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溫感面料。
背景技術:
溫感面料,指的是隨使用環境或人體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顏色的面料,是近幾年來新興的面料之一。溫感面料的作用機理是:溫感變色染料受熱或受冷時,染料結構發生變化,使得顏色消失或恢復,這種顏色變化的現象反復可逆。在使用過程中,面料受到清洗和摩擦等作用,溫感變色染料大大降低,削弱溫感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溫感面料,具有降低溫感變色現象削弱性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溫感面料,包括基布層,所述基布層的上表面設有外粘接層,所述外粘接層的上表面設有內高分子薄膜層,所述內高分子薄膜層上遠離所述外粘接層的一側設有透明的外高分子薄膜層,所述內高分子薄膜層和外高分子薄膜層之間留有溫感腔,所述溫感腔內填充有溫感變色微膠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溫感變色微膠囊以膠囊的形式放置在溫感面料內,然后將其放置在內高分子薄膜層和外高分子薄膜層之間,內高分子薄膜層和外高分子薄膜層可通過熱壓成一體,可大大的減少溫感變色微膠囊脫落的可能性,可降低溫感變色現象削弱性。
進一步優選為: 所述溫感腔內設有多個用于限定溫感變色微膠囊放置位置和大小的型腔,相鄰的型腔之間通過一隔離條隔離。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根據需求調節變色的形狀和圖案,個性化定制。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外高分子薄膜層上設有多個用于連通外環境和所述隔離條的外連通孔。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外環境中的氣流引入隔離條上,加快空氣流通,提高溫度靈敏性。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基布層上開設有多用于連通內環境和所述隔離條的內連通孔。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內環境中的氣流引入隔離條上,加快空氣流通,提高溫度靈敏性。
進一步優選為: 所述內高分子薄膜層為透明設置,所述基布層和所述外粘接層之間設有內粘接層,所述內粘接層貼設在基布層上,所述外粘接層貼設在所述內高分子薄膜層上;所述內粘接層和外粘接層之間設有由涂覆有溫感染料的纖維紡織而成的溫感層。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增強溫感變色效果,進一步提高變色提醒的效果。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基布層為棉布或絲綢。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透氣且舒適,排汗降溫。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將溫感變色微膠囊以膠囊的形式放置在溫感面料內,然后將其放置在內高分子薄膜層和外高分子薄膜層之間,內高分子薄膜層和外高分子薄膜層可通過熱壓成一體,可大大的減少溫感變色微膠囊脫落的可能性,可降低溫感變色現象削弱性。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基布層;2、內粘接層;3、溫感層;4、外粘接層;5、內高分子薄膜層;6、外高分子薄膜層;7、溫感腔;71、隔離條;72、溫感變色微膠囊;8、外連通孔;9、內連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一種溫感面料,如圖1所示, 包括從內到外依次設置的基布層1、內粘接層2、溫感層3、外粘接層4、內高分子薄膜層5和外高分子薄膜層6。
基布層1由基布如棉布或絲綢制成,棉布和絲綢均透氣且舒適。內粘接層2和外粘接層4均為面料常用的粘接膠。溫感層3為由涂覆有溫感染料的纖維紡織而成,紡織方式為現有技術。內高分子薄膜層5和外高分子薄膜層6均為透明薄膜,其為TPU或PU。內高分子薄膜層5和外高分子薄膜層6之間留有溫感腔7,溫感腔7內設有多個型腔,相鄰的型腔之間通過一隔離條71隔離。每個型腔內填充有溫感變色微膠囊72,可通過調整每個型腔的位置和大小來調節溫感變色微膠囊72呈現的圖案。
外高分子薄膜層6上設有多個用于連通外環境和隔離條71的外連通孔8。基布層1上開設有多用于連通內環境和隔離條71的內連通孔9。
制備時,先根據需求在內高分子薄膜層5上放置隔離條71,然后將溫感變色微膠囊72放置在相鄰隔離條71圍成的型腔內,覆蓋上已開設外連通孔8的外高分子薄膜層6,熱壓成型,然后將其粘接至溫感層3上,最后將溫感層3粘接在基布層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