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支撐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支撐液壓腕臂的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高鐵接觸網腕臂是安裝在支柱上端用于支撐定位裝置和接觸懸掛并將接觸懸掛的負荷傳給支柱或其他建筑物的結構設備。固定裝置腕臂上的瓷瓶破損后,會導致腕臂下垂,使接觸網的張力加大且會造成短路或漏電現象的發生。為保障列車的正常通行,必須對腕臂上的瓷瓶進行更換。
[0003]腕臂是用螺栓銷、螺母和開口銷配合使用固定在支柱上的,腕臂本身受向下的重力和接觸網傳遞的張力,這些力全部是以螺栓銷為支點。現有技術中為防止螺栓銷因受力過重而松弛或損壞,均會采用一支撐裝置對腕臂施加支撐力,以使螺栓銷不受外界壓力(自重除外)。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支撐裝置由于結構原因不能向腕臂提供持久且穩定的支撐力,另外,支撐方向固定,不能更好的滿足實際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持久且穩定的提供支撐力的支撐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支撐裝置,包括:
[0006]支撐座;
[0007]伸縮桿,其具有第一外套管和第一內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設有第一限位部,第二端與所述支撐座可拆卸式連接;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一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內,所述第一內套管能夠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軸向移動以使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一端逐漸遠離或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對所述第一內套管進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對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夠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一內套管能夠相對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動。
[0008]作為優選,所述伸縮桿還包括裝設于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一端上的第一連接件和裝設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內的第二連接件,當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二端移動至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時,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連接件相抵靠,所述第一連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外;
[0009]所述第一內套管的外壁上具有多個沿其軸向設置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能夠沿所述第一外套管的徑向移動以用于與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離的第二卡接部、第一伸縮控制座、通過第一螺栓固定壓蓋于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上的第一伸縮壓環以及設于所述第一伸縮壓環和第一伸縮控制座之間用于調節所述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調節部,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具有與所述第一外套管連通的中心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設于所述調節部及第一伸縮控制座之間;
[0010]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間隔的第一環形凸棱,當所述第一內套管移動至兩個所述第一環形凸棱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內時,所述第二卡接部卡于兩所述第一環形凸棱間以限制所述第一內套管的位置。
[0011]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連接件呈圓管狀,其內中部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一端卡抵的第二環形凸棱;
[0012]所述第二連接件呈啞鈴狀,其背離所述第一內套管的一端設有用于與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卡抵的第三環形凸棱,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第一內套管間還設有防撞墊圈;
[0013]所述第一卡接部為開設于所述第一內套管外圓周上的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槽的楔角朝向所述第一內套管的第一端;
[0014]所述第二卡接部為多個第一伸縮卡塊,所述第一伸縮卡塊朝向所述第一伸縮壓環的一面設有第一圓柱銷,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上具有多個用于分別裝設各所述第一伸縮卡塊的第一安裝槽,各所述第一安裝槽朝向所述第一內套管的一側敞口,所述第一伸縮卡塊對應所述第一安裝槽的封閉側的一面設有與所述封閉側抵接的彈簧;
[0015]所述調節部為能夠相對所述第一外套管軸向轉動的第一伸縮控制板,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具有供所述第一內套管穿過的通孔、多個分別供各所述第一圓柱銷穿設的第一導向孔以及供所述第一螺栓穿設的第二導向孔,轉動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或在所述第一內套管移動以使其第一端遠離所述第一限位部時所述第一螺栓沿所述第二導向孔滑動,所述第一圓柱銷沿所述第一導向孔滑動以帶動所述第一伸縮卡塊沿所述第一內套管的徑向移動使所述第一伸縮卡塊未設有彈簧的一側能夠與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離。
[0016]作為優選,所述第一伸縮卡塊未設置彈簧的一側的形狀與所述第一楔形槽形狀匹配以能夠配合插入所述第一楔形槽中;
[0017]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的外緣凸出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和所述第一伸縮壓環;
[0018]多個所述安裝槽沿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的中心孔的外緣均勻設置;
[0019]所述第一螺栓為多個并沿所述第一伸縮壓環的內孔的外緣設置一圈,所述第二導向孔與所述第一螺栓一一對應;
[0020]所述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均為沿所述通孔的外圍設置的圓弧形孔;所述第一導向孔具有大頭端和小頭端,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轉動并帶動所述圓柱銷朝向所述小頭端滑動時,所述第一伸縮卡塊沿所述第一內套管的徑向向外移動以與所述第一卡接部分離,進而使所述第一內套管能夠相對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動;當所述第一圓柱銷朝向所述大頭端滑動時,所述第一伸縮卡塊沿所述第一內套管的徑向向內移動以與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進而使所述第一內套管與所述第一外套管相對固定。
[0021]作為優選,所述調節部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伸縮壓環與第一伸縮控制板之間用于復位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的第一扭簧和用于導向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轉動的圓環形的第一導向帶,所述第一導向帶配合設于所述第一伸縮控制板的通孔中并與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相貼靠。
[0022]作為優選,所述支撐座包括:
[0023]底座;
[0024]伸縮部,其與所述底座可拆卸式連接,所述伸縮部包括第二內套管和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一端設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內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通過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第一外套管固定連接,其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內,所述第二內套管能夠沿所述第二外套管的軸向移動以使所述第二內套管的第一端逐漸遠離或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對所述第二內套管進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對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夠解除限位以使所述第二內套管能夠相對所述第二外套管移動。
[0025]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外套管內設有與所述第二外套管同軸的活塞缸,所述第二內套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內并能夠沿所述活塞缸的軸向移動;
[0026]所述第二外套管與所述活塞缸之間形成環形油箱;
[0027]所述底座上設有包括吸油單向閥和排油單向閥的油栗,所述油栗外連有用于控制所述吸油單向閥和排油單向閥開啟或關閉的踩踏部;
[0028]所述底座內設有與所述排油單向閥相連的第一油路和與所述吸油單向閥相連的第二油路以及用于連通所述第一油路與第二油路的連通管路,所述第一油路與所述活塞缸連通用于向所述活塞缸內供油以頂推所述第二內套管使其沿所述活塞缸的軸向移動,所述第二油路與所述油箱連通以使所述油箱內的液壓油經所述第二油路進入第一油路內;
[0029]所述底座上設有用于控制所述連通管路通、斷的調節閥。
[0030]作為優選,所述伸縮部通過轉動部可拆卸式裝設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轉動部包括裝設于所述第二外套管第二端內的下端蓋、連接于所述下端蓋與所述底座之間并能夠相對所述底座轉動的萬向球頭以及壓蓋在所述萬向球頭外并與所述底座連接的萬向球蓋,所述萬向球蓋與所述萬向球頭朝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側間還設有萬向球套,所述萬向球套與所述萬向球蓋間為彈性連接,所述萬向球頭、所述萬向球套和所述萬向球蓋之間形成用于儲油的腔室;
[0031]所述萬向球頭具有螺紋接頭,所述萬向球頭內設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活塞缸的第一支路;所述萬向球頭內設有用于連通所述腔室和第二油路的第二支路以及設于所述萬向球頭內用于連通所述油箱和所述腔室的導油管路;
[0032]所述下端蓋具有用于與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二端配合卡接的凸緣;所述下端蓋朝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第一端的一端設有用于與所述活塞缸固定連接的第一連接口,所述下端蓋的另一端設有用于和所述螺紋接頭連接的第二連接口;
[0033]所述下端蓋至少設有所述第一連接口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外套管間具有間隙,所述下端蓋周向設有一圈與所述間隙連通的第一凹槽,所述萬向球頭位于所述腔室內的部分周向設有一圈第二凹槽,所述導油管路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凹槽連通,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凹槽連通。
[0034]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內套管的外壁具有多個沿其軸向設置的第二楔形槽;所述第二限位部與所述第一限位部結構相同,包括第二伸縮壓環、第二伸縮控制板、第二伸縮卡塊、第二扭簧、第二導向帶、第二螺栓及第二伸縮控制座,所述第二伸縮控制座形成所述支撐座的上端蓋,其中所述上端蓋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外的部分與所述第一伸縮控制座結構相同;
[0035]所述第二內套管內沿其軸向設有復位彈簧,所述第二內套管內鄰近其第一端處設有第三環形凸棱,所述復位彈簧一端與所述第三環形凸棱連接,另一端與所述下端蓋連接;
[0036]所述第二外套管上設有通氣閥門,位于所述底座內的第二油路上設有高壓溢流閥。
[0037]作為優選,還包括支撐桿,所述支撐桿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外的一端連接,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設有托座,其中,所述支撐桿用于與所述第一連接件連接的一端設有防撞圈。
[0038]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9]1、將伸縮桿中的第一內套管與第一外套管同軸設置,并于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設置用于限位第一內套管位置的第一限位部,使第一內套管伸出第一外套管的長度可控制,也就是能夠固定第一內套管相對第一外套管的位置,使在第一限位部未解除對第一內套管的限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