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徑小,調頭車輛行駛緩慢致使后方車輛排隊的問題。
[0032]自東向西進口道T2是由第二直行車道4、第二直左車道5和第二右轉車道6組成;自東向西進口道T2中第二直行車道4、第二直左車道5和第二右轉車道6的排列順序遵循了“內側車道為快速車道”的交通規則,確保了直行車輛的連續快速通行;第二直行車道4和第二直左車道5通向第二主橋B,并從第三主橋C的下方通向自東向西出口道R4;第二右轉車道6通向自南向北出口道R3 ;在第二右轉車道6上設有從第二主橋B的下方通向自西向東出口道R2的東向專用調頭車道18;東向專用調頭車道18設置在第二右轉車道6上,克服了傳統調頭車道曲率半徑小,調頭車輛行駛緩慢致使后方車輛排隊的問題。
[0033]自北向南進口道T3是由第三直行車道7、第三直左車道8和第三右轉車道9組成;自北向南進口道T3中第三直行車道7、第三直左車道8和第三右轉車道9的排列順序遵循了“內側車道為快速車道”的交通規則,確保了直行車輛的連續快速通行;第三直行車道7和第三直左車道8通向第三主橋C,并從第四主橋D的下方通向自北向南出口道Rl;第三右轉車道9通向自東向西出口道R4;在第三右轉車道9設有從第三主橋C的下方通向自南向北出口道R3的北向專用調頭車道19;北向專用調頭車道19設置在第三右轉車道9上,克服了傳統調頭車道曲率半徑小,調頭車輛行駛緩慢致使后方車輛排隊的問題。
[0034]自西向東進口道T4是由第四直行車道10、第四直左車道11和第四右轉車道12組成;自西向東進口道T4中第四直行車道10、第四直左車道11和第四右轉車道12的排列順序遵循了“內側車道為快速車道”的交通規則,確保了直行車輛的連續快速通行;第四直行車道10和第四直左車道11通向第四主橋D,并從第一主橋A的下方通向自西向東出口道R2;第四右轉車道12通向自北向南出口道Rl;在第四右轉車道12上設有從第四主橋D的下方通向自東向西出口道R4的西向專用調頭車道20 ;西向專用調頭車道20設置在第四右轉車道12上,克服了傳統調頭車道曲率半徑小,調頭車輛行駛緩慢致使后方車輛排隊的問題。
[0035]由四個進口道、四個出口道、四座主橋和四個左轉匝道共同形成“中國結”形狀。
[0036]本實例中,在自南向北進口道Tl和自西向東出口道R2之間的東南角上設有第一人行過街區域;在自東向西進口道T2和自南向北出口道R3之間的東北角上設有第二人行過街區域;在自北向南進口道T3和自東向西出口道R4之間的西北角上設有第三人行過街區域;在自西向東進口道T4和自北向南出口道Rl之間的西南角上設有第四人行過街區域;在第一主橋A、第二主橋B、第三主橋C與第四主橋D的中心處設有集散區域25;四處人行過街區域作為行人過街的進出口,不但摒棄了信號燈、人行斑馬線或者人行天橋的設置,而且實現了四處過街區域的互聯互通。
[0037]具體實施過程中,第一人行過街區域從第一右轉車道3的下方并依次經過第一主橋A和第四主橋D的下方達到集散區域25,形成了第一人行路線21;第一人行路線21經由集散區域25連通至第二人行路線22、第三人行路線23和第四人行路線24。
[0038]第二人行過街區域從第二右轉車道6的下方并依次經過第二主橋B和第一主橋A的下方達到集散區域25,形成了第二人行路線22;第二人行路線22經由集散區域25連通至第一人行路線21、第三人行路線23和第四人行路線24。
[0039]第三人行過街區域從第三右轉車道9的下方并依次經過第三主橋C和第二主橋B的下方達到集散區域25,形成了第三人行路線23;第三人行路線23經由集散區域25連通至第一人行路線21、第二人行路線22和第四人行路線24。
[0040]第四人行過街區域從第四右轉車道12的下方并依次經過第四主橋D和第三主橋C的下方達到集散區域25,形成了第四人行路線24;第四人行路線24經由集散區域25連通至第一人行路線21、第二人行路線22、和第三人行路線23。
[0041]由集散區域分別通向第一人行過街區域、第二人行過街區域、第三人行過街區域和第四人行過街區域;本實例中,行人流線組織如圖4所示,第一人行路線、第二人行路線、第三人行路線和第四人行路線組合形成字形。
[0042]綜上所述,本發明解決了現有立交橋占地面積大、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時不設交通信號燈、人行斑馬線和人行天橋的前提下,實現了道路交叉口處機非分離和人車分離,從而提升了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效率,并有效解決了交通安全難題,應用前景廣闊。
【主權項】
1.一種中國結式立交橋的交叉口道路,其特征包括:自南向北進口道(Tl)、自東向西進口道(T2)、自北向南進口道(T3)、自西向東進口道(T4)和自南向北方向的第一主橋(A)、自東向西方向的第二主橋(B)、自北向南方向的第三主橋(C)、自西向東方向的第四主橋(D)以及平滑連接第一主橋(A)與第二主橋(B)的南轉西左轉匝道(13)、平滑連接第二主橋(B)與第三主橋(C)的東轉南左轉匝道(14)、平滑連接第三主橋(C)與第四主橋(D)的北轉東左轉匝道(15)、平滑連接第四主橋(D)與第一主橋(A)的西轉北左轉匝道(16)、自北向南出口道(Rl)、自西向東出口道(R2)、自南向北出口道(R3)、自東向西出口道(R4); 所述自南向北進口道(Tl)是由第一直行車道(I)、第一直左車道(2)和第一右轉車道(3)組成;所述第一直行車道(I)和第一直左車道(2)通向所述第一主橋(A),并從所述第二主橋(B)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南向北出口道(R3);所述第一右轉車道(3)通向所述自西向東出口道(R2);在所述第一右轉車道(3)上設有從所述第一主橋(A)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北向南出口道(Rl)的南向專用調頭車道(17); 所述自東向西進口道(T2)是由第二直行車道(4)、第二直左車道(5)和第二右轉車道(6)組成;所述第二直行車道(4)和第二直左車道(5)通向所述第二主橋(B),并從所述第三主橋(C)的下方通向自東向西出口道(R4);所述第二右轉車道(6)通向所述自南向北出口道(R3);在所述第二右轉車道(6)上設有從所述第二主橋(B)的下方通向所述自西向東出口道(R2)的東向專用調頭車道(18); 所述自北向南進口道(T3)是由第三直行車道(7)、第三直左車道(8)和第三右轉車道(9)組成;所述第三直行車道(7)和第三直左車道(8)通向所述第三主橋(C),并從所述第四主橋(D)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北向南出口道(Rl);所述第三右轉車道(9)通向所述自東向西出口道(R4);在所述第三右轉車道(9)設有從所述第三主橋(C)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南向北出口道(R3)的北向專用調頭車道(19); 所述自西向東進口道(T4)是由第四直行車道(10)、第四直左車道(11)和第四右轉車道(12)組成;所述第四直行車道(10)和第四直左車道(11)通向所述第四主橋(D),并從所述第一主橋(A)的下方通向所述自西向東出口道(R2);所述第四右轉車道(12)通向自北向南出口道(Rl);在所述第四右轉車道(12)上設有從所述第四主橋(D)的下方通向所述自東向西出口道(R4)的西向專用調頭車道(20); 由四個進口道、四個出口道、四座主橋和四個左轉匝道共同形成“中國結”形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國結式立交橋的交叉口道路,其特征是: 在所述自南向北進口道(Tl)和自西向東出口道(R2)之間的東南角上設有第一人行過街區域;在所述自東向西進口道(T2)和自南向北出口道(R3)之間的東北角上設有第二人行過街區域;在所述自北向南進口道(T3)和自東向西出口道(R4)之間的西北角上設有第三人行過街區域;在所述自西向東進口道(T4)和自北向南出口道(Rl)之間的西南角上設有第四人行過街區域;在所述第一主橋(A)、第二主橋(B)、第三主橋(C)與第四主橋(D)的中心處設有集散區域(25); 所述第一人行過街區域從所述第一右轉車道(3)的下方并依次經過所述第一主橋(A)和第四主橋(D)的下方達到所述集散區域(25),從而形成第一人行路線(21); 所述第二人行過街區域從所述第二右轉車道(6)的下方并依次經過所述第二主橋(B)和第一主橋(A)的下方達到所述集散區域(25),從而形成第二人行路線(22); 所述第三人行過街區域從所述第三右轉車道(9)的下方并依次經過所述第三主橋(C)和第二主橋(B)的下方達到所述集散區域(25),從而形成第三人行路線(23); 所述第四人行過街區域從所述第四右轉車道(12)的下方并依次經過所述第四主橋(D)和第三主橋(C)的下方達到所述集散區域(25),從而形成第四人行路線(24); 由所述集散區域分別通向所述第一人行過街區域、第二人行過街區域、第三人行過街區域和第四人行過街區域;第一人行路線、第二人行路線、第三人行路線和第四人行路線組合形成“K”字形。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中國結式立交橋的交叉口道路,其特征是交叉口處立交橋主要由四個進口道、四個出口道、四座主橋和四個左轉匝道組成;四個進口道供直行、直左、右轉、調頭車流行駛,其中,四個方向直行車流與左轉車流各自通向四座主橋,四個方向右轉車流與調頭車流通向各自對應的右轉道;四個左轉匝道平滑銜接四座主橋,四座主橋互聯互通、相互交錯,形成了錯落有致的“中國結”式立交橋形狀。本發明能解決現有立交橋占地面積大、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時不設交通信號燈、人行斑馬線和人行天橋的前提下,實現道路交叉口處機非分離和人車分離,從而提升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效率,并能有效解決交通安全難題,應用前景廣闊。
【IPC分類】E01C1/04
【公開號】CN105625127
【申請號】CN201511007925
【發明人】丁建勛, 張琦, 方濤, 陳誠, 從偉, 陳翔, 唐飛, 龍建成, 石琴
【申請人】合肥工業大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