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包裝保鮮材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食材包裝布。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關心商品除了包裝、氣味、顏色、形狀等附加值以外,越來越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也越來越擔心保鮮膜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滋生細菌的潛在危險,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帶有天然抗菌保鮮膜,使得保鮮膜具有抗菌性能,抑制纖維制品表面細菌生長,保持保鮮膜表面自身清潔。
目前,在使用抗菌材料上通常使用抗菌纖維加厚整理為主,其主要在普通纖維或非織造布的整理液中添加少量抗菌劑的方法獲得,而抗菌劑是一類可以殺死或抑制細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功能材料,經檢索文獻,目前在普通纖維或非織造布中應用的抗菌劑按結構主要分為無機抗菌劑、有機抗菌劑和天然抗菌劑三大系列。其中:
1)有機抗菌劑包括季銨鹽類、咪唑類、吡啶類、有機金屬類等,雖然殺菌速度快,抗菌效果顯著,但存在易產生耐藥性,熱穩定性差,抗菌持久性短,毒性大等不足,從而給纖維及其制品帶來新的健康隱患。
2)與有機抗菌劑相比,無機抗菌集具有安全性能好、熱分解溫度高、穩定性好、抗菌能力強及抗菌持久等特點,目前研究的最多最廣泛。
無機抗菌劑是一般由抗菌組分和載體組成,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屬離子有銀、鉻、鈷、鎳、銅、鋅及鐵等離子,從安全性和抗菌性共同考慮,銀離子最好。但銀離子抗菌劑直接以銀離子作為抗菌劑,存在以下缺陷:首先,銀離子容易被還原呈單質而變為黑色,影響銀離子抗菌劑在淺色制品中的應用,抗變色能力差。其次,在堿性環境中易生成氧化銀沉淀,緩釋性能差,影響抗菌持久性。再次,銀離子遇氯離子的物品或環境時,容易生成氯化銀沉淀而失去活性,耐鹽性能較差。最后,載銀量較低,工藝復雜,所需助劑種類繁多。
由此可見,銀離子抗菌劑主要是通過物理吸附或離子交換的方法,將具有抗菌能力的金屬或金屬離子固定在一定載體的表面如沸石、活性炭、磷酸鹽、硅酸鹽、溶解性玻璃、多孔金屬等載體上而制成的物質。如公開號為CN102599164B的發明專利提供一種納米層狀載銀-氨基酸絡合物抗菌劑的制備方法,首先將銀鹽、氨基酸、水按摩爾比1:1:2.7進行混合,室溫攪拌30min,50℃水浴攪拌15min,攪拌速度為8000r/min,制得溶液,其次在50℃水浴中攪拌速度8000r/min下加入蒙脫石,攪拌過濾,得到料液,在后進行固液分離,并置于室溫下干燥,得到乳白色蓬松狀抗菌劑粉末,其具有較好的抗變色性能,提高了抗菌劑的緩釋性能和耐鹽性。
然而,以銀、鋅等金屬離子為主的無機抗菌劑,雖具有抗菌效率高,耐熱性強的優點,但是無論是無機抗菌劑還是有機抗菌劑,其均是以化學材料添加為主,有時候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后果,如化工殺菌對于菌種的統殺性分辨弱,會造成誤殺造成其它有益菌被害,并且在使用后處理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處理污染。此外,化學添加劑對人體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長期或經常性接觸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長期使用及觸摸含有銀、鋅等金屬離子的制品會對人體的肝臟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價格昂貴,環保欠缺。這些缺陷限制了銀離子抗菌劑在產品中的應用。基于前述原因,天然抗菌劑應勢而生,與前述抗菌劑相比,天然抗菌劑是從植物、動物或生物中提取,其來源廣泛、成本低,具有安全無毒、抗菌效率高,耐熱性好,不易產生耐藥性,具有環境友好性等優點,故其應用和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公告號為CN103800928B的發明專利公開了抗菌除臭劑,其主要是一種以植物白葉藤來源的生物堿和新白葉藤堿類似物為主要的有效成份的抗菌劑除臭產品,包括弱酸調節劑、磷酸氫二鉀、增溶劑、金屬螯合鹽、環糊精、活性成分、香精,能消除布制品中異味,同時有效去除布制品中或附著在布制品中的細菌和病毒,且安全有效,從根本上去除由于細菌引起的臭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提供一種食材包裝布,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食材包裝布包括抗菌保鮮膜層、抗菌非織造布層,所述抗菌保鮮膜層、抗菌非織造布層之間設置熱合界面層,并通過界面層將抗菌保鮮膜層、抗菌非織造布層連為一體;所述抗菌非織造布層包含有至少一層的紡粘非織造布層,以及涂設在所述非織造布層的表層、底層的抗菌層;所述紡粘非織造布層以高卷曲度長纖維定向隨機排列、交錯、穿插、纏繞且交叉層疊而形成的纖維網絡為纖維結構網,在所述纖維結構網內的纖維交錯處設有纖維結合點,所述纖維結合點將所述纖維網絡固定連接為紡粘非織造布層;所述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包括芯層,在芯層外設置皮層。
所述抗菌層內的抗菌微膠囊植入與抗菌層相鄰的纖維網絡內,并分別與纖維網絡內的纖維結合固定,進而將抗菌層、紡粘非織造布層連為一體。
所述抗菌層為谷物氨基酸抗微膠囊涂層。該抗菌層的厚度為15-50微米。
所述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的PP/PE纖維或PET/PE纖維,所述PE為芯層,PP或PET為皮層。
所述抗菌保鮮膜層為抗菌聚乙烯膜層。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抗菌非織造布層為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其孔隙數量為100000-3000000孔/m2,透氣量為2500-6000g/m2。
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抗菌活性成分安全可靠,高效阻隔外部細菌的進入,能夠抑制細菌的入侵和滋生,同時,抑制食材滋生細菌和霉變,抗菌防霉及除臭效果突出。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食材包裝布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抗菌非織造布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是抗菌保鮮膜層,2是抗菌非織造布層,21是紡粘非織造布層,22是表層抗菌層,23是底層抗菌層,31是抗菌微膠囊,32是纖維網絡,33是抗菌微膠囊。
具體實施方式
在具體實施方案中,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膠囊涂層為鋅氨基酸螯合物微膠囊,其中,囊芯為鋅氨基酸螯合物,所述鋅氨基酸螯合物由所述氨基酸與鋅離子經過螯合工藝以共價鍵結合而成,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實施方案,所述鋅氨基酸螯合物優選甘氨酸鋅、蘇氨酸鋅、賴氨酸鋅或蛋氨酸鋅。
在具體實施方案中,天然抗菌微膠囊的囊芯為天然組合體,所述天然組合體由殼聚糖、蘆薈油、甲殼素、兒茶素、茶多酚、茶籽油、茶皂素、葡萄籽提取物、檸檬酸經混合乳化而成的顆粒狀天然抗菌除臭體;囊壁為聚氨酯樹脂膜、明膠膜、環糊精膜、低熔點聚酰胺膜、環氧樹脂膜、脲醛樹脂膜或阿拉伯膠膜。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了解,現結合附圖對其作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1
如附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食材包裝布包括抗菌保鮮膜層1、抗菌非織造布層2,所述抗菌保鮮膜層1、抗菌非織造布層2之間設置熱合界面層,并通過界面層將抗菌保鮮膜層1、抗菌非織造布層2連為一體。
在本實施例,抗菌非織造布層2是單層的紡粘非織造布層21,以及涂設在所述紡粘非織造布層的表層的抗菌層22,涂設在所述紡粘非織造布層的底層的抗菌層23。該紡粘非織造布層21以高卷曲度長纖維定向隨機排列、交錯、穿插、纏繞且交叉層疊而形成的纖維網絡32為纖維結構網,在所述纖維結構網內的纖維交錯處設有纖維結合點,所述纖維結合點將所述纖維網絡32固定連接為紡粘非織造布層21。所述抗菌層22、23內的抗菌微膠囊植入與抗菌層22、23相鄰的纖維網絡32內,并分別與纖維網絡內的纖維結合固定,進而將抗菌層22、23,紡粘非織造布層21連為一體。
在本實施例,所述抗菌層22為谷物氨基酸抗菌涂層。所述抗菌層的厚度為15-50微米。
在本實施例,所述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的PP/PE纖維或PET/PE纖維,所述PE為芯層,PP或PET為皮層。
在本實施例,所述抗菌保鮮膜層1為抗菌聚乙烯膜層。
其中,抗菌保鮮膜層1的平方克重為5-15g/m2、抗菌非織造布層2的平方克重為8-18g/m2。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其中,抗菌保鮮膜層1的平方克重為6-10g/m2、抗菌非織造布層2的平方克重為10-12g/m2。其中,抗菌非織造布層2是單層的紡粘非織造布層21,以及涂設在所述紡粘非織造布層的表層的抗菌層22,涂設在所述紡粘非織造布層的底層的抗菌層23;在紡粘非織造布層21與抗菌保鮮膜層1之間設置有通過靜電紡絲制得的平方克重為6-10g/m2的納米超細纖維層。
所述抗菌層22、23為天然抗菌微膠囊涂層。該天然抗菌微膠囊涂層的厚度為25-40微米,除抗菌層外,本實施例的食材包裝布的結構特點及其實施方式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的PP/PE纖維或PET/PE纖維,所述PE為芯層,PP或PET為皮層,在所述皮層外涂設有一層疏水層,所述疏水層是將高卷曲度長纖維置于疏水劑中整理后,經瀝水、干燥固化而成,所述疏水劑優選疏水烷基硅烷化合物,所述疏水層與水的接觸角大于150°,動角小于10°。用該疏水性高卷曲度長纖維經過鋪網、整理、熱定型制得疏水性的紡粘非織造布層21。
除紡粘非織造布層21外,本實施例的食材包裝布的結構及其實施方式同實施例1。
雖然本實用新型描述了具體的實施案例,但是,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實質的情況下,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變型、變化和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