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實施例。
[0045]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地下結構物用蓋具有:蓋主體10、以及在內周部能夠開閉地支承該蓋主體10的承接框30,蓋主體10和承接框30由未圖示的合頁金屬件連結。該地下結構物用蓋由球墨鑄鐵形成,例如經由基礎調整部安裝于人孔蓋的上部側塊的上端部,被設定成蓋主體10的上表面14與地表面共面。
[0046]<實施例1>
[0047]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地下結構物用蓋的主要部分的縱剖視圖。在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形成的內周面34由與承接框30的上表面36連續的平坦承接狀的承接框支承部40、以及承接框支承部40的下方的承接框第一面部42構成。
[0048]承接框支承部40形成從承接框30的上表面36朝向承接框30的下方連續的鉛垂面37,在鉛垂面37的下方形成有在承接框30的徑向、即水平方向上平坦的環狀的平坦面38 ο
[0049]承接框第一面部42在承接框支承部40的下方具有傾斜度地朝向承接框30的下方縮徑而形成。具體而言,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傾斜度指的是以鉛垂為基準的角度(圖2的α)為1°?10°的范圍,在本實施例中,以2°形成傾斜度α。另外,在以后的說明中使用的“傾斜度”全都定義為以鉛垂為基準的角度。
[0050]另一方面,在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形成的外周面12由與蓋主體10的上表面14連續的蓋平坦承接部16、以及蓋平坦承接部16的下方的蓋第一面部18構成。
[0051]蓋平坦承接部16形成從蓋主體10的上表面14朝向蓋主體10的下方連續的鉛垂面15,在其下方形成有在蓋主體10的徑向、即水平方向上平坦的環狀的平坦面19。
[0052]蓋第一面部18在蓋平坦承接部16的下方具有比承接框第一面部42更陡的傾斜度地朝向蓋主體10的下方縮徑而形成。具體而言,蓋第一面部18的傾斜度β形成在0°?9°的范圍。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蓋第一面部18以1°形成傾斜度β。
[0053]在從圖2的狀態將蓋主體10收納于承接框30時,蓋第一面部18的下方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下方開始抵接。進而,在將蓋主體10收納于承接框30而成為圖3所示的閉蓋狀態時,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中的至少任一方彈性變形或以由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殘留的狀態塑性變形,蓋主體10收納于承接框30的正式的閉蓋位置。
[0054]需要說明的是,在以后的說明中使用的“彈性變形”定義為包括由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殘留的狀態下的塑性變形在內的概念。
[0055]另外,本實施例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從虛線所示的狀態向實線所示的徑向縮徑而較大地變形。嚴格地說,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也彈性變形,但在本實施例中,與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相比很小,因此,在圖3以及以下的本實施例的說明中,省略針對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的說明。在以后的任意的實施例中也是相同的。
[0056]在圖3所示的閉蓋狀態下,蓋平坦承接部16由承接框支承部40支承,由此,蓋主體10的自重以及因車輛等在蓋主體10上行駛而施加的載荷由承接框支承部40支承。并且,蓋第一面部18的下方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下方抵接,利用由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蓋第一面部18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相互被推壓。
[0057]該情況下的推壓力是隨著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從圖2的自然狀態以撓曲量δ彈性變形而產生的恢復力,從蓋第一面部18在作用部P沿蓋主體10的擴徑方向作用于承接框第一面部42。
[0058]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在蓋主體10的閉蓋狀態下,在平坦承接狀的承接框支承部40,蓋主體10的自重以及因車輛等在蓋主體10上行駛而施加的載荷被支承,可以防止產生蓋主體10向承接框30嵌入的過剩的嵌入力。并且,利用由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蓋第一面部18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相互被推壓,由此,蓋主體10的徑向移動被抑制。
[0059]另外,在閉蓋狀態下,由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進行作用,因此,在蓋主體10想要向上下方向移動時,在蓋第一面部18與承接框第一面部42之間產生摩擦力,蓋主體10向上下方向的移動被抑制。因此,可以利用平坦承接狀的承接框支承部40和蓋平坦承接部16,防止產生蓋主體10向承接框30嵌入的過剩的嵌入力。并且,可以利用在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與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之間產生的推壓力以及摩擦力,抑制蓋主體10的晃動、振動、噪音、向上滑動。
[0060]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固有的彈性系數及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截面系數、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固有的彈性系數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截面系數的設定,使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較大地彈性變形。但是,并不限于此,既可以設定成使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較大地彈性變形,也可以設定成使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雙方適度地彈性變形。
[0061]在此,在本實施例中,在閉蓋狀態下,在蓋第一面部18與承接框第一面部42之間形成環狀的間隙G1,蓋第一面部18的下方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下方抵接。但是,并不限于此,通過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彈性系數、蓋主體10的外周面12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面34的直徑尺寸、角度的設定,可以控制蓋第一面部18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抵接狀態。例如,在閉蓋狀態,有時也可以借助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蓋第一面部18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在整個面接觸而不形成環狀的間隙G1。
[0062]另外,在從本實施例到后述的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實施例中,在將蓋主體10向承接框30最初閉蓋了時,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或下表面都與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抵接,由此,在使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和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雙方或任一方以由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殘留的狀態強制性地塑性變形的情況下,可以吸收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的尺寸誤差而不會產生很大的推壓力。因此,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外周面12以及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內周面34不需要嚴格的尺寸精度管理,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并且,通過在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與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之間殘留由彈性變形產生的推壓力,平時可以防止蓋主體10因車輛通行等而意外開蓋,在開蓋作業時作業者可以容易地打開蓋主體10。
[0063]如圖2、圖3以及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蓋主體10的背面20,例如配設有格子狀的加強肋22。該加強肋22的端部24優選為與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內周壁13分開,以免在將蓋主體10收納于承接框30時阻礙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
[0064]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的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在其周向上,例如在蓋第一面部18大致等間隔且呈狹縫狀地配設有多個切口部48。通過在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呈狹縫狀地配設多個切口部48,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剛性降低,因此,可以進一步促進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的彈性變形,故是優選的。
[0065]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多個切口部48呈狹縫狀地形成在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但并不限于此,多個切口部48也可以在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例如承接框第一面部42在周向上大致等間隔且呈狹縫狀地開設切口而形成,在該情況下,可以進一步促進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
[0066]另外,切口部的形狀并不限于狹縫狀,如圖6所示也可以形成為大致T形的切口部48。另外,在進一步促進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和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的彈性變形這方面,也可以不形成切口部48而形成通孔部49,在圖6中,將一部分切口部48形成為窗框狀的通孔部49。
[0067]在本實施例中,在承接框支承部40的平坦面38的下方連續地形成承接框第一面部42,并且,在蓋平坦承接部16的平坦面19的下方連續地形成蓋第一面部18。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圖7所示,也可以在承接框支承部40與承接框第一面部42之間形成R曲面部41或在蓋平坦承接部16與蓋第一面部18之間形成R曲面部17等,由平滑的曲面連續地形成蓋平坦承接部16和蓋第一面部18或形成承接框支承部40和承接框第一面部42。另外,有時也可以代替R曲面部41、17而形成倒角等傾斜面。
[0068]<實施例2>
[0069]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地下結構物用蓋的主要部分的縱剖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與實施例1重復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0070]在本實施例的承接框30的內周部31形成的內周面34由與承接框30的上表面36連續的平坦承接狀的承接框支承部40、承接框支承部40的下方的承接框第一面部42、以及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下方的承接框第二面部66構成。
[0071]承接框第一面部42在承接框支承部40的下方具有傾斜度地朝向承接框30的下方縮徑而形成。另外,承接框第二面部66在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下方,具有與承接框第一面部42不同的傾斜度地朝向承接框30的下方縮徑而形成。具體而言,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傾斜度α在1°?10°的范圍形成,而且,承接框第二面部66的與承接框第一面部42的朝向相同但角度不同的傾斜度α I形成為比0°大。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承接框第一面部42以8°形成傾斜度α,承接框第二面部66以成為比承接框第二面部42更陡的傾斜度的6°形成傾斜度α I。
[0072]另一方面,在蓋主體10的外周部11形成的外周面12由與蓋主體10的上表面14連續的蓋平坦承接部16、蓋平坦承接部16的下方的蓋第一面部18、以及蓋第一面部18的下方的蓋第二面部68構成。
[0073]蓋第一面部18在蓋平坦承接部16的下方具有比承接框第一面部42更陡的傾斜度地朝向蓋主體10的下方縮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