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濕疹的中藥方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中醫中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濕瘆的中藥方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濕瘆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一種皮膚炎癥反應。以病因復雜、病程 不規則、反復發作為特征。臨床上按其發作階段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濕瘆的 皮損呈多形性,開始為彌漫性潮紅,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式密集的丘瘆或小水皰,搔抓或 摩擦后形成糜爛、滲液面。亞急性皮損以小丘瘆、鱗肩和結痂為主,僅有少數丘皰瘆或小水 皰及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慢性濕瘆因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濕瘆,表現 為患部皮膚增厚、浸潤、棕紅色或帶灰色,色素沉著,表面粗糙,覆以少許糠皮樣肩,或因抓 破而結痂,個別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
[0003] 濕瘆屬于中醫"濕瘡"、"浸淫瘡"范疇。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由稟賦不足、風、濕、 熱阻于肌膚所致。《諸病源候論?瘡候》記載:"瘡者,有膚腠虛,風濕之氣,折于血氣,結聚 所生。多著手足間,遞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瘙成瘡,黃汁出,浸淫生長,折裂,時瘥時 劇。"中醫認為濕瘆多因體質因素或飲食失節,脾失健運,內蘊濕熱,或久患他病,日久耗傷 陰血,在此基礎上,過食葷腥及發物,或因解除刺激物,或外感風濕熱邪而誘發。所以治療 上,應以祛濕為主。
[0004] 申請公布號CN103948733A(申請號201410198245.X)的中國發明專利文獻公 開了一種治療濕瘆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連翹6-9份,金銀花10-15份,荊芥穗 5-10份,薄荷2-8份,防風10-15份,生石膏10-20份,甘草5-10份,蟬蛻5-10份,魚腥草 15-25份,梔子5-10份,丹參15-30份,生地黃15-25份,當歸6-12份,苦參5-15份。申請 公布號CN104398923A(申請號201410432586. 9)的中國發明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治療濕 瘆的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黃芩6-12、黃柏10-18、蒼術10-20、苦參12-23、車 前草15-25、土茯苓15-20、苡米20-30、木通10-20、蒲公英20-30、生地15-23、地膚子8-14。 申請公布號CN104013867A(申請號201410287998. 8)的中國發明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 治療濕瘆的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苦參5-8份、白鮮皮6-10份、何首烏8-12 份、青黛4-6份、烏梢蛇4-6份、黃柏6-10份、白芷5-8份、蒲黃4-6份、馬齒莧6-10份、蒲 公英7-12份、鮮蘆根7-12份、魚腥草5-9份、薏苡仁5-8份、白芥子4-6份、荊芥5-8份、防 風4_6份、杏仁4_6份、甘草4_6份。
[0005]目前,臨床上一般多采用靜脈輸液、內服或外用抗組胺、激素、抗菌藥物等治療,但 單純用這些藥物,治療療程長,效果不好,且容易復發。中藥在治療濕瘆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毒副作用小而且一般不會有停藥反應。
【發明內容】
[0006]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治療濕瘆的中藥 方劑,采用地方上較為多見的藥材作為原料,具有治療效果好,無副作用,治療成本低的優 點。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治療濕瘆的中藥方劑的制備方法。
[0007]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治療濕瘆的中藥方劑,由下列原料藥制備而成,均為重量份:胡麻仁8-16 ;木竹子皮 10-15;小飛揚草7_16;蝴蛻6_10;石養寧8_14;馬鈴薯10-13 ;石莽草9_14 ;木棉花11-15 ; 稀薟草8-14 ;馬齒莧6-13 ;半邊旗10-14 ;雞屎藤7-16 ;青黛9-12 ;蓮蓬草11-14 ;山薄荷 10- 15。
[0008] 優選的方案中,胡麻仁10-14;木竹子皮11-14;小飛揚草10-13;蟬蛻7-9;石薺 寧10-12;馬鈴薯11-12 ;石莽草10-13 ;木棉花12-14 ;稀薟草10-12 ;馬齒莧8-11;半邊旗 11- 13 ;雞屎藤9_14 ;青黛10-11 ;蓮蓬草12-13 ;山薄荷11_14。
[0009] 更加優選的,胡麻仁12;木竹子皮12. 5;小飛揚草11. 5;蟬蛻8;石薺寧11;馬鈴 薯11. 5 ;石莽草11. 5 ;木棉花13 ;稀薟草11 ;馬齒莧9. 5 ;半邊旗12 ;雞屎藤11. 5 ;青黛 10. 5 ;蓮蓬草12. 5 ;山薄荷12. 5。
[0010] 治療濕瘆的中藥方劑,將其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水劑,制備方法如下: (1) 青黛除去雜質,加入3倍原料量的清水,沿順時針方向攪動一次,使細粉懸浮,待沉 淀后,倒去清水,所得粉末曬干,研細,備用;胡麻仁置于熱鍋中,小火加熱,炒熟為度,取出 放涼,研細,備用; (2) 馬鈴薯洗凈,去皮,刨成細末,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出汁液滴入砂鍋中,小火慢熬汁 液,待鍋底出現灰色的淀粉時,再小火慢熬至鍋底灰色淀粉變為焦黑的炭黑,停火,取出放 涼,刮出炭黑,研成細粉,備用;蟬蛻研成細粉,備用; (3) 將木竹子皮、小飛揚草、石芨寧、石莽草、木棉花、稀薟草、半邊旗、雞屎藤、蓮蓬草和 山薄荷置于中藥鍋中,加入7-11倍量的冷水浸泡2-4小時,然后加入步驟(1)處理后的原 料藥粉,武火加熱至沸,轉文火煎煮44-60分鐘(優選文火煎煮52分鐘),過濾,藥渣再加4-8 倍量的清水(優選藥渣再加6倍量的清水),文火煎煮35-57分鐘(優選文火煎煮45分鐘), 過濾,合并兩次濾液,備用; (4) 取新鮮的馬齒莧洗凈,瀝干,搗汁,雙層面紗布過濾;向上述濾液中加入步驟(2)處 理后的原料藥粉,文火煎煮10-16分鐘,過濾,藥液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2,加入新鮮馬齒 莧的汁液,攪拌混勻,滅菌,封裝,即得。
[0011] 上述治療濕瘆的中藥水劑的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是,步驟(3)中加入8-10倍量 的冷水(優選加入9倍量的冷水)。
[0012] 上述治療濕瘆的中藥水劑的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是,步驟(3)中浸泡2. 5-3. 5小 時(優選浸泡3. 0小時) 上述治療濕瘆的中藥水劑的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是,步驟(4)中文火煎煮12-14分鐘 (優選文火煎煮13分鐘)。
[0013] 所述顆粒劑的制備方法是: (1) 馬鈴薯洗凈,置于蒸鍋內,文火加熱蒸至熟透,取出,去皮,絞碎成泥狀,置于中藥干 燥器中,于75-85°C干燥40-50分鐘(優選于80°C干燥45分鐘),取出放冷,搗碎成細粉,備 用;青黛除去雜質,研細,水飛一次,取沉淀,干燥,與馬鈴薯粉混合,過100-140目篩(優選 過120目篩);得混合藥粉,備用; (2) 將石芒草、稀薟草、雞屎藤、蓮蓬草和山薄荷充分干燥,粉碎成細粉,置于中藥提取 器中,以6-10倍原料量的70%的乙醇和水為溶劑(優選8倍原料量的70%的乙醇和水為溶 劑),其中乙醇和水的體積比為1 :2,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回流提取34-50分鐘(優選第一 次回流提取42分鐘),第二次回流提取20-30分鐘(優選第二次回流提取25分鐘),第三次 回流提取12-18分鐘(優選第三次回流提取15分鐘),合并三次提取液,過濾,回收乙醇,減 壓濃縮至70°C相對密度為1. 20-1. 25的稠膏,備用; (3) 將除步驟(1)和(2)以外的原料藥置于瓦罐中,加入清水沒過藥面3-5cm,室溫下 浸泡1. 5-2. 5小時(優選室溫下浸泡2. 0小時),然后武火加熱至沸,轉文火煎煮22-36分鐘 (優選轉文火煎煮29分鐘),過濾,補加清水至藥面以上,文火煎煮15-25分鐘(優選文火煎 煮20分鐘),過濾,合并兩次濾液,減壓濃縮至80°C相對密度為1. 15-1. 20的稠膏,備用; (4) 將步驟(2)和(3)所得稠膏混合,加入步驟(1)所得混合藥粉,機械攪拌,同時加 入質量分數為8%的蔗糖細粉,混勻,制粒,分裝,即得。
[0014] 所述丸劑的制備方法是: (1) 青黛除去雜質,研細,水飛一次,取沉淀,干燥,備用;胡麻仁置于炒制容器中,文火 加熱炒焦為度,取出放涼,搗碎備用;蟬蛻曬干,研細,備用; (2) 馬鈴薯洗凈,去皮,刨成細末,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出汁液滴入砂鍋中,小火慢熬汁 液,待鍋底出現灰色的淀粉時停火,將淀粉挖出,干燥,研細,備用; (3) 將除步驟(1)和(2)以外的原料藥一同粉碎,置于瓦罐中,加清水沒過藥面3-5cm, 文火加熱煎煮兩次,第一次煎煮46-60分鐘(優選第一次煎煮53分鐘),第二次煎煮25-45 分鐘(優選第二次煎煮35分鐘),過濾,合并煎液,過濾,濾液減壓濃縮至65°C相對密度為 1. 05-1. 15的稠膏,冷卻至室溫,向稠膏中加入質量濃度為80%的乙醇,使含醇量為45%-55% (優選使含醇量為50%),攪拌一次,于室溫下靜置18-26小時(優選于室溫下靜置22小時), 過濾,減壓蒸餾至無醇味,真空干燥得干膏,研細,備用; (4) 將步驟(1)- (3)所得藥粉混合,過50-90目篩(優選過70目篩),煉蜜為丸,制成 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即得。
[0015] 所述片劑的制備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