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了藥物的不良反應。穴位為臟腑氣血匯聚之處,對藥物具有放大和儲存作用,當藥物通過腧穴吸收時其作用不僅僅是穴位刺激和藥物吸收兩種功效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相互激發、相互協調而產生的整體效應,可以取得單純藥物所達不到的效果,這就是學位的神奇之處。正如清代名醫徐靈胎所說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為有力,此之妙之發也。”因此藥物敷貼有其獨特的優勢。
[0068]肚臍中醫又稱神闕穴,首出自于《針灸甲乙經》,在人體上下、左右的中部,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厘正按摩要術》曰:“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經絡中被稱為“先天之結締,后天之氣舍”“五臟六腑之元氣歸藏之根”,可以治療全身上下百種疾病,亦是人體的長壽大穴。其神奇療效在于此生理上有兩大特點:1、它與全身經絡存在非同一般的關系。經絡系統中“任脈、督脈、沖脈”被稱為一源三岐,同起于女子胞宮,而臍與任、督、沖、帶脈脈氣相通,共同縱橫貫穿于十二經之間,故臍可通過通行全身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其穴性具有溫元陽,調脾胃,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2、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的最后閉合出,表層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最易穿透彌散,并且臍在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與筋膜、腹壁直接相連,故滲透力強。另外臍部皮膚除了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循環網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因此臍部給藥更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0069]診斷標準:
[0070]1、經前或其前后有嚴重下腹部疼痛、腰酸等,影響生活及工作。
[0071]2、原發性:自初潮即有痛經,疼痛劇烈者臥床不起,不能工作。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發育稍差,較小。多見未婚未育者。
[0072]3、繼發性:由生殖器質性病變引起,常見于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0073]診療結果:
[0074]臨床資料顯示,門診六年來237位患者,年齡14歲到28歲不等,病程10個月-8年不等。臨床療效:237位患者經痛經敷臍貼治療后,治愈167例,占70.46%,顯效53例,占22.36%,有效9例,占3.7%,無效8例,占3.3%,總有效率達93%。
[007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采用中草藥配方,材料易得,制備方法簡單,治療效果好,價格低,見效快,療效可靠,隨制隨用無明顯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76]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0077]實施例1
[0078]—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組成:當歸1份、川;1份、香附1份、炒小茴香1份;
[0079]制備方法:
[0080]將上述藥物按處方量打成粉,過120目篩,裝入磨口瓶內備用;
[0081]用法用量:
[0082]由專職護士在門診特色治療室給予敷貼,讓患者平臥,用紫外線燈照射,避免其再受涼,用醋、生姜水或者黃酒將藥粉調成膏狀敷于臍內,再用6X 7cm醫用粘敷貼貼敷固定,每天(24小時)更換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期間治療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囑其飲適量溫開水。
[0083]實施例2
[0084]—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組成:附子1份、當歸1份、肉桂1份、制乳香1份、延胡索1份、炒川楝子1份;
[0085]制備方法:
[0086]將上述藥物按處方量打成粉,過120目篩,裝入磨口瓶內備用;
[0087]用法用量:
[0088]由專職護士在門診特色治療室給予敷貼,讓患者平臥,用紫外線燈照射,避免其再受涼,用醋、生姜水或者黃酒將藥粉調成膏狀敷于臍內,再用6X 7cm醫用粘敷貼貼敷固定,每天(24小時)更換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期間治療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囑其飲適量溫開水。
[0089]實施例3
[0090]一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組成:炒白術1份、防風1份、陳皮1份、炙甘草1份;
[0091]制備方法:
[0092]將上述藥物按處方量打成粉,過120目篩,裝入磨口瓶內備用;
[0093]用法用量:
[0094]由專職護士在門診特色治療室給予敷貼,讓患者平臥,用紫外線燈照射,避免其再受涼,用醋、生姜水或者黃酒將藥粉調成膏狀敷于臍內,再用6X 7cm醫用粘敷貼貼敷固定,每天(24小時)更換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期間治療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囑其飲適量溫開水。
[0095]病案案例
[0096]1、患者姚某,女,21歲2013年8月28日初診。主訴:經前3-5日感到胸脅隱痛,乳房脹痛,乳頭不能碰觸,經來痛止。現病史:患者述月經周期正常,行經3-5日,量色均正常。近4年來,每次行經前一周開始感到胸脅脹痛,乳房逐漸發脹,疼痛加重,乳暈乳頭不能觸碰,觸之疼痛加劇,時有惡心,身倦畏寒,行經痛緩已4年,查體:舌質淡,脈弦稍滑,末次月經7月26日。結合病情從整體出發“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經前痛多為實證,具體治療上提倡三步治法,即經前防,經期治,經后固,此為經前防,即以上月行經日期為標準,提前一周開始敷藥,治以溫經氣血,鼓舞經脈暢行,此選實施例1藥方,讓專職護士取已備一方,用醋調成膏狀敷于臍內,用安慶制藥廠6X7cm醫用粘敷貼貼敷固定,每天(24小時)更換一次,貼敷4天后換藥時主訴:胸乳疼痛逐漸緩解,乳暈乳頭疼痛減輕明顯,到第七天換藥時主訴:經已來,上胸部乳頭疼痛等不適感消失。囑其每與月經前一周前來敷藥,連續三個月經周期,觀察到第四個月經前一周,乳房及胸脅部已無疼痛,隨訪四個月經周期無不適癥狀。
[0097]2、患者張某某,女,24歲,2006年10月6日來診,訴:自從初次月經至今,每次月經來潮均有小腹部疼痛并難以忍受,只有靠止痛藥來緩解,否則經行疼痛不能忍受,也多次治療,大多則是服藥則痛止,若經至未服藥疼痛又作,經人介紹前來診治。刻下:患者以手捂肚,小腹部疼痛難忍,自覺小腹部到腳底板發涼,喜溫喜暖,面色蒼白、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澀,月經量少,色深,有血塊。證屬寒凝胞宮,氣血運行受阻,當以溫痛經脈,濡養氣血。刻下安排作業護士,取之備用痛經敷貼散痛經二方適量,敷入臍窩,用消毒貼敷貼,貼服固定,并用紫外線烤燈照其腹部,避免其再受涼,半小時后患者自覺疼痛漸緩,小腹感溫熱,能平臥休息,一小時后疼痛已緩解90 %,隨后連續5天接受此療法,并囑其下次月經前一周前來敷痛經敷臍貼一方,連續堅持兩個月經周期,第三個月經周期來潮時,小腹已不痛,即愈。隨訪痛經未再作。
[0098]3、患者岳某,女,30歲,2013年10月17日就診,主訴:痛經10年余。現病史:患者18歲月經初潮即開始小腹疼痛,難以忍受,甚則昏厥,上吐下瀉,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舌質黯淡,脈沉澀,婦科檢查子宮后屈位,大小正常,活動度可,雙側小腹無壓痛,其它未見異常,此次因行經腹痛來診:患者彎腰捂腹,痛不欲生,面色蒼灰,額角流汗,四肢不溫,詢問病史,患者平素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又貪食生冷,生活中經期未避寒濕。分析患者病情:病屬內傷寒邪,寒邪客于沖任、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使經水運行遲滯故疼。痛經發病有虛有實,根據虛者多責之肝腎之虛,實者多責寒濕之侵,實證疼痛多于臨經之際,此患者當屬寒濕干擾經血,以致血滯作疼,逢經期而加重,現病史患者符合實證。安排專職護士,取之備用痛經敷貼二方適量,敷入臍窩,用消毒貼敷貼,貼服固定,貼服1小時,自覺小腹、臍部濕熱,2小時痛減,3小時后經量增加,經痛迅速減輕80 %,能直腰行走,面色、四肢發涼已恢復正常,之后安排12小時更換,休息避風寒。按上方經來敷貼痛經二方,三個月經周期后隨訪,無來經腹痛之現象,已痊愈。
[0099]4、患者吳某某,女,28歲,2013年8月14日來診,訴:平素體質一般,自少女期始有每逢月經疼痛,輕則僅感小腹部疼痛,重則腰痛、腰酸、全身乏力、怕冷、影響其正常生活,平素月經量少,色淡,行經2-3日即止,追問病史,現育有一男一女,流產一次,曾多次求中醫調理,效果欠佳,今為進一步調理求診于我院,刻下:月經結束第四天,感小腹空虛,有輕微疼痛,喜溫喜按,伴有頭暈無力,偶感心悸氣短,睡眠欠佳,納食不佳,輕微腹脹,脈細弱,舌質淡紅,觀其色,面色微黃,少華,體型偏瘦。辨證為:心脾兩虛,血虛血瘀,治當益氣活血,補益心脾。正如古人所說,“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氣血充沛,脈道滿盈則運行無阻,通則不痛矣”。給予痛經敷臍貼三,五個月經周期,經行腹痛時配合痛經敷臍貼二方五個周期,平時囑其輔助十全大補湯調理,第六個月經周期行經時患者已無腹痛,經量恢復正常,行經4-5日,色紅,即愈,患者甚喜。
[0100]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當歸1份、川芎1份、香附1份、炒小茴香1份。2.一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附子1份、當歸1份、肉桂1份、制乳香1份、延胡索1份、炒川楝子1份。3.一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炒白術1份、防風1份、陳皮1份、炙甘草1份。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治療痛經的中藥貼,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當歸1份、川芎1份、香附1份、炒小茴香1份。本發明采用中草藥配方,材料易得,制備方法簡單,治療效果好,價格低,見效快,療效可靠,隨制隨用無明顯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IPC分類】A61P15/00, A61K36/8905, A61K36/752, A61K9/70, A61P29/00, A61K36/714
【公開號】CN105412456
【申請號】CN201510854863
【發明人】于明儒
【申請人】于明儒
【公開日】2016年3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