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槽306能有效防止所述第二鉗臂40在受力時向所述導向凸塊303方向活動,減少力的分散,再者,通過該凹槽306的設計,當第二鉗臂40伸入所述凹槽306工作時,同時起到增加第二鉗口 30工作穩定性的作用。
[0039]所述第二鉗口 30與所述第二鉗臂40聯動。在檔位機構50的帶動下,所述第二鉗臂40連帶第二鉗口 30在導向槽104限定的范圍內移動,從而實現所述第二鉗口 30和第一鉗口 20之間寬度的粗調。優選地,如圖4所示,在所述第二鉗口 30的連接部302的下方設有與所述第二鉗臂40相配合的凹窩304,所述凹窩304的寬度與所述容納槽105的寬度相一致。如此,確保所述第一抵靠面301可以與所述承壓面108無交錯貼合。
[0040]如圖5所示,所述第二鉗臂40包括:第二把手401、與所述第二把手401整體形成的延伸部402。所述延伸部402通過所述容納槽105延伸至所述第二鉗口 30。所述延伸部402的末端與所述第二鉗口 30相配合。
[0041]優選地,所述延伸部402的末端具有肩狀凸起403。所述肩狀凸起403伸入所述凹窩304,并能夠在凹窩304內轉動。當所述第二把手401受外力向第一把手101靠近時,所述肩狀凸起403通過轉動將自身與所述凹窩304的接觸位置逐漸向凹窩304的上沿移動,由此帶動所述第二鉗口 30向靠近第一鉗口 20方向轉動。由此,實現了所述第二鉗口 30和第一鉗口 20之間寬度的微調。
[0042]所述第二鉗臂40的延伸部402由于沿所述容納槽105伸出,因此,在所述導向槽104中所述第二鉗臂40的延伸部402與所述第一鉗臂10樞接。
[0043]具體地,所述第二鉗臂40的延伸部402在對應導向槽104處設有通孔404。軸銷穿過所述通孔404將所述第二鉗臂40限定在所述導向槽104中移動。例如,所述軸銷包括:沿導向槽104穿過通孔404的銷栓,以及位于所述銷栓兩端的堵頭(未予圖示)。
[0044]為了準確調節所述第一鉗口 20和第二鉗口 30之間的寬度,讓所述第二鉗口 30固定在導向槽104中的任一位置。所述第二鉗臂40由檔位機構50限定在所述導向槽104中移動。所述檔位機構50可由套裝在銷栓上的膨脹器和代替一堵頭的膨脹按鈕構成。當所述膨脹按鈕被按下時,所述膨脹器膨脹并充滿所述導向槽104的槽寬空間,所述第二鉗臂40限制在導向槽104相應的位置。
[0045]優選地,如圖6所示,所述檔位機構50包括第一檔位齒501和與所述第一檔位齒501相匹配的第二檔位齒502。
[0046]其中,所述第一檔位齒501并排的設置在導向槽104槽壁側,以構成檔位齒條503。其中,所述檔位齒條503設在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和第二槽壁面107中至少一個的至少部分處。具體地,所述檔位齒條503可以設置在第一槽壁面106和第二槽壁面107的每個槽壁子面;也可以僅位于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和/或第二槽壁面107中的槽壁子面中的一個或多個。
[0047]所述檔位齒條503可以按照上述布置方式貼設在所述導向槽104槽壁的至少部分處;也可以與所述導向槽104槽壁為整體成型,即所述檔位齒條503的齒狀面屬于所在的第一槽壁面106或第二槽壁面107。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和第二槽壁面107均有兩個槽壁子面,每個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和第二槽壁面107的槽壁子面均設有檔位齒條503。優選地,所述檔位齒條503的長度與所述導向凸塊303的長度之和小于等于所述導向槽104的長度。
[0048]所述第二檔位齒502設置在軸銷上。具體地,如圖7所示,所述軸銷包括:銷栓601 ;固設在所述銷栓601 一端的按壓部602,所述按壓部602沿所述銷栓601方向設有至少一個孔(未予圖示);套裝在所述銷栓601上的檔位齒套件,所述檔位齒套件上沿軸向上設有至少一排所述第二檔位齒502 ;設置在所述容納槽105且套在所述檔位齒套件的護齒墊圈604 ;無形變的放置在所述孔中、且一端位于所述護齒墊圈604上的彈簧603 ;其中,在所述彈簧603無形變時,所述第二檔位齒502與第一檔位齒501咬合;在所述彈簧603受壓形變時,所述第二檔位齒502與所述第一檔位齒501分離;以及對應所述銷栓601的堵頭605。
[0049]當所述第二檔位齒502為兩排以上時,每排所述第二檔位齒502之間彼此留有間隔。
[0050]結合圖1-7,所述鉗子的工作過程如下:
[0051]當所述按壓部602和堵頭605受縱向壓合力致使彈簧603受壓變形時,所述第二檔位齒502脫離與所述第一檔位齒501的配合。所述第一檔位齒501處于兩排第二擋位齒之間的間隔中。如此,所述第一檔位齒501和第二檔位齒502相交錯。
[0052]若在受到縱向壓力的同時,同時橫向推動所述按壓部602,由銷栓601帶動第二鉗臂40和第二鉗口 30在導向槽104限定的范圍內移動,且通過第一抵靠面301與所述承壓面108的配合及所述導向凸塊303與所述第一槽壁面106的配合,第二鉗口的受力面將一直保持與第一鉗口的受力面平行。
[0053]當所述壓合力和推力均消失時,所述彈簧603帶動按壓部602回彈,所述第二檔位齒502咬合新的第一檔位齒501,如此更改了第二鉗口 30與第一鉗口 20之間的距離,實現了第一鉗口 20與第二鉗口 30之間的粗調。
[0054]當所述第二鉗臂40和第一鉗臂10受力捏合時,所述第二鉗臂40帶動肩狀凸起403在凹窩304中轉動并抵靠凹窩304的內壁上沿,帶動所述第二鉗口 30向上移動,構成微調。所述微調方式能夠解決受檔位齒寬度限制而導致粗調無法達到的精度問題。
[005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通過第一抵靠面承壓面配合及導向凸塊第一槽壁面配合,使得第一鉗口和第二鉗口能夠實現平行移動(即第一鉗口和第二鉗口的受力面保持平行),可以更好地夾緊待夾工件。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同時,將導向凸塊設置在導向槽中,可以使得整個快調鉗的結構緊湊,外型美觀。
[0056]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包括: 設有橫向的導向槽和縱向的容納槽的第一鉗臂,其中,所述容納槽貫通所述導向槽的槽壁,所述導向槽具有相對的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所述第一鉗臂還具有與所述第一槽壁面平行的承壓面; 第一鉗口,固定在所述第一鉗臂上; 第二鉗臂,與所述第一鉗臂樞接; 檔位機構,限定所述第二鉗臂在所述導向槽中移動; 第二鉗口,與所述第二鉗臂聯動,包括:與所述承壓面相貼合的第一抵靠面、和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伸入所述容納槽的連接部; 在所述連接部的端部固設有導向凸塊,所述導向凸塊至少與所述第一槽壁面相貼合。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鉗口還設有凹窩; 所述第二鉗臂的末端具有肩狀凸起,所述肩狀凸起伸入所述凹窩; 所述第二鉗臂通過所述肩狀凸起在所述凹窩內的轉動,將外力傳遞至所述第二鉗口。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凸塊中的一部分固定在所述連接部的端部、未固定部分與所述連接部形成以所述導向凸塊為槽壁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伸入所述第二鉗臂。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凸塊為雙側導向凸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壓面和第一抵靠面為相貼合的平面。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中至少一個的至少部分處,設有包含第一檔位齒的檔位齒條; 所述第二鉗臂與第一鉗臂通過包含第二檔位齒的軸銷相樞接; 其中,所述第一檔位齒與第二檔位齒相匹配,且共同形成所述檔位機構。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均設有所述檔位齒條。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檔位齒條的長度與所述導向凸塊的長度之和小于等于所述導向槽的長度。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檔位齒條的齒狀面屬于所在第一槽壁面或第二槽壁面。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凸塊上形成與所述第一槽壁面相貼合的第二抵靠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包括:設有橫向的導向槽和縱向的容納槽的第一鉗臂,其中,所述容納槽貫通所述導向槽的槽壁,所述導向槽具有相對的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所述第一鉗臂還具有與所述第一槽壁面平行的承壓面;第一鉗口,固定在所述第一鉗臂上;第二鉗臂,與所述第一鉗臂樞接;檔位機構,限定所述第二鉗臂在所述導向槽中移動;第二鉗口,與所述第二鉗臂聯動,包括:與所述承壓面相貼合的抵靠面和于所述抵靠面伸入所述容納槽的連接部;在所述連接部的端部固設有導向凸塊,所述導向凸塊至少與所述第一槽壁面相貼合。本實用新型有效解決了由于鉗口張開角度而引起的鉗口與待夾工件打滑脫開問題。
【IPC分類】B25B7/10
【公開號】CN204843895
【申請號】CN201520655827
【發明人】徐華安
【申請人】上海美瑞實業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