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支設模板時空間更大,更為方便,且構造柱中外夾模和內襯模均采用水泥高分子復合材料制成,后期不用拆除,不但能夠避免拆除模板時帶來的安全隱患,而且也減少了工人的工作量。
[0019]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實施例1中內襯模為方形時,模板本體安裝完成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中模板本體安裝完成后內立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2中吊裝初步固定好的下層模殼和鋼筋籠到相應樓板上的狀態圖;
圖4為實施例2中模板本體安裝完成后內立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中砌塊砌筑完成后與構造柱墻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樓板1、框架梁2、鋼筋籠3、外夾模4、側板41、凸出部411、內襯模5、U形缺口 51、斗模6、進料料斗61、對拉絲桿7、螺母墊片8、拉強筋9、插筋10。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23]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的免拆除構造柱模殼的墻體結構,如圖1、圖2和圖5所示,它包括模板本體、設置在模板本體腔體內的鋼筋籠3以及設置在模板本體兩側的砌塊,所述模板本體支立于樓板I與位于樓板I上方的框架梁2之間;所述模板本體由至少兩個上下放置并豎向設置的標準節構成,所述標準節包括豎向設置在墻體外立面且橫向截面呈U形的外夾模4以及設置在外夾模4開口端且與外夾模4形成一個封閉框狀結構的內襯模5,在位于頂端標準節的內襯模5上端設有一個U形缺口 51,在該U形缺口 51外設有一塊用于封閉該缺口的斗模6,所述斗模6的上端與內襯模5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斗模6上端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個進料料斗61,所述進料料斗61的高度不低于框架梁2的梁底高度。
[0024]每一個標準節中外夾模4的側板41上均等間距、間隔設有多個向外凸出的凸出部41,該凸出部41形成了構造柱中的馬牙槎。上述凸出部411的縱向高度應為一個砌塊的厚度或多個砌塊加上填充在這些砌塊之間的夾層的厚度。每一個凸出部411所凸出的橫向長度應至少為一個砌塊長度的1/3,且凸出部411呈方形。本實施例中,每個標準節的外夾模4呈土字形或倒置的T字形,內襯模5呈長方形,這樣可以有效的全面覆蓋外夾模4的開口端,避免后期澆筑混凝土時爆漿。當然,在具體實施時,內襯模5還可以設置成土字形或倒置的T字形。
[0025]上述外夾模4和內襯模5、外夾模4和斗模6均通過多根相互平行且貫穿外夾模
4、內襯模5以及斗模6的對拉絲桿7相固定,所述對拉絲桿7之間相互平行,且至少設有兩列。通過對拉絲桿7不但可以將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連接固定,同時,也能夠增強模板本體的穩固性。
[0026]為了規范化安裝對拉絲桿7,在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上均設有多個用于安裝對拉絲桿7的螺紋孔;在每根對拉絲桿7的兩端均安裝有用于鎖緊對拉絲桿7的螺母墊片8。通過將螺紋孔和螺母墊片8上的安裝孔中相鄰一列的螺紋分別設置成正絲螺紋和反絲螺紋,這樣,旋轉對拉絲桿7時,同一行的對拉絲桿7即會產生兩個相反的拉力,從而將外夾模4、內襯模5和斗模6拉緊,圍合成一個整體。
[0027]在外夾模4的兩側板41上設有多根貫穿側板41并伸出側板41外的拉強筋9,所述拉強筋9之間相互平行,并置于上下兩層砌塊之間。通過設置拉強筋9,可以增加構造柱與其周圍砌體的整體性。在具體實施時,拉強筋9伸出的長度最好為lm-2.5m之間。另外,上述斗模6,應根據現場構造柱實際大小進行調節,以方便實際施工。
[0028]—種免拆除構造柱模殼的墻體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如步驟:
51:根據構造柱的縱向高度和寬度計算出所需標準節的數量、螺紋孔的位置以及每個標準節的高度,并在施工現場檢查預留在樓板I和框架梁2內的鋼筋位置是否安裝正確,如果沒有安裝正確,就對預留的鋼筋進行調整或重新值筋;
52:綁扎并安裝鋼筋籠3:根據構造柱的尺寸綁扎出符合要求的鋼筋籠3,鋼筋籠3搬運到樓層之間,并用吊裝裝置將鋼筋籠3豎向搬運到步驟一中所預留的鋼筋處,然后將鋼筋籠3移動到預留鋼筋內;
53:制作并安裝標準節和斗模6:采用水泥高分子復合材料制作出多個標準節,然后在鋼筋籠3上從下至上依次安裝標準節,使標準節將鋼筋籠3套住,在安裝最上方的標準節時,應預先在內襯模5上端切割一個U形缺口 51,然后將斗模6安裝到該U形缺口 51處;
54:安裝拉強筋9并砌筑砌塊:在每個標準節的外夾模側端穿設多根拉強筋9,然后在樓板I上砌筑砌塊,砌筑砌塊時,拉強筋9即會被卡在相鄰兩層砌塊的磚縫內;
55:饒筑成型:從斗模6的進料料斗61處向標準節所合圍而成的模板本體內饒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澆筑完成5-9天后,將斗模6拆卸下來,并使用切割機將形成料斗狀的多余部分切縫去除。
[0029]在制作標準節時,需根據步驟一中所計算的高度和寬度制作,制作完成符合數量的標準節后,在每個標準節的內襯模以及與內襯模相對的外夾模中的板材上開設多個螺紋孔,在外夾模的兩側面上開設多對用于安裝拉強筋9且一一對應的穿插孔;在安裝標準節時,先將標準節中外夾模4扣合在鋼筋籠3上,然后將對拉絲桿7穿過螺紋孔后,再將相應的內襯模5中的螺紋孔套在該對拉絲桿7上,最后在對拉絲桿7的兩端都套入螺母墊片8,并旋轉對拉絲桿7,使其將外夾模4和內襯模5拉緊,形成一個密閉的框體。
[0030]實施例2:
一種免拆除構造柱模殼的墻體結構,如圖3至圖5所示,它包括模板本體、設置在模板本體腔體內的鋼筋籠3以及設置在模板本體兩側的砌塊,所述模板本體支立于樓板I與位于樓板I上方的框架梁2之間;所述模板本體由兩個上下放置并豎向設置的模殼構成,所述上部模殼與下部模殼都由一個豎向設置在墻體外立面且橫向截面呈U形的外夾模4以及設置在外夾模4開口端且與外夾模4形成一個封閉框狀結構的內襯模5組成。其中,上部模殼的內襯模5上端設有一個U形缺口 51,在該U形缺口 51外設有一塊用于封閉該缺口的斗模6,所述斗模6的上端與內襯模5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斗模6上端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個進料料斗61,所述進料料斗61的高度不低于框架梁2的梁底高度。下部模殼的下外夾模4和內襯模5為一體成型結構,這種結構使得下部的標準節整體性更強,在受到混凝土的擠壓時,其抗變形能力也更好,且安裝更加快捷、方便;所有標準節中的外夾模4和內襯模5均由水泥高分子復合材料制成,這樣所制得的標準節的材料與內部混凝土的材料屬性相同,混合性能也更好,能夠使得標準節與構造柱以及砌塊間的夾層連接的更為緊密,為下一步中構造柱成型后不用拆模的目標提供了保障。
[0031]上述上部模殼呈土字形或倒置的T字形,下部模殼由多個倒置的T字形上下重疊而成。其中橫向部分的向外側凸出,該凸出部分即形成馬牙槎。且上部模殼中外夾模4和內襯模5、外夾模4和斗模6均通過兩根相互平行且貫穿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的對拉絲桿7相固定,所述對拉絲桿7之間相互平行。在這兩根對拉絲桿7的兩端均安裝有用于鎖緊對拉絲桿7的螺母墊片8。
[0032]構造柱墻體結構的施工方法的安裝步驟如下:
51:根據構造柱的縱向高度和寬度計算出上下兩個模殼的縱向高度,并在施工現場檢查預留在樓板I和框架梁2內的鋼筋位置是否安裝正確,如果沒有安裝正確,就對預留的鋼筋進行調整或重新值筋;
52:根據構造柱的尺寸綁扎出符合要求的鋼筋籠3 ;
53:采用水泥高分子復合材料制作出上部模殼和下部模殼,然后在鋼筋籠3上安裝下部模殼,使下部模殼將鋼筋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