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比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從最小值的狀態起切換電壓向最大值變化的情況下穩 定化所需要的時間,與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從最大值的狀態起切換電壓向最小值變 化的情況下穩定化所需要的時間的和要短的周期,來切換高電壓和低電壓。更詳細地,主控 制部54以比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從最小值的狀態起切換電壓向最大值變化的情況下 穩定化所需要的時間要短的周期來切換高電壓和低電壓。此處,如圖18的下部所示,在一 個周期內存在多個占空比。如上所述,這多個占空比與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有關系。 對該關系的具體例進行說明。
[0110] 圖19是表示占空比與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的關系的圖表。圖19下方的圖 表表示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的波形。在圖19的下方的圖表中,各電壓波形VL1 至電壓波形VL5的周期相同。在電壓波形VL1至電壓波形VL5的各個電壓波形中,高電壓 的值彼此相同,低電壓的值彼此相同。高電壓的占空比以從電壓波形VL1至電壓波形VL5 的順序逐漸變小。圖19的上方的圖表中的透過率波形WA1至透過率波形WA5分別為外加 了電壓波形VL1至電壓波形VL5的透過率變化部16的前方透過率的圖表。
[0111] 如圖19所示,由于外加電壓的周期比直到使液晶部件38穩定化為止的時間要短, 因此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部分區域內存在振幅。并且,高電 壓的占空比與透過率有關系。具體地,如果如電壓波形VL1等那樣占空比增高,則高電壓的 時間變長。因此,由于透過率高的時間變短,因此在時間上對透過率進行累計而得到的累計 透過率變低。另一方面,如果如電壓波形VL5占空比降低,則低電壓的時間變長。因此,由 于透過率高的時間變長,因此累計透過率變高。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主控制部54設為以 電壓波形WA1和不外加電壓的狀態切換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
[0112] 圖20是針對高電壓的多個占空比的透過率波形WA的實驗結果。圖21為圖20中 的數值數據。圖21中的占空比序號(DutyNo)與圖20的上段所記載的號碼相對應。關于 圖20及圖21的數據,作為液晶部件38適用了扭轉90°的TN模式液晶。圖20及圖21的 數據以2. 2ms的周期,即454Hz的頻率外加電壓。此外,將入射側偏振光片30的偏振光方 向與出射側的偏振光方向之間的角度設為90°。由圖20及圖21可知,隨著高電壓的占空 比降低,累計透過率變高。
[0113] 接著,對閃爍(7y7力)與外加電壓的周期的關系進行說明。圖22是外部光源 的周期與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的周期接近的情況的圖。圖23是在外部光源的 周期與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的周期接近的情況下,對電壓進行占空比控制的 圖。圖24是與外部光源的周期相比,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 的周期極短的情況的圖。圖22至圖24的上段的圖表示外部電源的明暗的時間變化。在該 上段的圖中,黑色的區域表示光源未點燈的暗狀態,白色的區域表示光源點燈的明狀態。圖 22至圖24的中段的圖表示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的時間變化。在該中段的圖中,越接 近黑色的區域表示透過率越低的狀態,越接近白色的區域表示透過率越高的狀態。在圖23 中,透過率逐漸且連續地變化。另外,在圖24中,用黑色直線表示透過率低的區域,但是如 果擴大,則透過率如圖23那樣連續地變化。圖22至圖24的下段的圖是將各個上段的圖與 中段的圖的區域重疊而成的圖。另外,外部光源的一例為以50Hz至120Hz程度亮滅的信號 器、熒光燈等。
[0114] 如圖22的下段的圖所示,在外部光源的周期與外加的電壓的周期接近的情況下, 黑色的區域連續的區域增加。該黑色的區域連續的時間,成為外部光源熄燈的狀態及透過 率低的狀態中的任一狀態。因此,在用戶佩戴光學裝置的狀態下,例如,在視線朝向信號器 方向的情況下,連續看不見信號器的光的時間變長。其結果,使得用戶視覺辨認到與信號器 的亮滅不同的閃爍。
[0115] 另一方面,在圖19中說明的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的周期短于液晶部 件38穩定化的時間的情況下,如圖23的中段所示,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在連續變化 的同時,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部分區域內存在振幅。換句話說,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 過率不會成為一定的值,同時也不會成為最大值及最小值。由此,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 率被積分而平均化。在該情況下,用戶能夠始終能夠視覺辨認到透過透過率變化部16的一 定的光。因此,例如即使在圖19所示的透過率為最低的透過率波形WA1的狀態下,如圖23 的下段所示,透過率變化部16也能夠緩和亮滅的狀態,使連續看不見信號器的光的時間與 信號器的熄燈時間一致,因此能夠抑制閃爍。
[0116] 此外,如圖24的下段的圖所示,在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的周期與外部 光源的周期相比極短的情況下,黑色連續的區域的時間與外部光源的暗狀態的時間幾乎為 相同的時間。因此,用戶在以佩戴光學裝置10的狀態觀察信號器的情況下,能夠在與實際 信號器亮滅的狀態大致相同的亮滅狀態下看到光。由此,透過率變化部16能夠抑制閃爍。
[0117] 進而,由于光學裝置10中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的周期短于液晶部件 38穩定化的時間,因此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部分區域內存 在振幅。因此,由于光學裝置10能夠對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進行積分而平均化,因此 能夠使通過外加一定電壓所產生的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在面內的不均勻平均化。其 結果,光學裝置10能夠降低視場角的透過率的不均勻。
[0118] 然后,對光量閾值的設定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圖25是說明太陽的位置的圖。圖 26是表示太陽的位置與照度的關系的圖表。
[0119] 如圖25所示,將太陽處于用戶正上方的狀態的太陽位置設為Sul。將隨著時間經 過,太陽逐漸向西落下的位置分別設為位置Su2至Su5。在位置Su4處,太陽處于夕陽的狀 態。在位置Su5處,太陽雖落至地平線LH或水平線LH的下方,但西邊的方向處于明亮的狀 〇
[0120] 如圖26所示,在這些位置Sul至位置Su5上,前方光量檢測部20檢測的光量在太 陽從位置Sul向位置Su3移動的期間增加,并且在太陽從位置Su3向位置Su5移動的期間 減少。因此,在從直射日光強且光量多的位置Su2至位置Su4的區域Aa內,設定光量閾值 ThO,以使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下降。
[0121] 圖27是光學裝置10的透過率控制處理的流程圖。
[0122] 如圖27所示,在透過率控制處理中,主控制部54對非接觸式傳感器18是否檢測 到用戶進行判斷(S10)。主控制部54直到判斷為非接觸式傳感器18檢測到用戶為止,處于 待機狀態(S10:否)。若用戶佩戴光學裝置10,則非接觸式傳感器18檢測到用戶,若向主 控制部54輸出存在信號,則主控制部54判斷為非接觸式傳感器18檢測到用戶(S10 :是)。
[0123] 接著,主控制部54對判斷是否檢測光量的檢測時間t進行重置,將其設為 "0"(S12)。主控制部54對檢測時間t是否大于等于檢測光量的檢測周期P0進行判斷 (S14)。主控制部54直到檢測時間t大于等于檢測周期P0為止,處于待機狀態(S14 :否)。 若主控制部54判斷為檢測時間t大于等于檢測周期P0 (S14:是),則從前方光量檢測部20 取得關于光量的信息(S16)。
[0124] 主控制部54基于所取得的關于光量的信息,對由前方光量檢測部20檢測到的光 量是否大于等于光量閾值ThO進行判斷(S18)。
[0125] 若主控制部54判斷為光量小于光量閾值ThO(S18:是),則不對透過率變化部16 外加電壓。另外,主控制部54在對透過率變化部16外加電壓的狀態下,停止外加該電壓 (S20)。由此,如圖5及圖12的V= 0V所示,前方及從前方傾斜的方向上的透過率變化部 16的平均透過率成為高的狀態。此外,在該狀態下,由于傾斜透過率大,因此傾斜透過率相 對于前方透過率的比大。
[0126] 另一方面,若主控制部54判斷為光量大于等于光量閾值ThO(S18:否),則通過液 晶驅動部52對透過率變化部16外加電壓(S22)。此處,主控制部54如上所述,以預先確定 的高電壓的占空比,周期性地切換并外加高電壓和低電壓。例如,主控制部54以時間平均 的平均電壓為2V的方式外加電壓。
[0127] 由此,如圖6及圖12的V= 2. 0V所示,透過率變化部16的前方透過率和傾斜透 過率與未外加電壓的狀態相比降低。其結果,前方及從前方傾斜的方向上的透過率變化部 16的平均透過率與光量小于光量閾值ThO的情況相比降低。此外,在前方透過率幾乎沒有 變化的狀態下,由于傾斜透過率變小,因此透過率變化部16的傾斜透過率相對于前方透過 率的比與未外加電壓的狀態相比變小。
[0128] 之后,若主控制部54從非接觸式傳感器18取得存在信號,判斷為非接觸式傳感器 18檢測到用戶(S24:是),則重復步驟S12以后的步驟。另一方面,在主控制部54沒有從非 接觸式傳感器18取得存在信號的情況下,判斷為非接觸式傳感器18沒有檢測到用戶(S24: 否),結束透過率控制處理。
[0129] 如上所述,在光學裝置10中,主控制部54控制外加于透過率變化部16上的電壓, 以使前方透過率與傾斜透過率的關系不同。由此,光學裝置10能夠適應來自不同方向不同 的光量的情況,例如來自斜上方的光量多于來自正面的光量的情況,以及來自正面及上方 的光量大致相同的情況等。
[0130] 特別地,在光學裝置10中,主控制部54在來自斜上方的光量多的情況下外加電 壓,以使在平均透過率下降的同時,使上方的傾斜透過率低于前方透過率。由此,例如,即使 在太陽存在于斜上方的情況下,光學裝置10也能夠適當地遮蔽光。
[0131] 在光學裝置10中,由于入射側取向膜36及出射側取向膜40具有圖2所示的摩擦 方向,因此通過外加電壓,透過率變化部16大致維持前方透過率,同時從上方的傾斜透過 率開始降低。因此,能夠容易地起到上述效果。
[0132] 在光學裝置10中,主控制部54以比液晶部件38穩定化的時間短的周期切換高電 壓和低電壓,外加在透過率變化部16上。由此,光學裝置10能夠使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 過率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部分區域內具有振幅。由此,由于使用戶在光量以一定值存 在振幅的狀態下觀察外部,因此光學裝置10能夠緩和閃爍。
[0133] 光學裝置10中,主控制部54以與信號器等的亮滅周期相比極短的周期切換高電 壓和低電壓。由此,光學裝置10能夠抑制光幾乎不到達用戶眼睛的時間連續。其結果,光 學裝置10能夠進一步抑制閃爍。
[0134] 下面,對改變了上述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35] 圖28是改變了入射側透明電極的光學裝置110的整體結構圖。圖29是光學裝置 110的透過率變化部116的分解立體圖。如圖28及圖29所示,光學裝置110具備具有入 射側透明電極134的透過率變化部116。入射側透明電極134具有三片分割電極160、162、 164。入射側透明電極134通過三片分割電極160、162、164,覆蓋入射側基板32的出射側的 面的大致整個面。分割電極160、162、164以該順序沿鉛垂方向排列。在各分割電極160、 162、164之間形成有間隙。鉛垂方向上的間隙寬度的一例為15ym。由此,分割電極160、 162、164相互電絕緣。分割電極160、162、164通過蝕刻制成布線圖案。
[0136] 圖30是光學裝置110的控制系統的框圖。如圖30所示,主控制部54通過液晶驅 動部52與分割電極160、162、164連接。主控制部54從存儲部56取得作為外加于分割電 極160、162、164上的電壓組合的電壓組。主控制部54基于取得的電壓組,對分割電極160、 162、164的電壓的占空比進行個別控制。例如,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光量大于等于光量閾 值ThO,則將圖19所示的電壓波形VL1外加于分割電極160,將電壓波形VL2外加于分割電 極162,將電壓波形VL5外加于分割電極164。另一方面,主控制部54若判斷為光量小于光 量閾值ThO,則不對分割電極160、162、164外加電壓。由此,主控制部54能夠使前方透過率 與傾斜透過率的關系,例如前方透過率與傾斜透過率的比的自由度提高。
[0137]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通過兩個電壓或兩個電壓組來控制透過率變化部的 透過率的方式,但也可以通過電壓表所示的多個電壓或電壓組來控制多個階段的透過率。
[0138] 圖31是光學裝置10的電壓表66的圖。電壓表66存儲于存儲部56中。
[0139] 如圖31所示,電壓表66中光量與電壓被賦予關聯。因此,在光學裝置10中,主控 制部54計算由前方光量檢測部20檢測出的光量LA,從電壓表66中取出與該光量LA相對 應的0V或者電壓波形VL1至電壓波形VL5中的任意一個。此處,光量閾值ThO至光量閾值 Th4存在ThO〈Thl〈Th2〈Th3〈Th4的關系。電壓波形VL1至電壓波形VL5如圖19所示。主控 制部54以預先確定的占空比對透過率變化部16外加電壓,以使平均的電壓成為取出的電 壓。由此,光學裝置10能夠根據光量LA更加適當地控制透過率變化部16的透過率。
[0140] 例如,主控制部54如圖12所示,能夠以0V至2. 5V之間的六個階段控制透過率變 化部16的透過率。在該情況下,圖12所示的0V的透過率的狀態為第一關系的一例,圖12 所示的2. 5V的透過率的狀態為第二關系的一例。并且,圖12所示的1. 5V的透過率的狀態 為不同于第一關系及第二關系的第三關系的一例。此處,第三關系中的傾斜透過率相對于 前方透過率的比小于等于第一關系中的傾斜透過率相對于前方透過率的比,大于等于第二 關系中的傾斜透過率相對于前方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