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判斷為入射角的絕對值大于等于第一角度閾值,則控制為圖12的0V所示的狀 態。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入射角的絕對值小于第一角度閾值,大于等于第二角度閾值,則 控制為成為圖12的IV所示的狀態。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入射角小于第二角度閾值,則控 制為圖12的2V所示的狀態。圖12的0V、1V、2V所示的狀態為第一關系、第二關系、第四關 系的一例。
[0166] 另一方面,在光學裝置110中,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入射角的絕對值大于等于第 一角度閾值,則對分割電極160、162、164外加與圖32所不的"LA〈ThO"相同的電壓。主控 制部54若判斷為入射角的絕對值小于第一角度閾值,大于等于第二角度閾值,則對分割電 極160、162、164外加與圖32所示的"Thl蘭LA〈Th2"相同的電壓。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 入射角小于第二角度閾值,則對分割電極160、162、164外加與圖32所示的"Th3蘭LA〈Th4" 相同的電壓。換句話說,主控制部54在判斷為入射角的絕對值小于第一角度閾值,大于等 于第二角度閾值的情況下,以成為大于等于在判斷為入射角的絕對值大于等于第一角度 閾值的情況下的電壓,且小于等于判斷為入射角小于第二角度閾值的情況下的電壓的占 空比,來對分割電極160、162、164外加電壓。外加了圖32的"LA〈ThO"、"Thl^LA〈Th2"、 "Th3fLA〈Th4"所示的電壓的透過率變化部116的狀態為第一關系、第二關系、第四關系的 一例。
[0167] 圖44是設置有A/2相位差板378的透過率變化部316的分解立體圖。
[0168] 如圖44所示,透過率變化部316具有A/2相位差板378。A/2相位差板378設 置在入射側偏振光片30的入射側的面上。換句話說,A/2相位差板378設置在透過率變 化部316中最靠入射側。A/2相位差板378如箭頭A6所示,從出射側觀察,具有相對于鉛 垂方向向逆時針傾斜67. 5°的方向的慢軸。
[0169] 在透過率變化部316中,若具有與水平方向平行的偏振光方向的直線偏振光入 射,則X/2相位差板378將該直線偏振光的偏振光方向調制成與自身的慢軸對稱的方向。 因此,A/2相位差板378從出射側觀察,以將從水平方順時針旋轉45°的方向作為偏振光 方向的直線偏振光出射。由于該直線偏振光具有與入射側偏振光片30的透過軸垂直的偏 振光方向,因此被入射側偏振光片30吸收。
[0170] 此處,若太陽光等非偏振光的光在水面等大致水平的面上被反射,則成為將水平 方向作為偏振光方向的直線偏振光。因此,在用戶觀察水面等的情況下,透過率變化部316 能夠減少因從水面反射的光導致的炫目。另外,在太陽光等非偏振光未被水面等反射而入 射透過率變化部316的情況下,該光的水平方向的振幅成分以外與上述同樣地透過透過率 變化部316。
[0171] 圖45是設置有A/2相位差板478的透過率變化部416的分解立體圖。
[0172] 如圖45所示,透過率變化部416在透過率變化部16中替代入射側偏振光片30,具 有入射側偏振光片430和A/2相位差板478。入射側偏振光片430設置于透過率變化部 416的最靠入射側。入射側偏振光片430如箭頭A12所示,具有與鉛垂方向平行的透過軸。 入/2相位差板478設置于入射側偏振光片430的出射側。A/2相位差板478如箭頭A16所 示,從出射側觀察,具有從鉛垂方向向順時針傾斜22. 5°的方向的慢軸。如上所述,出射側 偏振光片46具有從鉛垂方向向逆時針傾斜45°的透過軸。換句話說,出射側偏振光片46 具有從入射側偏振光片430的透過軸向與A/2相位差板478的慢軸相反的方向傾斜45° 的透過軸。
[0173] 在透過率變化部416中,入射側偏振光片430吸收被水面等反射的將水平方向作 為偏振光方向的直線偏振光。其結果,在用戶觀察水面等的情況下,透過率變化部416能夠 減少因從水面反射的光導致的炫目。此外,入射側偏振光片430使將鉛垂方向作為偏振光 方向的直線偏振光出射。該直線偏振光通過A/2相位差板478,調制成將從鉛垂方向順時 針旋轉45°的方向作為偏振光方向的直線偏振光。該直線偏振光如上所述地透過透過率變 化部416。
[0174] 接著,對變更后的透過率控制處理進行說明。圖46是變更后的透過率控制處理的 流程圖。圖47是目標透過率表80的圖。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透過率控制處理以通過光學 裝置10來執行進行說明,但是也可以通過光學裝置110等來執行。
[0175] 如圖46所示,若非接觸式傳感器18檢測出用戶(S110:是),則主控制部54將檢 測時間t、驅動時間tl設定為"0"(S112)。然后,判斷檢測時間t是否大于等于作為第一 周期的一例的檢測周期P〇 (S114)。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檢測時間t不大于等于檢測周期 P0(S114:否),則處理后述的步驟S126。
[0176]另一方面,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檢測時間t大于等于檢測周期P0(S114:是),則 從前方光量檢測部20取得關于光量的信息(S116)。主控制部54根據取得的關于光量的信 息來計算光量,基于下述數學式計算作為光量的加權移動平均的平均化光量AL(S118)。另 外,平均化光量也可以通過簡單移動平均或指數移動平均來求取。
[0177](數學式1)
[0178]
[0179] Lm:m次前檢測出的光量(在m= 0的情況下則為本次檢測出的光量)
[0180] n:用于平均化的光量的檢測次數
[0181] 上述數學式中的檢測次數n的一例為10次。接著,主控制部54從存儲于存儲部 56中的目標透過率表80中,取出與計算出的平均化光量AL對應的目標透過率TTr(S120)。 目標透過率表80如圖47所示,對平均化光量ALp(p= 1、2 ? ?)與目標透過率TTrp賦予 關聯。另外,各平均化光量ALp為預先確定的寬度的光量的數值范圍。各個目標透過率中 的前方透過率與傾斜透過率的關系不同。
[0182] 然后,主控制部54計算每個單位時間的透過率變化量ATr(S122)。透過率變化量 ATr通過下述數學式來計算。另外,q為預先確定的設定數。q越大,透過率變化量ATr變 得越小,能夠使透過率的變化平滑。
[0183]ATr= (TTr+PTr)/q
[0184] 主控制部54將檢測時間t設定為"0"(S124)。主控制部54判斷驅動時間tl是否 大于等于作為第二周期的一例的驅動周期P1(S126)。驅動周期P1短于檢測周期P0。主控 制部54若判斷為驅動時間tl不大于等于驅動周期PI(S126 :否),則處理后述的步驟S136。
[0185]另一方面,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驅動時間tl大于等于驅動周期PI(S126:是),則 判斷目標透過率TTr與作為現在的透過率的現在透過率PTr是否相等,從而判斷是否切換 透過率(S128)。換句話說,主控制部54以比檢測周期P0短的驅動周期P1計算平均化光 量,判斷是否切換透過率變化部16的前方透過率與傾斜透過率的關系。另外,主控制部54 根據現在外加的電壓的占空比對現在透過率PTr進行特定。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目標透 過率TTr與現在透過率PTr相等(S128 :是),則處理后述的步驟S134。
[0186] 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目標透過率TTr與現在透過率PTr不同(S128:否),則計算 現在透過率PTr與透過率變化量ATr的和(S130)。主控制部54改變電壓的占空比,并外 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切換透過率,以使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成為現在透過率PTr與透過率變化量ATr的和(S132)。由此,透過率變化部16的前方透過率與傾斜透過率的 關系切換為不同的關系。然后,主控制部54將驅動時間tl設定為"0"(S134)。之后,主控 制部54在通過非接觸式傳感器18檢測到用戶的期間(S136:是),重復步驟S114以后的步 驟。
[0187] 如上所述,在圖46所示的流程圖的透過率控制處理中,作為改變外加于透過率變 化部16上的電壓的周期的驅動周期P1短于檢測光量的檢測周期P0。由此,能夠使透過率 的變更平滑。
[0188] 圖48是對透過率、平均化光量、檢測出的光量的時間變化進行測量的實驗結果的 圖表。圖48所示的圖表是在以下條件下執行圖46所示的流程圖的結果。圖48所示的橫 軸的一個刻度為計算平均化光量的周期的1/2。
[0189] (1)檢測出的光量的最大值:14000勒克司;
[0190] (2)檢測出的光量的最小值:3000勒克司;
[0191] (3)光量的變化:11000勒克司/200ms;
[0192] (4)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的最大值:40%;
[0193] (5)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的最小值:9%;
[0194] (6)前方光量檢測部20的檢測周期:50ms;
[0195] (7)平均化光量的檢測次數m:10;
[0196] (8)計算透過率變化量ATr時的q:30。
[0197] 圖48所示的光量(=照度)的最大值14000勒克司大約相當于白天向陽的光量, 光量的最小值3000勒克司大約相當于白天背陰的光量。計算光量變化的單位時間200ms 是與人眨眼相同程度的時間。對于這種光量的環境變化,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從光量 變化開始的100ms以內開始變化,大約Is后,達到接近(現在透過率TTr+ATr)的透過率。 然后,光學裝置10使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緩慢地變化。在該實驗中,光學裝置10通過 使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變化緩慢地變化,與相對于光量變化使透過率急劇變化相比, 能夠減少用戶的不適感。此外,光學裝置10也能夠充分發揮去除針對光量急劇變化的炫目 的功能。
[0198] 圖49是對透過率、平均化光量、檢測出的光量的時間變化進行測量的實驗結果的 圖表。圖49所示的圖表是除了使光量的變化在11000勒克司的振幅內以2Hz的正弦波來 變化以外,在與圖48的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執行圖46所示的流程圖的結果。如圖49所示, 可知即使在光量以短周期變化的情況下,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的變化也維持接近一 定的狀態。由此,光學裝置10能夠減少因光量的變化引起的透過率的變化導致的用戶感覺 厭煩。
[0199] 圖50為設置有放電部580及監視部582的光學裝置510的框圖。在圖50中,省 略部分與光學裝置10相同的結構。另外,圖50的光學裝置510以改變了光學裝置10的方 式進行說明,但也可以將放電部580及監視部582適用于光學裝置110等。
[0200] 如圖50所示,光學裝置510還具備放電部580、一對連接部件581及監視部582。
[0201] 放電部580配置于通過液晶驅動部52對電源部14和透過率變化部16進行連接 的一對連接部件581的中途部。放電部580在未外加電壓的狀態下,放出蓄積于透過率變 化部16中的電荷。放電部580具有一對整流部件584a、584b及一對整流部件584c、584d這兩組,以及兩個放電用電阻586、587。
[0202] 整流部件584a、584b、584c、584d可以適用半導體的二極管等。整流部件584a、 584c的陽極接地。整流部件584b、584d的陰極與電源部14連接。整流部件584a的陰極及 整流部件584b的陽極與連接液晶驅動部52和入射側透明電極34的配線連接。整流部件 584c的陰極及整流部件584d的陽極與連接液晶驅動部52和出射側透明電極42的配線連 接。由此,整流部件584a、584b被串聯連接以使整流方向成為相同方向。整流部件584c、 584d被串聯連接以使整流方向成為相同方向。此外,整流部件584a、584b之間與連接部件 581的中途部連接。整流部件584c、584d之間與連接部件581的中途部連接。
[0203] 由此,在液晶驅動部52與入射側透明電極34或出射側透明電極42之間發生斷線 的情況下,只要兩對整流部件584a、584b、584c、584d與入射側透明電極34或出射側透明電 極42間的配線連接,則放電部580可以通過兩對整流部件584a、584b、584c、584d中的任意 一個,放出蓄積于入射側透明電極34或出射側透明電極42上的電荷。例如,若在入射側透 明電極34上蓄積有負電荷的情況下發生上述斷線,則負電荷流過整流部件584b向電源部 14放出。由此,即使在入射側透明電極34與出射側透明電極42之間外加有電壓的狀態下 發生斷線,也能夠解除電壓外加狀態。其結果,放電部580能夠抑制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 過率低的狀態持續。
[0204] 放電用電阻586的一端與入射側透明電極34直接連接。放電用電阻586的另一端 與出射側透明電極42直接連接。換句話說,放電用電阻586通過不同于連接部件581的路 徑,與透過率變化部16的入射側透明電極34及出射側透明電極42連接。放電用電阻586 例如通過COG(ChiponGlass;晶玻接裝)技術設置于透過率變化部16的外周部。放電用 電阻587的一端與入射側透明電極34與液晶驅動部52及電源部14之間的一個連接部件 581連接。放電用電阻587的另一端與出射側透明電極42與液晶驅動部52及電源部14之 間的另一個連接部件581連接。放電用電阻586的電阻值的一例在液晶部件38的靜電電 容為0.lyF的情況下為2MQ。
[0205] 由此,即使在液晶驅動部52與入射側透明電極34或出射側透明電極42之間發生 斷線的情況下,放電用電阻586也與入射側透明電極34及出射側透明電極42連接。因此, 放電部580可以通過放電用電阻586在入射側透明電極34與出射側透明電極42之間流過 電流。由此,放電部580可以將蓄積于入射側透明電極34及出射側透明電極42中的一個的 電荷,通過放電用電阻586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