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陸沙泥基質上土壤改良的綠色生態通道網絡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河流出海口淤積型土地上進行高效農業、林業及城市景觀用地的多層級保墑固土、保水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填海造陸沙泥基質上土壤改良的綠色生態通道網絡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填海造陸本身就是人類與自然競爭土地的人工措施做法,是人類被動之舉。歷史上,海水與陸地接壤處要想生物生長,需通過生物自身適應環境進而形成存活鏈條,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由于陸地生物不能適應海水及鹽堿地質而大量死亡,而魚蝦昆蟲在近地區域也不能存活;大面積土地在無植物遮擋、無氧氣置換的情況下沙化、板結硬化;建筑物處于冬冷夏熱的惡劣氣候環境;而因為沒有植物林帶生長而生成有機生態環境,人類也由于缺乏與自然溝通、難以享受自然帶來優勢的不良生活狀態;土質連年惡化,連草皮都難以生存,進而大面積板結;使微生物生存的空間都被破壞掉,甚至生物鏈更不能生存循環、壯大。為給大片區域內生物生存創造生態基質條件,包括土壤基質、林地植物基質、草皮淺表基質、水文基質及生物存活基質都達到相應的標準,進而形成人類及生物良性鏈條的生存狀
??τ O
[0003]中國大面積的建設發展,需要大量的派生出來的土地,天津港口等地域地處渤海灣,具有黃河長江等河流沖擊平原特色。在擴大的填海造陸區域具有明顯的渤海灣地理特性。制定及設計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發展策略和規劃手段,使土地與建筑、土地與人類、土地與生態實現有機結合;避免由于海水侵襲下的土地沙化、板結化、鹽堿化等帶來的海水與陸地接壤區的動、植物等生物鏈條的斷裂破壞,而土地不可持續再生的狀態;創造多種易于生存的空間形態,以及構成城市多元生命體的復合共生共享及大景觀效應是城市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填海造陸沙泥基質上土壤改良的綠色生態通道網絡系統,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填海造陸的人工砂化泥土在海水長久侵襲作用下板結化、鹽堿化,使得植物無法生存的狀態,對生態化的回填土地宜居化和人類與生物共生共享的生態大環境的建立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填海造陸基質上土壤改良的人工綠色生態通道網絡系統,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輔路、城市建設用地、城市開放空間節點、地表水源與河流和綠色生態通道,所述城市主干道兩側設有多條城市次干道,與所述城市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相連接設置有城市輔路,所述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輔路圍成區域為城市建設用地,所述地表水源與河流沿城市主干道或城市次干道設置,所述綠色生態通道交叉設置,所述綠色生態通道交叉處形成城市的城市開放空間節點。
[0007]優選的,所述綠色生態通道包括側壁封水區、膠泥封水層、改良有機土壤、草皮植被層、灌木固土層和大型喬木層,所述膠泥封水層為凹槽狀,所述膠泥封水層兩側設置側壁封水區,所述側壁封水區與砂泥緊密接觸,所述膠泥封水層內設有改良有機土壤,在所述改良有機土壤內種植有草皮植被層、灌木固土層和大型喬木層。
[0008]優選的,所述生態綠色通道交叉圍成菱形區域,所述菱形區域面積為3至5公頃,所述綠色生態通道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
[0009]優選的,所述側壁封水區為多層膠泥土壤袋碼堆皇砌而成。
[0010]優選的,所述大型喬木層綠化區域是針葉喬木和闊葉喬木混合種植。
[0011]優選的,所述大型喬木層綠化帶根系距地面1.5-2.0米。
[0012]優選的,所述改良有機土壤由上至下依次為草皮腐殖質層、有機復合土壤層、無機復合土壤層、過濾層、卵石滲水層、膠泥封閉層、防水隔離層和砂土持力層。
[0013]優選的,所述過濾層由發泡混凝土塊皇、陶粒、爐渣和砂質土層按照質量比3:3:3:6混合而成。
[0014]優選的,還包括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一端設于所述改良有機土壤底端,所述排水管道另一端連接城市雨水排水系統。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
[0016]I)植被產生的生態環境對區域的固土作用,使填海造陸的土地基質可以形成常年的土地固化、形成存留雨水的良性循環狀態,同時避免海水侵襲,在沖刷力作用下淘汰有機土壤成分的流失;
[0017]2)由于本地大型植被遮擋海風的吹來,形成人類不可或缺的空氣適宜風速,調節微氣候環境,對于濕度、溫度的控制都利于生物的生存及生長;
[0018]3)生態通道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區域,創造了區域化、條塊化的景觀網絡格局,使人們能夠生存生活在此區域,并通過林地森林帶大喬木栽植培養,落葉腐敗、吸收轉化為腐殖質,循環為供應自身及其生長喬、灌木栽植培養創造條件;
[0019]4)生態通道為昆蟲、鳥類、小動物類的棲息提供了生存的條件與可能性;
[0020]5)形成濕地與陸地的過渡區域,造成大地、林木、植物、動物及人類交互依存、多樣共生的生態網絡關系,使填海造陸為人類長期在瀕臨海水狀態下的生存生活條件創造了成為真正活性態生活空間;
[0021]6)在縱向上,利用植物大小喬木,灌木根系成長特性,固化在距地2米左右到地表0.6米間的地表土質面層產生抓土固土效應,進而在橫向上形成地表下暗通道式堤壩網絡的、從局部到區域的固水固土連片的地下活土活水生態空間網絡格局;
[0022]7)以夏季最大的降雨季略有蓄水并將多余的雨水排出為原則,在生態通道的底端安裝多余的雨水滲水排水管道系統,防止大型喬木根系長時間的浸泡腐爛;
[0023]8)將地表水源,如河流、溝渠水系等作為補充水源之一,能夠將雨水聚集在地表水源中,從而可以方便將雨水進行收集和用于澆灌生態綠地;
[0024]9)填補了填海造陸下生物、植物鏈條的承載條件,提供了良性的土地條件,縮短了生物、植物自然適應海水陸地過渡空間區域適應期;
[0025]10)在海水大面積突兀、無遮擋的狀態下,快速地生長起適宜本土氣候及地理環境的林帶區域,起到大面積的擋風作用,減少人類聚集第二層空間的海風侵襲;
[0026]11)固化后的土壤改變了砂化泥土板結、鹽堿土地狀態,為微生物生長環境提供了先決條件;
[0027]12)使林地景觀因綠化而豐富,不毛之地因本創新技術而改變成為適合生物生存、鳥類棲息、植物生長、人類聚居的良性生態環境;
[0028]13)為我國渤海灣及相似類型的沖擊平原土地開發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技術層面的支撐,創造了豐富的人類生存要求景觀用地與人群的滯留條件,使沿海開發區域建設達到了新型、良性發展的戰略目的;
[0029]14)進而為人類將來能夠在出海口等扇形淤積地質及海岸灘涂區域,開辟新型的人類居住活動區域,進而為填海造陸的人工淺表地質構造措施方面提供生態基質創造手段,而成為大片的活性生態陸地,使增加人類生存生活的土地面積成為可能。
【附圖說明】
[003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為闡明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延伸圖例,本專利提出所有因此衍生得到的圖例均在本專利保護范圍之內。
[003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綠色生態通道網絡格局系統的平面示意圖;
[003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綠色生態通道的剖面圖;
[003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綠色生態通道內改良有機土壤構造的剖面圖;
[0034]圖中為城市主干道;2為城市次干道;3為城市輔路;4為城市建設用地;5為城市開放空間節點;6為地表水源與河流;7為綠色生態通道;8為側壁封水區;9為膠泥封水層;10為改良有機土壤;11為草皮植被層;12為灌木固土層;13為大型喬木層;14為有機復合土壤層;15為無機復合土壤層;16為過濾層;17為卵石滲水層;18為膠泥封閉層;19為防水隔離層;20為砂土持力層;21為排水管道;22為草皮腐殖質層。
【具體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