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工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
【背景技術】
[0002]水栗鉗一般適用于家庭非專業應急或簡單安裝水管時使用,用于夾持扁形、或圓柱形金屬零件。為了配合不同形狀或大小的零件,需要調整鉗口的尺寸。
[0003]目前的水栗鉗由整體成型的、包含第一鉗口和導向槽的第一鉗臂,同樣整體成型的、包含第二鉗口的第二鉗臂,以及將所述第二鉗臂限定在導向槽中移動的限定栓。該種水栗鉗依靠限定栓拉開第一鉗口和第二鉗口之間的距離,以將零件伸入鉗口之間,再通過兩鉗臂的夾持力將零件夾持在兩鉗口之間。
[0004]上述水栗鉗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鉗口張開不同的角度時,兩個鉗口向對面的夾角也隨之變化,隨著角度的增大,工作時很容易與待夾工件打滑脫開。因此,需要對現有的水栗鉗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由于鉗口張開角度而引起的鉗口與待夾工件打滑脫開問題。
[0006]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包括:設有橫向的導向槽和縱向的容納槽的第一鉗臂,其中,所述容納槽貫通所述導向槽的槽壁,所述導向槽具有相對的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所述第一鉗臂還具有與所述第一槽壁面平行的承壓面;第一鉗口,固定在所述第一鉗臂上;第二鉗臂,與所述第一鉗臂樞接;檔位機構,限定所述第二鉗臂在所述導向槽中移動;第二鉗口,與所述第二鉗臂聯動,包括:與所述承壓面相貼合的抵靠面、和于所述抵靠面伸入所述容納槽的連接部;在所述連接部的端部固設有導向凸塊,所述導向凸塊至少與所述第一槽壁面相貼合。
[0007]優選地,所述第二鉗口還設有凹窩;所述第二鉗臂的末端具有肩狀凸起,所述肩狀凸起伸入所述凹窩;所述第二鉗臂通過所述肩狀凸起在所述凹窩內的轉動,將外力傳遞至所述第二鉗口。
[0008]優選地,所述導向凸塊中的一部分固定在所述連接部的端部、未固定部分與所述連接部形成以所述導向凸塊為槽壁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伸入所述第二鉗臂。
[0009]優選地,所述導向凸塊為雙側導向凸塊。
[0010]優選地,在所述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中至少一個的至少部分處,設有包含第一檔位齒的檔位齒條;所述第二鉗臂與第一鉗臂通過包含第二檔位齒的軸銷相樞接;其中,所述第一檔位齒與第二檔位齒相匹配,且共同形成所述檔位機構。
[0011]優選地,所述第一槽壁面和第二槽壁面均設有所述檔位齒條。
[0012]優選地,所述檔位齒條的長度與所述導向凸塊的長度之和小于等于所述導向槽的長度。
[0013]優選地,所述檔位齒條的齒狀面屬于所在第一槽壁面或第二槽壁面。
[0014]優選地,所述導向凸塊上形成與所述第一槽壁面相貼合的第二抵靠面。
[0015]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第一抵靠面承壓面配合及導向凸塊第一槽壁面配合,使得第一鉗口和第二鉗口能夠實現平行移動(即第一鉗口和第二鉗口的受力面保持平行),可以更好地夾緊待夾工件。
[0016]另外,通過設置垂直于導向槽的容納槽,并將第二鉗口由容納槽伸入導向槽中,有效解決了由于檔位機構磨損松動導致鉗口咬合易脫扣的問題;同時,將導向凸塊設置在導向槽中,可以使得整個快調鉗的結構緊湊,外型美觀。
[0017]另外,利用凹窩和肩狀凸起活動連接第二鉗口和第二鉗臂,能夠便于第二鉗口沿第二鉗臂的樞轉,實現了第二鉗口與第一鉗口之間的微調,以補償導向槽中檔位齒寬度所帶來的調整不精細的問題。
[0018]此外,所述導向凸塊所形成的凹槽可進一步限制第二鉗臂的橫向移動,防止在鉗臂受力時,產生橫向滑動。
[0019]還有,利用相匹配的檔位齒進行檔位粗調,能有效提高粗調所在位置的耐受力,防止產生滑動;同時,將檔位齒條加工成導向槽的槽壁的至少一部分,便于一體加工,減少加工步驟。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容和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3]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中第一鉗臂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中第二鉗口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中第二鉗臂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中檔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中軸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使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和達到的技術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9]需要說明的是,說明書中的上下方向是指附圖的上下方向,說明書中的前后方向為垂直附圖的方向,說明書的左右方向為附圖的左右方向。
[0030]請參閱圖1和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鉗口平行移動的快調鉗。所述鉗子的鉗口可根據需要,對鉗口之間的距離進行粗調和細調。所述鉗子包括:第一鉗臂10、第二鉗臂40、第一鉗口 20、第二鉗口 30、和檔位機構50。
[0031]所述第一鉗口 20固定在所述第一鉗臂10頂部。所述第一鉗口 20可整體形成在所述第一鉗臂10上;也可以通過緊固件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一鉗臂10上。例如,所述第一鉗口 20通過螺絲、或卡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一鉗臂10上。
[0032]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鉗臂10由第一把手101、與所述第一把手101整體形成的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其中,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平行相對。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的頂部與所述第一鉗口 20整體成型,以便將所述第一鉗口 20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之間。
[0033]在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之間形成縱向的容納槽105。一導向槽104垂直于所述容納槽105方向、且至少貫通所述第一支撐件102或第二支撐件103其中之一;優選地,所述導向槽104也可以同時貫通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故而,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靠近鉗口的內側壁構成所述導向槽104的第一槽壁面106,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遠離鉗口的內側壁構成所述導向槽104的第二槽壁面107。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和第二槽壁面107相對而設、且彼此平行。由圖3可見,所述容納槽105分別將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和第二槽壁面107整體的、或部分的分割成兩個槽壁子面(均未標號)。
[0034]所述第一鉗臂10還具有與所述第一槽壁面106平行的承壓面108,所述承壓面108與所述第一鉗口 20的受力面大體上垂直。在此,所述承壓面108為所述第一支撐件102和第二支撐件103與第二鉗口 30相匹配的面。所述承壓面108可為曲面,如此能夠防止第二鉗口 30的側滑,增加穩固性。為了便于加工,所述承壓面108為平面。
[0035]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鉗口 30包括:與所述承壓面108相貼合的第一抵靠面301、和于所述第一抵靠面內側伸入所述容納槽105的連接部302。其中,所述第二鉗口 30和第一鉗口 20各自的受力面相對而設。所述受力面可為平面、齒狀面中的至少一種。例如,所述第一鉗口 20和第二鉗口 30的受力面均為齒狀面。又如,所述第一鉗口 20的受力面為平面,所述第二鉗口 30的受力面為齒狀面。
[0036]其中,所述第一抵靠面301與所述承壓面108以面面的形式相貼合。若所述承壓面108為曲面,則所述第一抵靠面301也為曲面。若所述承壓面108為平面,則所述第一抵靠面301為平面。為了提高力傳遞的穩定性,所述第一抵靠面301以面面形式貼合在所述承壓面108上。本實施例中,所述承壓面108為兩個,所述第一抵靠面301對應也為兩個。
[0037]在此,所述連接部302的寬度小于所述容納槽105的寬度。在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固定有導向凸塊303。所述導向凸塊303至少與所述第一槽壁面106相貼合。為了增加橫向受力面積,所述導向凸塊303形成與所述第一槽壁面106相貼合的第二抵靠面305。所述第二抵靠面305與所述第一抵靠面301相平行。
[0038]其中,所述導向凸塊303可僅固定在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的一側;優選地,所述導向凸塊303固定在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的雙側,即所述導向凸塊303為雙側導向凸塊。另外,所述導向凸塊303可通過緊固件與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固定相連。或者,所述導向凸塊303與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整體成型。其中,所述導向凸塊303可全部固定在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優選地,如圖4所示,所述導向凸塊303中的一部分固定在所述連接部302的端部、未固定部分與所述連接部302形成以所述導向凸塊303為槽壁的凹槽306,所述凹槽306用于伸入所述第二鉗臂40。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