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型水田作業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乘坐型水田作業機,具體而言,涉及如下所述的乘坐型水田作業機,該乘坐型水田作業機具有乘坐型的行駛機體和水田作業裝置,所述水田作業裝置經由連桿機構以能夠升降操作的方式連結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部,所述行駛機體具有左右一對主框架和支承框部,左右一對所述主框架向行駛機體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框部跨立在左右一對所述主框架的后部,支承駕駛座椅和所述連桿機構,所述支承框部具有支柱部、座椅支承部和連桿支承部,所述支柱部分別支承在左右側的所述主框架,所述座椅支承部支承在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并支承所述駕駛座椅,所述連桿支承部支承在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并支承所述連桿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就現有的所述乘坐型水田作業機而言,例如有專利文獻I所述的乘坐型插秧機。就專利文獻I所述的乘坐型插秧機而言,具有作為水田作業裝置的秧苗插植裝置、作為主框架的機體框架、作為支柱部的支承板和框架、作為座椅支承部的框架(支承于支承板的框架)和作為連桿支承部的支承軸。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公報“特開2015-53911號”
【實用新型內容】
[0006](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
[0007]在現有技術中,就支承框部中的左右側的各個支柱部而言,僅由兩個支柱部件即由支承板構成的支柱部件和由框架構成的支柱部件來支承駕駛員和水田作業裝置的負重。就左右側的各個主框架而言,駕駛員和水田作業裝置的負重僅作用于一側的支柱部件所立設的部位和另一側的支柱部件所立設的部位這兩個部位。也就是說,不得不使左右側的各個主框架能夠承受集中于兩個部位的負重,易于導致主框架大型化和重量增大。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易于避免主框架大型化和重量增大的水田作業機。
[0009](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
[0010]本實用新型的乘坐型水田作業機具有乘坐型的行駛機體和水田作業裝置,所述水田作業裝置經由連桿機構以能夠升降操作的方式連結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部,
[0011]所述行駛機體具有左右一對主框架和支承框部,左右一對所述主框架向行駛機體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框部跨立在左右一對所述主框架的后部,支承駕駛座椅和所述連桿機構,
[0012]所述支承框部具有支柱部、座椅支承部和連桿支承部,所述支柱部支承在左右側的所述主框架,所述座椅支承部支承在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并支承所述駕駛座椅,所述連桿支承部支承在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并支承所述連桿機構,
[0013]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具有前支柱部件、中支柱部件和后支柱部件,所述前支柱部件、所述中支柱部件和所述后支柱部件以在行駛機體的前后方向空出間隔排列的方式立設在所述主框架。
[0014]根據上述結構,就左右側的各個支柱部而言,以三個支柱部件即前支柱部件、中支柱部件和后支柱部件來承受駕駛員和水田作業裝置的負重,就左右側的各個主框架而言,駕駛員和水田作業裝置的負重分散作用于前支柱部件立設的部位、中支柱部件立設的部位和后支柱部件立設的部位這三個部位。也就是說,與現有技術相比,在使左右側的主框架實現小型且輕量的同時能夠承受駕駛員和水田作業裝置的負重。
[0015]因此,通過使主框架小型化且輕量化,能夠易于操作乘坐型水田作業機,且能夠使該乘坐型水田作業機小型化輕量化從而易于搬運。
[0016]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就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而言,所述前支柱部件由板狀金屬部件構成,所述中支柱部件和所述后支柱部件分別由方筒形部件構成,左右側的所述支柱部中的所述中支柱部件設置在所述前支柱部件與所述后支柱部件之間,并位于所述前支柱部件與所述后支柱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前側。
[0017]根據上述結構,中支柱部件與前支柱部件之間的間隔比中支柱部件與后支柱部件之間的間隔窄,從而能夠提高中支柱部件對前支柱部件發揮的加強功能,因此,即使前支柱部件為了實現輕量化而由板狀金屬部件構成,也能夠防止并抑制前支柱部件的強度降低。
[0018]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所述中支柱部件和所述后支柱部件連結在所述主框架的機體橫向內側部位。
[0019]根據上述結構,中支柱部件和后支柱部件位于主框架的機體橫向內側,從而不會成為在主框架的機體橫向外側安裝的裝置、部件的障礙。
[0020]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所述行駛機體具有變速箱和加強框架,所述變速箱與左右側的所述主框架的前端側相連結,所述加強框架橫跨連結在左右側的所述主框架的后端側的下部與所述變速箱之間,左右側的所述中支柱部件連結在所述主框架的側部,當從側面觀察所述行駛機體時,所述加強框架的連結于所述主框架的部位位于所述中支柱部件的連結于所述主框架的部位的正下方。
[0021]根據上述結構,由于主框架中承受中支柱部件的負重的部位由加強框架從下方支承,因此通過加強框架能夠有效地加強主框架。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表示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的側視圖。
[0023]圖2是表示機體框架和支承框部的側視圖。
[0024]圖3是表示支承框部的俯視圖。
[0025]圖4是對圖3中IV-1V線的截面沿箭頭所指方向觀察的圖。
[0026]圖5是表示中支柱部件和加強框架分別連結于主框架的部位的側視圖。
[0027]圖6是表示連通管的支承部的側視圖。
[0028]圖7是表示連通管和變速箱的連接關系的剖視圖。
[0029]圖8是表示對前輪驅動箱的支承部進行加強的主視圖。
[0030]圖9是表示前輪驅動箱中的傳動軸的定位結構的剖視圖。
[0031]附圖標記說明
[0032]5:變速箱
[0033]11:駕駛座椅
[0034]14:水田作業裝置(秧苗插植裝置)
[0035]16:主框架
[0036]20:支承框部
[0037]21:支柱部
[0038]22:座椅支承部
[0039]23:連桿支承部
[0040]24:前支柱部件
[0041]25:中支柱部件
[0042]25a:部位
[0043]26:后支柱部件
[0044]30:加強框架
[0045]30a:部位
【具體實施方式】
[0046]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47]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乘坐型水田作業機的一例即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的側視圖。圖1所示的“F”為行駛機體的“前”,“R”為行駛機體的“后”,圖面的正面側為行駛機體的“左”,圖面的背面側為行駛機體的“右”。
[0048]乘坐型插秧機具有行駛機體,所述行駛機體在機體框架I的下部裝備有左右一對前車輪2和左右一對后車輪3。在行駛機體的前部設有動力部4和變速箱5。在動力部4設有發動機6。發動機6輸出的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5,再從變速箱5傳遞至左右側的前輪驅動箱7,由此驅動左右側的前車輪2。從變速箱5輸出的后輪用的驅動力經由回轉軸8傳遞至后輪驅動箱9,由此驅動左右側的后車輪3。行駛機體為乘坐型,由駕駛員在駕駛部10搭乘來進行操縱。就駕駛部10而言,駕駛座椅11配設在行駛機體的后部,轉向盤12配設在駕駛座椅11的前方。秧苗插植裝置14經由連桿機構13連結在行駛機體的后部。由升降缸15對連桿機構13相對于行使機體進行上下擺動操作,由此能夠對秧苗插植裝置14在下降作業狀態和上升非作業狀態之間進行升降操作。
[0049]就該乘坐型插秧機而言,通過在使秧苗插植裝置14下降為下降作業狀態的條件下使行駛機體行駛,能夠通過秧苗插植裝置14進行多行插植的秧苗插植作業。
[0050]如圖1和圖2所示,在機體框架I具有變速箱5和左右一對主框架16,左右一對主框架16向行駛機體的前后方向延伸。就各個左右側的主框架16而言,其前端側連結在變速箱5的后部。左右側的主框架16分別連結在構成變速箱5的連結部的托架5a。在本實施例中,左右側的主框架16分別由方筒形部件(縱截面形狀為矩形的鋼管件)構成。但主框架16不限于方筒形部件,也可以由縱截面形狀呈U字形的部件(槽形件)構成。機體框架I的前部由變速箱5構成,機體框架I的后部由左右側的主框架16構成。
[0051]如圖1和圖2所示,支承框部20跨立在左右側的主框架16的后部。在支承框部20支承有駕駛座椅11和連桿機構13。在本實施例中,連桿機構13的上部連桿13a和下部連桿13b中的上部連桿13a支承在支承框部20,下部連桿13b支承在左右側的主框架16的后端部。但并不限于僅使上部連桿13a支承在支承框部20,也可以使下部連桿13b支承在支承框部20。
[0052]具體而言,如圖1和圖2所示,在支承框部20具有支柱部21、座椅支承部22和連桿支承部23,支柱部21支承在左右側的各個主框架16,座椅支承部22橫跨支承在左右側的支柱部21的前端部之間,連桿支承部23支承在左右側的支柱部21的后端部。
[0053]座椅支承部22具有安裝基部22a和左右一對支承部22b,左右一對支承部22b從安裝基部22a向前方延伸。就座椅支承部22而言,安裝基部22a的兩橫側端部由連結螺栓連結在左右側的支柱部21,由此,座椅支承部22被左右側的支柱部21所支承。通過使左右側的支承部22b與駕駛座椅11的連結部Ila相連結,從而使駕駛座椅11支承在座椅支承部22。
[0054]連桿支承部23具有左右一對套管部23a,左右一對套管部23a分別設置在左右側的支柱部21。也可以橫跨左右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