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分別地進行處理,與橫樞軸支承軸為細長形的情況相比,更加易于處理。并且,由于左右分別地被樞軸支承,因此,能夠在中間確保出其他裝置等的配設用空間。
[0028]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所述連桿機構的左右一對所述連桿部件相對于所述機體框架被設置在與所述機體框架連結的部位的橫外側,左右側的橫樞軸支承軸被配設成各自的機體內側的端部彼此間隔開規定間隔,并且,被安裝成相對于所述機體框架的防轉狀態,而且,能夠向左右方向的橫外側拔出。
[0029]通過具有本結構,由于橫樞軸支承軸構成為左右一對,并且各自能夠從橫外側拔出,因此,易于從機體橫外側進行操作,且左右側的橫樞軸支承軸彼此間的空間能夠用于其他裝置的配設用空間。
[0030]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所述橫樞軸支承軸在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具有防轉機構,所述橫樞軸支承軸被安裝成相對于所述機體框架的防轉狀態。
[0031]通過具有本結構,由于防轉機構被設置在橫樞軸支承軸的機體內側的端部,因此,能夠使橫樞軸支承軸的機體外側的端部位于更加接近整個機體的橫外端的部位。由此,使支承在橫樞軸支承軸上的連桿部件的前端側盡量位于橫外側,并且易于配設成所述連桿部件相對于機體前后方向的中心線的前側較寬后側較窄的傾斜姿勢。結果,連桿機構易于構成為對水平擺蕩具有較大抗力的構造。
[0032]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在所述橫樞軸支承軸的機體內側的端部彼此間設置的所述規定間隔的寬度范圍內,配設有動力輸出軸,所述動力輸出軸從所述行駛機體中裝備的動力源向外部輸出動力。
[0033]通過具有本結構,能夠將左右側的橫樞軸支承軸彼此間的空間用于動力輸出軸的配設用空間,所述動力輸出軸用于從行駛機體裝備的動力源向外部輸出動力。
[0034]在本實用新型中,作為優選,所述動力輸出軸的軸承部被設置在所述機體框架上。
[0035]通過具有本結構,由于動力輸出軸的軸承部被設置在所述機體框架上,因此,能夠將機體框架本身用作軸承部的安裝部。因此,不需要為了將動力輸出軸的軸承部安裝在機體后側而變更變速箱的位置,也不需要使變速箱本身大型化等較大的設計變更,利用機體框架本身,易于將動力輸出軸的軸承部盡量靠近機體后端側配設。
【附圖說明】
[0036]圖1是乘坐型插秧機的左側視圖。
[0037]圖2是乘坐型插秧機的俯視圖。
[0038]圖3是表示連接行駛機體和秧苗插植裝置的連桿機構的俯視圖。
[0039]圖4是表示連桿機構在行使機體的后部的安裝部位的俯視圖。
[0040]圖5是表示連桿機構在行駛機體的后部的安裝部位的左側視圖。
[0041]圖6是圖4中V1-VI線剖視圖。
[0042]附圖標記說明
[0043]1:行駛機體;2:作業裝置;3:變速箱;4:支承臺;5:連桿機構;10:機體框架;12:駕駛座椅;19:操作桿;30:動力輸出軸;31:軸承部;43:樞軸支承軸;44:防轉機構;45:卡定用突片;45a:第一抵接面;45b:第二抵接面;45c:固定螺栓;47:橫樞軸支承軸;51、51連桿部件;E:動力源;xl:橫軸心;x2:橫軸心。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下面,根據附圖的描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一例。
[0045]如無特別說明,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如下所述。即,當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案的乘坐型插秧機等的行駛機體I進行作業行駛時,向前進側的行進方向(參照圖2中的箭頭F)為“前”,向后退側的行進方向(參照圖2中的箭頭B)為“后”,以其在前后方向上的朝前的姿勢為基準,對應于右側的方向(參照圖2中的箭頭R)為“右”,同樣,對應于左側的方向(參照圖2中的箭頭L)為“左”。
[0046](整體結構)
[0047]圖1示出了作為插播系作業機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機的左側面。
[0048]該乘坐型插秧機具有自走式行駛機體I,該行駛機體I在機體框架10的下方具有左右一對可自由轉向操作及自由驅動的前輪11F、和左右一對可自由驅動的后輪11R。該行駛機體I接收來自裝載在機體框架10上的發動機E (相當于動力源)的動力,驅動所述前輪IlF和后輪11R。
[0049]行駛機體I在機體前部具有內置有發動機E的動力部13,在機體左右兩側配備有預備載秧臺14。在動力部13的后側且行駛機體I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搭乘駕駛部,所述搭乘駕駛部具有對前輪IlF進行轉向操作的操縱手柄15和駕駛座椅12。在行駛機體I的后部,秧苗插植裝置2通過連桿機構5被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所述連桿機構5具有升降動作用的液壓缸52。
[0050]如上所述構成的乘坐型插秧機通過秧苗插植裝置2對田地進行水稻等秧苗的插植作業。
[0051]如圖2所示,秧苗插植裝置2為6排插植型,具有3個傳動箱21、在傳動箱21的后部的右側和左側的橫側部被可自由回轉驅動地支承的插植箱22、在插植箱22的兩端具有的一對插植臂23 (插植爪驅動機構)、接地浮板24以及載置秧苗的載秧臺20等。由此,隨著載秧臺20被相對于載秧臺支承框25向左右往返橫向驅動,插植箱22被回轉驅動,插植臂23從載秧臺20的下部交替取出秧苗并插植在田面上。
[0052]在行駛機體I的機體框架10的前部,連結固定有樞軸支承前輪IlF的變速箱3,且在機體框架10的后部,可擺動地支承有左右裝備有后輪IlR的后車軸箱6。前框架1F自變速箱3向前方延伸,在該前框架1F上,橫向地裝載有發動機E。
[0053]如圖1所示,在變速箱3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左右側的前輪11F、11F,前車軸箱3A向左右兩外側延伸。在變速箱3的上側,設有力矩發生器(未圖示;相當于動力轉向裝置),在自該力矩發生器向上方豎立的轉向操作軸15a的上端設有操縱手柄15。在操縱手柄15的橫側部,配設有主變速桿16,該主變速桿16操作下述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未圖示),從而改變車速。
[0054](動力傳遞系統)
[0055]發動機E的動力被傳遞給行駛驅動系統和插播作業驅動系統,所述行駛驅動系統用于驅動行駛驅動系統的前輪IlF和后輪IlR等,所述插播作業驅動系統用于驅動作為插播系作業裝置的秧苗插植裝置2等。
[0056]在行駛驅動系統中,發動機E的動力通過未圖示的帶傳動機構傳遞給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的輸入軸。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通過主變速桿16而用作可變速的主變速裝置,通過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而變速的動力被傳遞至變速箱3內。在變速箱3內,通過內部具有的齒輪式變速機構(未圖示)而變速的動力被傳遞給前輪IlF和后輪I IR。
[0057]此外,傳遞至變速箱3內的動力經株距變速機構(未圖示)等傳遞給插播作業驅動系統的秧苗插植裝置2。秧苗插植裝置2構成為,插植臂23所具有的插植爪按規定量從左右往返橫向移動的栽秧臺20上分割秧苗,并插植在田地中。(關于連桿機構)
[0058]對秧苗插植裝置2進行升降操作的連桿機構5的結構如下。
[0059]如圖1、圖3至圖6所示,連桿機構5由上連桿5T和下連桿5L構成,該上連桿5T具有左右方向寬度窄的左右一對連桿部件50、50,該下連桿5L具有與上連桿機構5T相比左右方向寬度寬的左右一對連桿部件51、51。
[0060]上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