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爆破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
背景技術:
爆破是利用炸藥在空氣、水、土石介質或物體中爆炸所產生的壓縮、松動、破壞、拋擲及殺傷作用,達到預期目的的一門技術。爆破技術在礦山開采、隧道開挖、城市建筑爆破拆除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
控制爆破技術尤其是光面爆破要求巖體在爆破后,沿設計輪廓線能夠形成較為平整光滑的開挖面。與傳統的爆破法相比,控制爆破技術最顯著的優點是能有效地控制周邊眼炸藥的爆破作用,從而減少對圍巖的擾動,保持圍巖的穩定,確保施工安全,同時,又能減少超、欠挖,提高工程質量和進度。
為了形成較為平整光滑的開挖面,工程人員經常在聚能爆破管內安裝炸藥,利用聚能爆破管在爆破后產生的聚能效應,有效控制爆破后斷面的平整度。現有常用的聚能爆破管具有用于放置炸藥的中空管體,所述管體兩側間隔開設有穿孔,用于當炸藥在管體內爆炸時,沿穿孔所在方向首先產生聚能爆破,達到光面爆破的效果。
但是,現有的聚能爆破管爆破時僅僅是將爆破管管壁設置為薄弱環節,以使炸藥容易從穿孔處產生爆破,其聚能效應有限,對爆破能量的聚能利用率不高,造成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時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以解決現有聚能爆破管對炸藥爆破能量的聚能利用率不高,巖體爆破時光面爆破效果不佳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包括:用于裝填炸藥的中空爆破管,所述中空爆破管外壁相對的兩側沿所述中空爆破管的軸向設置兩個聚能凹槽。
可選地,所述中空爆破管由相互拼接的第一管體及第二管體組成。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體具有圓弧形第一頂壁及自所述第一頂壁兩側邊向內彎折形成的兩第一側壁,所述兩第一側壁末端向外彎折形成卡固部;
所述第二管體具有圓弧形第二頂壁及自所述第二頂壁兩側邊向內彎折形成的兩第二側壁,所述兩第二側壁末端對應所述卡固部設置有卡槽;
所述第一管體的卡固部卡設于所述第二管體的卡槽內,所述中空爆破管的聚能凹槽由所述第一管體的第一側壁及所述第二管體的第二側壁共同組成。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體的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管體的第二側壁組成的夾角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等于60度。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體及所述第二管體以所述中空爆破管的軸心線為中心對稱設置。
可選地,所述中空爆破管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所述中空爆破管的第一端設置有縮頸部,每個所述中空爆破管的所述縮頸部插設于相鄰中空爆破管的第二端內。
可選地,每個所述中空爆破管的縮頸部外表面凸設定位凸起,每個所述中空爆破管的第二端設置有定位槽,每個所述中空爆破管的定位凸起插設于相鄰中空爆破管的定位槽內。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體的第一側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管體的第一頂壁的的厚度,所述第二管體的第二側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管體的第二頂壁的厚度。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通過在中空爆破管外壁設置聚能凹槽的方式,利用爆炸的聚能效應,實現了中空爆破管在爆破時從聚能凹槽內產生聚能射流,以切割待爆破巖體,提高了提高爆破效果,增加了炸藥的利用率,并且通過聚能射流切割巖體,使得破裂面較為光滑,有利于光面爆破。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底視圖;
圖2(a)及圖2(b)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結構圖;
圖4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多根中空聚能管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利用爆破產生的聚能效應,提供一種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圖1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底視圖;圖2(a)及圖2(b)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結構圖;圖4為實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的多根中空聚能管的連接示意圖。如圖1~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包括:用于裝填炸藥的中空爆破管1,中空爆破管1外壁相對的兩側沿中空爆破管的軸向設置兩個聚能凹槽10,聚能凹槽10用于在炸藥爆炸時在中空爆破管1內產生聚能作用,從而實現聚能爆破。可選的,所述聚能凹槽10為楔形,所述聚能凹槽10的頂端沿中空聚能管1的直徑方向延伸。
請參閱圖1,進一步地,為了便于在所述中空爆破管1內裝填炸藥,所述中空爆破管1由相互拼接的第一管體11及第二管體12組成。具體地,該第一管體11及第二管體12可以以中空爆破管1的軸心線為中心對稱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體11具有圓弧形第一頂壁110及自第一頂壁110兩側邊向內彎折形成的兩第一側壁111,所述兩第一側壁111末端向外彎折形成卡固部113。所述第二管體12具有圓弧形第二頂壁120及自所述第二頂壁120兩側邊向內彎折形成的兩第二側壁121,所述兩第二側壁121末端對應所述卡固部設置有卡槽123。所述第一管體11的卡固部113卡設于所述第二管體12的卡槽123內。也就是說,所述中空爆破管1的聚能凹槽10由第一管體11的第一側壁111及第二管體12的第二側壁120共同組成。通過設置卡固部113和與其配合的卡槽123,使得中空爆破管1的第一管體11和第二管體12能夠扣合連接。當需要裝填炸藥時,將第一管體11沿第二管體12的卡槽123內滑出,在第一管體11的第一頂壁110內側或第二管體12的第二頂壁120內側裝填炸藥,裝填完畢后,再將第一管體11的卡固部113滑入第二管體12的卡槽123內,實現中空爆破管1的組裝。
可選的,為了使聚能效果最佳,有效提高炸藥的爆破效率,將該第一管體11的第一側壁111與第二管體12的第二側壁121組成的夾角設置為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等于60度。同時,可選的,所述第一管體的第一側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管體的第一頂壁的的厚度,所述第二管體的第二側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管體的第二頂壁的厚度。從而使炸藥優先從聚能凹槽10處射出,形成聚能射流,以提高爆破效果。進一步的,為了增強爆破效果,該中空爆破管1具有第一端13與第二端14,中空爆破管1的第一端可設置縮頸部130,中空爆破管1的縮頸部130插設于相鄰中空爆破管1的第二端內,從而實現多根中空爆破管1的相互連接。可選的,還可以在每個中空爆破管1的縮頸部130外表面凸設定位凸起131,每個中空爆破管1的第二端14設置有定位槽141,每個中空爆破管1的定位凸起131插設于相鄰中空爆破管1的定位槽141內。從而避免多根空爆破管1在連接時出現旋轉,同時也利于提高多根中空爆破管1的定位精度。
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巖體爆破的聚能裝置,通過在中空爆破管外壁設置聚能凹槽的方式,利用爆炸的聚能效應,實現了中空爆破管在爆破時從聚能凹槽內產生聚能射流,以切割待爆破巖體,提高了提高爆破效果,增加了炸藥的利用率,并且通過聚能射流切割巖體,使得破裂面較為光滑,有利于光面爆破。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