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圖9為對照組養殖水體總氮的變化。
[0038] 圖10為對照組養殖水體總憐的變化。
[0039] 圖11為對照組養殖水體葉綠素 a含量的變化。
[0040] 圖12為對照組養殖池黃顯魚每周死亡數情況。
[0041 ]圖13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pH的影響。
[0042] 圖14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溫度的影響。
[0043] 圖15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DO的影響。
[0044] 圖16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透明度的影響。
[0045] 圖17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氨氮含量的影響。
[0046] 圖18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氨氮去除率。
[0047] 圖19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004引圖20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亞硝酸鹽去除率。
[0049 ]圖21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0050] 圖22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硝酸鹽去除率。
[0051] 圖23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總氮含量的影響。
[0052] 圖24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總氮去除率。
[0053] 圖25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總憐含量的影響。
[0054] 圖26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總憐去除率。
[0055] 圖27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葉綠素 a含量的影響。
[0056] 圖28為空屯、菜對養殖水體葉綠素 a去除率。
[0057] 圖29為黃顯魚肝膜臟指數變化。
[005引圖30為黃顯魚肝膜臟T-S0D活力與背肌MDA含量;數據為M± S.E(η = 3),實驗組和 對照組內標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顯著水平(Ρ<0.05),下同。
[0化9]圖31為黃顯魚肝膜臟CAT活力。
[0060] 圖32分別為黃顯魚肝膜臟和背肌T-A0C的活力,W及黃顯魚肝膜臟ACP和AKP活力。
【具體實施方式】
[0061] W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并不對本發明做任何 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別說明,本發明采用的試劑、方法和設備為本技術領域常規試劑、方法 和設備。除非特別說明,W下實施例所用試劑和材料均為市購。
[0062] W下實施例中,數據均采用SPSS(V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0VE)、曲線回歸和化arson相關分析。顯著水平P設為0.05和0.01,實驗數據用平均值±標 準誤(M±S.E.)在Ξ線表內表示。
[0063] 實施例1黃顯魚養殖水體富營養化預警機制研究
[0064] 1、實驗材料
[0065] (1)黃顯魚魚苗:黃顯魚魚苗購于廣東省佛山市西樵鎮大同村廣東海大集團下屬 的星級養殖示范基地,共7200尾,體重0.6~1.2g,體格健壯,無傷病。按照試驗設置的要求 隨機分配到每個實驗池中,每個水泥池放養1200尾。另一批魚苗由廣東省廣州市金洋水產 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示范基地提供,共計1200尾,體重平均為50g/尾,體格健壯。按試驗的相 關要求隨機分配到每個水泥池中,每個水泥池放養200尾。
[0066] 實驗前,黃顯魚魚苗在封閉式室內水泥池(長X寬X高=6.06m X 1.56m X 1.30m) 中暫養7d,選擇其中規格均勻,個體健壯的黃顯魚苗。
[0067] (2)養殖池:養殖池為長方形水泥池(長X寬X高=6.06mX 1.56mX 1.30m)。
[0068] 養殖實驗期間,養殖池中保持6.5~7.5m3養殖用水。魚苗下池前一周,對所有養殖 魚池使用漁用草酸全池浸泡消毒處理,清洗干凈后,注入新自來水,水深0.7米,增氧累通氣 增氧曝氣2~3天,靜置一周左右待用。
[0069] 對照組養殖池編號D1、D2、D3(相對于實施例3的實驗組而言,實驗組養殖池編號 S1、S2、S3,實驗組引入空屯、菜處理水體;各設3個重復)。
[0070] 魚苗下池前,分別于各養殖池中投入數尾試驗魚苗試水,觀察魚苗的活動情況。如 魚苗活動情況正常,水質指標符合魚苗生長時,方可投苗。
[0071] (3)試驗飼料:每個養殖池均采用同一規格、同一質地的顆粒商品飼料(粗蛋白> 40 %、粗灰分< 13.0%、粗纖維< 12.0 %、賴氨酸> 0.80 %、蛋氨酸> 0.40 %、總憐> 0.45%、巧0.5~1.5%、水份 < 12.9%、食鹽0.35~0.8%)。
[0072] 2、實驗設計
[0073] (1)本實驗養殖時間是從2013年6月25日開始到2013年9月25日結束歷時90天,W 及從2014年8月10日至2014年11月9日,歷時91天。直至水質嚴重惡化,不適合黃顯魚生長為 止。所有試驗池中的水分蒸發產生的失水量均采用自來水直接補給,保證養殖水體的一致 性。
[0074] Ξ個對照組養殖池 D1、D2和D3主要是用來劃定黃顯魚水質警戒線試驗,確定相應 的預警等級(另外Ξ個實驗組養殖池 S1、S2和S3主要是根據警患進行相應的排警試驗,對不 同的預警等級進行警患的排除,具體見實施例3)。
[0075] (2)飼養管理:養殖試驗期間,每天早、中、晚定時定點巡池,觀察并記錄黃顯魚攝 食、活動情況和各養殖池水質、水溫變化等情況,及時拱取各實驗池死亡魚,并詳細記錄死 亡魚的數目和時間,查清死亡原因并采取相應解決對策。
[0076] 每天早8:00和晚18:00投喂相同的飼料,日投喂量為體重的3.0%~6.0%,可根據 攝食情況靈活調整投喂量,記錄每天的投喂情況。按操作流程嚴格消毒各種試驗器具,降低 疾病感染的可能性,盡量避免使用藥物,對于突發的魚病只使用低毒無殘留漁藥,如敵百蟲 和高儘酸鐘控制病情。記錄魚苗的死亡情況。
[0077] 3、樣品采集及處理
[0078] (1)水樣采集:分別于開始養殖試驗后8、15、22、29、36、43、50、57、64、71(1定期采集 水樣。依據試驗條件、經驗、工作量和監測的必要性,對總氮、硝態氮、亞硝態氮、氨態氮、總 憐、溶解氧、水溫、pH值、化學需氧量、葉綠素含量等指標進行測定。每次水樣采集的時間為 早晨9:00,分別于各水泥魚池四個角采集水樣,均勻混合后用500mL聚乙締塑料瓶裝滿水 樣,低溫保存至4°C冰盒中,使用多功能水質分析儀現場進行某些指標的測定,即時記錄的 水質指標:pH、溶解氧(DO)、水溫等;然后快速送回實驗室測定其它相關水質指標,并在24h 內完成水質指標的測定工作。
[0079] (2)魚體組織采集:每個實驗魚池隨機拱取10或20尾黃顯魚魚苗,稱體重(精確至 O.OOlg),并一一記錄,同時隨機選取其中5或10尾,完整地采集肝膜臟,分別稱重;同時采集 去皮背部肌肉,并迅速保存在冰盒中,轉移至-86°C保存備用。
[0080] (3)血清采集:每個實驗魚池中選取5或10尾規格適中的黃顯魚稱體重(精確至 O.OOlg),用一次性注射器從尾靜脈抽血,轉移到1.5ml離屯、管中,離屯、管放在冰盒中靜置2 ~地,4°C、350化離屯、lOmin,取足量上清液,在-86°C保存備用。
[0081] (4)組織勻漿液制備:準確稱取待測組織(肝膜臟或者背肌)0.300~0.500g,按照 重量體積比加入生理鹽水制備成10%的組織勻漿液,3000~3500r/min離屯、lOmin,取組織 上清液,離屯、管分裝,貼好標簽-86°C保存備用。指標測定時,根據試劑盒的要求,摸索最適 的濃度,待測勻漿液用生理鹽水稀釋后,再測定。
[0082] 4、水質指標觀測方法:依據國家環保局編著的《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4版), 各指標監測方法如下:pH、DO、溫度:9804系列多功能水質分析儀現場測定;水體透明度 (SD):圓盤法;COD:重銘酸鐘法(GB11914-89);氨氮:納氏試劑比色法(GB7479-87);亞硝態 氮:重氮-偶氮比色法(GB7493-87);硝態氮:紫外分光光度法;葉綠素 a:超聲輔助熱乙醇提 取法;總氮:堿性過硫酸鐘氧化-紫外分光光度(GB11894-89);總憐:過硫酸鐘消解法-鋼酸 錠分光光度法(GB11893-89)。
[0083] 5、黃顯魚生物指標的測定
[0084] (1)黃顯魚生產性能指標的測定
[0085] 本實驗需要測定黃顯魚的生產性能指標主要有:體重、生長速度、特定生長率、飼 料系數、肝膜臟指數、成活率。
[0086] 體重:用醫用紗布吸干體表水分后放入電子天平上稱量(精確至O.OOlg);
[0087]
[0088] 式中,Wt為養殖第t天時每個養殖水池魚體的平均重量g,W0為初始放養時每個養 殖水池魚體的平均重量g,t為養殖周期的天數day;
[0089]
[0090] 式中,In(Wt)為養殖第t天時,每個養殖水池魚體的平均重量的對數值,ln(W0)為 初始放養時,每個養殖水池魚體的平均重量的對數值,t為養殖周期的天數day;
[0091]
[0092] 式中,Mf為飼料消耗總重量kg,Mh為收獲魚苗總重kg,Ms為實驗過程采樣消耗魚總 重kg,Md為實驗過程意外或者疾病死亡魚苗的總重kg;
[00M]式中,化為收獲魚苗的尾數,NO為放養魚苗的尾數,化為采集樣本的數量。
[0096] (2)黃顯魚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魚體血清和肌肉組織中的酶活性指標測定按南 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測定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利用KY-2000半自動生化分析 儀測定吸光度,計算出相應含量。
[0097] (3)考馬斯亮蘭蛋白質的測定:具體測定步驟參照南京建成試劑盒說明書。
[009引 (4)酸性憐酸酶(ACP)、堿性憐酸酶(AKP)的測定
[0099]酸性、堿性憐酸酶分解憐酸苯二鋼,產生游離酪和憐酸,酪在堿性溶液中與4-氨基 安替化嘟作用經氯化鐘生成紅色釀衍生物,根據紅色深淺可W測定樣品的ACPUcid phosphates)、AKP(a化aline phosphatase)酶活力高低。
[0100] (5)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醒(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