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以外的生物體組織等的由熱量引起的損傷。
[0138]在圖29所示的第4參照例中,僅非相對部126的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圖29的箭頭B1的方向)側的部位被絕熱罩127覆蓋。因而,非相對部126的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圖29的箭頭B2的方向)側的部位未被絕熱罩127覆蓋。在此,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與在處理中使鉗構件60和頂端處理部33移動的方向一致。因此,鉗構件60的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生物體組織等通過使鉗構件60自目前的位置進行移動而成為把持對象。
[0139]在圖30所示的第5參照例中,絕熱罩127延伸設置至比探頭31的頂端處理部33靠鉗構件閉合方向(圖30的箭頭A1的方向)側的位置。由此,頂端處理部33的外表面的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部位被絕熱罩127覆蓋。在使用了超聲波振動、高頻電流等能量的把持對象的處理中,由于因能量而產生的熱量,除鉗構件60以外,頂端處理部33也成為高溫。通過利用絕熱罩127覆蓋頂端處理部33的外表面,從而除把持對象以外的生物體組織等不與高溫的頂端處理部33相接觸。由此,進一步有效地防止了除把持對象以外的生物體組織等的由熱量引起的損傷。
[0140]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等,但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等,當然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0141]以下,附記特征性的事項。
[0142]記
[0143](附記項1)
[0144]一種把持單元,其沿著鉗構件軸線延伸設置,能夠相對于設于探頭的頂端處理部在與所述鉗構件軸線垂直的鉗構件開閉方向上進行開閉,該把持單元能夠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把持對象,其中,該把持單元包括:
[0145]抵接部,其能夠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了所述把持單元的所述狀態下抵接于所述頂端處理部;
[0146]第1非接觸部,在將與所述鉗構件軸線垂直、并且與所述鉗構件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設為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和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的情況下,該第1非接觸部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該第1非接觸部在所述抵接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
[0147]第2非接觸部,其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該第2非接觸部在所述抵接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
[0148]第1連續面,其形成所述第1非接觸部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并形成為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連續的一個面狀,該第1連續面形成為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把持單元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
[0149]第2連續面,其形成所述第2非接觸部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并形成為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連續的一個面狀,該第2連續面形成為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把持單元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所述狀態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以及
[0150]移動限制部,其設于所述第1非接觸部上的比所述第1連續面靠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部位和所述第2非接觸部上的比所述第2連續面靠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部位中的至少一個部位,該移動限制部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的所述把持單元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該移動限制部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把持單元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位于不接觸所述把持對象的位置。
[0151](附記項2)
[0152]一種把持處理裝置,其中,該把持處理裝置包括:
[0153]附記項1的把持單元;以及
[0154]所述探頭,其沿著長度軸線延伸設置,且在頂端部具有所述頂端處理部。
【主權項】
1.一種把持處理裝置,其中,該把持處理裝置包括: 探頭,其沿著長度軸線延伸設置,該探頭在頂端部具有頂端處理部; 鉗構件,其沿著鉗構件軸線延伸設置,能夠在與所述鉗構件軸線垂直的鉗構件開閉方向上相對于所述探頭的所述頂端處理部進行開閉,該鉗構件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的狀態下能夠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把持對象; 抵接部,其設于所述鉗構件,該抵接部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了所述鉗構件的所述狀態下能夠抵接于所述頂端處理部; 第1非接觸部,在將與所述鉗構件軸線垂直、并且與所述鉗構件開閉方向垂直的方向設為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和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的情況下,該第1非接觸部在所述鉗構件上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該第1非接觸部在所述抵接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 第2非接觸部,其在所述鉗構件上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該第2非接觸部在所述抵接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 第1連續面,其形成所述第1非接觸部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并形成為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連續的一個面狀,該第1連續面形成為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 第2連續面,其形成所述第2非接觸部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并形成為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連續的一個面狀,該第2連續面形成為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所述狀態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以及 移動限制部,其設于所述第1非接觸部上的比所述第1連續面靠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部位和所述第2非接觸部上的比所述第2連續面靠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部位中的至少一個部位,該移動限制部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該移動限制部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位于不接觸所述把持對象的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頂端處理部具有探頭電極部,該探頭電極部由導電材料形成,通過被傳遞高頻電流而具有第1電位, 所述抵接部由絕緣材料形成,所述第1非接觸部與所述第2非接觸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鉗構件電極部,該鉗構件電極部由導電材料形成,通過被傳遞所述高頻電流而具有與所述第1電位不同的第2電位,所述移動限制部設于所述鉗構件電極部,所述移動限制部形成為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與所述把持對象局部接觸的形狀。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探頭能夠從基端方向向頂端方向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將超聲波振動傳遞至所述頂端處理部, 所述鉗構件具有全寬絕緣部,該全寬絕緣部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比所述抵接部、所述第1非接觸部以及所述第2非接觸部靠頂端方向側的位置,并從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到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在所述鉗構件的整個寬度范圍上由絕緣材料形成, 所述全寬絕緣部具有頂端側抵接部,該頂端側抵接部能夠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了所述鉗構件的所述狀態下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全寬絕緣部具有頂端側距離變化部,該頂端側距離變化部在所述頂端側抵接部抵接于所述頂端處理部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且鉗構件打開方向上的距所述頂端處理部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該頂端側距離變化部形成為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所述狀態下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 所述全寬絕緣部具有如下光滑性:所述把持對象的光滑性高于所述第1非接觸部和所述第2非接觸部的光滑性,在向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打開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所述狀態下,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未受到所述頂端側距離變化部限制。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第1非接觸部具有朝向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的第1壁面部, 所述第2非接觸部具有朝向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的第2壁面部, 所述移動限制部包括第1距離變化部和第2距離變化部中的至少一者, 該第1距離變化部設于所述第1壁面部,且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上的距所述鉗構件軸線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 該第2距離變化部設于所述第2壁面部,且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上的距所述鉗構件軸線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第1距離變化部包括:第1基準面,其在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上位于距所述鉗構件軸線第1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1凹部,其從所述第1基準面朝向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凹陷, 所述第2距離變化部包括:第2基準面,其在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上位于距所述鉗構件軸線第2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2凹部,其從所述第2基準面朝向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凹陷。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第1距離變化部包括:第1基準面,其在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上位于距所述鉗構件軸線第1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1凸部,其從所述第1基準面朝向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突出, 所述第2距離變化部包括:第2基準面,其在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上位于距所述鉗構件軸線第2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2凸部,其從所述第2基準面朝向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突出。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第1非接觸部具有以朝向所述鉗構件閉合方向的狀態設于所述第1連續面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第1壁面部, 所述第2非接觸部具有以朝向所述鉗構件閉合方向的狀態設于所述第2連續面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第2壁面部, 所述移動限制部包括第1距離變化部和第2距離變化部中的至少一者, 該第1距離變化部以位于比所述第1連續面靠鉗構件打開方向側的位置的狀態設于所述第1壁面部,且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的距所述第1鉗構件連續面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 該第2距離變化部以位于比所述第2連續面靠鉗構件打開方向側的位置的狀態設于所述第2壁面部,且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的距所述第2鉗構件連續面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第1距離變化部包括:第1基準面,其在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位于距所述第1連續面第1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1凹部,其從所述第1基準面朝向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凹陷, 所述第2距離變化部包括:第2基準面,其在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位于距所述第2連續面第2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2凹部,其從所述第2基準面朝向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凹陷。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第1距離變化部包括:第1基準面,其在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位于距所述第1連續面第1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1凸部,其從所述第1基準面朝向所述鉗構件閉合方向突出, 所述第2距離變化部包括:第2基準面,其在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位于距所述第2連續面第2基準距離的位置;以及第2凸部,其從所述第2基準面朝向所述鉗構件閉合方向突出。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處理裝置,其中, 所述鉗構件包括: 基端側抵接部,其設于所述抵接部的基端方向側,且能夠在相對于所述頂端處理部閉合了所述鉗構件的所述狀態下抵接于所述頂端處理部; 第1基端側非接觸部,其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所述基端側抵接部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該第1基端側非接觸部在所述基端側抵接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以及 第2基端側非接觸部,其以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對的狀態設于所述基端側抵接部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該第2基端側非接觸部在所述基端側抵接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相抵接的狀態下在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鉗構件包括第1基端側距離變化部和第2基端側距離變化部中的至少一者, 該第1基端側距離變化部形成所述第1基端側非接觸部的所述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且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的距所述頂端處理部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該第1基端側距離變化部形成為在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所述狀態下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 該第2基端側距離變化部形成所述第2基端側非接觸部的所述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且所述鉗構件打開方向上的距所述頂端處理部的距離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發生變化,該第2基端側距離變化部形成為在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所述狀態下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
【專利摘要】把持處理裝置的鉗構件包括形成為不限制把持對象的沿著鉗構件軸線的移動的形狀的第1連續面和第2連續面,所述第1連續面形成第1非接觸部的第1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所述第2連續面形成第2非接觸部的第2鉗構件寬度方向側的邊緣。所述鉗構件具有移動限制部,該移動限制部在所述鉗構件與頂端處理部之間把持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限制所述把持對象的沿著所述鉗構件軸線的移動,所述移動限制部在向打開的所述鉗構件與所述頂端處理部之間插入所述把持對象的狀態下位于不接觸所述把持對象的位置。
【IPC分類】A61B18/00, A61B18/12
【公開號】CN105307589
【申請號】CN201480032567
【發明人】平井祐治, 村上榮治
【申請人】奧林巴斯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6年2月3日
【申請日】2014年6月6日
【公告號】EP3005966A1, US20150297289, WO201419664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