61向相機主體11的內部凹陷。在凸部61的周圍部分的兩個位置分別設置有用于卡止支承部件58的卡止銷62和用于利用螺釘63固定支承部件58的螺紋孔64。設置在基座51的周圍部分的貫穿孔66用于通過螺紋固定將基座51與形成安裝面32的部件一同固定于相機主體11。
[0053]如圖4及圖5所示,沿著凸部61的外周部分以圓弧狀排列有半圓筒形狀的導槽71 (第1槽)和使接點部件53沿著透鏡單元12的外周插入的孔部72 (第1孔部)。導槽71與孔部72的配置相應地形成在凸部61的外壁,形成引導螺旋彈簧57以使其沿與基座51的前表面垂直的方向伸縮的引導部99(參照圖9)。導槽71遍及螺旋彈簧57的全長而形成。因此,導槽71遍及螺旋彈簧57的全長引導且在螺旋彈簧57側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引導該螺旋彈簧57的伸縮。
[0054]孔部72將接點部件53保持成該接點部件53能夠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位移。具體而言,接點部件53由軸部53a、直徑大于軸部53a的直徑的基端部53b構成。因此,孔部72與接點部件53的形狀相應地形成為兩級的直徑,即形成有貫穿基座51而供軸部53a插通的貫穿孔72a和直徑大于貫穿孔72a的直徑的槽72b。因此,即使在將接點部件53插入于孔部72并使接點部件53的一端(與頭部72b相反的一側的軸部72a的前端)從基座51突出而使接點部件53配置于突出位置的情況下,接點部件53也不會從基座51脫落,基端部53b卡止于孔部72的槽72b。
[0055]而且,孔部72形成于凹部73,該凹部73形成為比設置有卡止銷62和螺紋孔64的基座51的周圍部分低一級。凹部73在其與支承部件58之間形成用于使撓性印刷基板56位移的空間。因此,當接點部件53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位移時,撓性印刷基板56能夠維持與接點部件53電連接的狀態的同時能夠在凹部73內順暢地位移。
[0056]設置在凹部73的邊緣的凸部74上設置有用于卡止撓性印刷基板56的突起74a,從而與支承部件58 —同夾持撓性印刷基板56。凸部74例如形成在與設置有卡止銷62和螺紋孔64的基座51的周圍部分相同的高度上。
[0057]如圖6所示,在撓性印刷基板56形成有用于連接接點部件53和相機主體11的控制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導電圖案76。在撓性印刷基板56的前端以與各接點部件53相對應的方式形成有多個從基部78分支出多個的臂部77。在臂部77的前端部分形成有與接點部件53的基端部53b抵接的端子部79。導電圖案76在臂部77和臂部77前端的端子部79中暴露在外,通過使導電圖案76和接點部件53的基端部53b接觸,使導電圖案76和接點部件53電連接。雖然各接點部件53在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分別位移,但是,由于形成有臂部77,因而撓性印刷基板56不會阻礙各接點部件53的位移,能夠在形成于基座51 (凹部73)和支承部件58之間的空間內順暢地進行位移。并且,在撓性印刷基板56上形成有卡止孔81,通過使基座51的突起74a插入于卡止孔81,能夠防止撓性基板56的錯位和脫落。
[0058]在撓性印刷基板56的基端形成有使導電圖案76暴露而成的接點82。接點82與安裝在相機主體11內的控制電路基板(未圖示)連接。因此,在與控制電路基板連接的狀態下,撓性印刷基板56還成為控制電路基板的配線的一部分。
[0059]另外,導電圖案76在包括端子部79在內的整個臂部77中暴露在外,但是導電圖案76也可以僅在與接點部件53抵接的臂部77的前端部分(端子部79)中暴露在外。并且,臂部77和接點81分別僅在與接點部件53接觸的一側面及與控制電路基板接觸的一側面使導電圖案76暴露在外,導電圖案76在相反側面則被絕緣體覆蓋。因此,例如,在臂部77的前端(端子部79),螺旋彈簧57雖然抵接于與接點部件53接觸的一側相反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