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所述第四電阻R4與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 四電容C4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200的第二輸出端Τχ-連接。
[0028] 在實際情況中,不同的設備通過網線來連接,但是這些設備輸出的電壓高低不同, 為防止高電壓對設備中的芯片等器件造成傷害,需要對不同的設備進行隔離,所述電容隔 離模塊300就是起到隔離的作用,同時電容隔離模塊300還可以防止雷電、靜電等對設備中 的芯片等器件造成傷害。所述第一電容C1、所述第二電容C2、所述第三電容C3及所述第四 電容C4可采用不同電容值的電容實現,基于簡化電路降低成本,所述第一電容C1、所述第 二電容C2、所述第三電容C3及所述第四電容C4為同一電容值電容。
[0029] 所述阻抗匹配模塊400用于對外部設備與傳輸線路進行阻抗匹配,以使以太網交 換機與外部設備之間的通信距離更遠,其中所述第一電阻R1、所述第二電阻R2、所述第三 電阻R3及所述第四電阻R4為同一阻值的電阻。
[0030] 進一步地,所述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還包括第一電壓鉗位模塊500和第二電壓鉗 位模塊600,所述第一電壓鉗位模塊500與所述通信模塊100和所述電容隔離模塊300的 公共端點連接;所述第二電壓鉗位模塊600與所述阻抗匹配模塊400和所述網絡接口模 塊200的公共端點連接。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壓鉗位模塊500能夠 將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一發送端Txo+、第二發送端Txo-、第一接收端Rxi+及第二接收端 Rxi-的端口電壓控制在1. 8v左右,所述第二電壓鉗位模塊600能夠將網絡接口模塊200 的第一輸入端Rx+、第二輸入端Rx-、第一輸出端Tx+及第二輸出端Tx-的端口電壓控制在 1. 8ν左右。所述第一電壓鉗位模塊500和所述第二電壓鉗位模塊600能夠加強太網交換機 抗電磁干擾的能力。
[0031] 具體地,所述第一電壓鉗位模塊500包括第一供電電源VCC1、第五電阻R5、第六電 阻R6、第七電阻R7及第八電阻R8 ;所述第五電阻R5、所述第六電阻R6、所述第七電阻R7及 所述第八電阻R8的第一端互聯并與所述第一供電電源VCC1連接;所述第五電阻R5的第二 端與所述通信模塊100的第一發送端Τχο+連接,所述第六電阻R6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 塊100的第二發送端Τχο-連接,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塊100的第一接 收端Rxi+連接,所述第八電阻R8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塊100的第二接收端Rxi-連接。
[0032] 具體地,所述第二電壓鉗位模塊600包括第二供電電源VCC2、第九電阻R9、第十 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及第十二電阻R12 ;所述第九電阻R9、所述第十電阻R10、所述第 十一電阻R11及所述第十二電阻R12的第一端互聯并與所述第二供電電源VCC2連接;所述 第九電阻R9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200的第一輸入端Rx+連接,所述第十電阻R10 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200的第二輸入端Rx-連接,所述第^^一電阻R11的第二端 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200的第一輸出端Tx+連接,所述第十二電阻R12的第二端與所述網 絡接口模塊200的第二輸出端Τχ-連接。
[0033]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供電電源VCC1和所述第二供電電源VCC2可由不同的電 源供電,也可由同一電源供電,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供電電源VCC1和所述第二供電電 源VCC2由同一直流電源供電,且電壓為2. 5ν。所述第五電阻R5、所述第六電阻R6、所述第 七電阻R7及所述第八電阻R8為同一阻值的電阻;所述第九電阻R9、所述第十電阻R10、所 述第十一電阻R11及所述第十二電阻R12為同一阻值的電阻。
[0034] 綜上所述,在以太網交換機與外部設備進行通信時,外部設備通過專業線纜與以 太網交換機上的RJ45網絡接口連接,通過電容隔離模塊300對以太網交換機和外部設備之 間的直流電壓信號進行隔離,以防止過高的電壓對以太網交換機或外部設備內的元器件造 成損傷,通過阻抗匹配模塊400對線纜的特性阻抗進行匹配,以使信號在線纜中傳輸不會 發生反射從而保證信號的完整性,從而使得以太網交換機內的信號收發器與外部設備進行 更遠距離的通信。
[0035] 本實用型新通過采用用于隔離直流電壓的電容隔離模塊300、用于進行阻抗匹配 的阻抗匹配模塊400取代了傳統的成本較貴的網絡變壓器,從而實現了一種低成本的網絡 信號傳輸電路。
[0036]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以太網交換機,該以太網交換機包括以太網信號傳輸電 路,該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的具體結構參照上述實施例,由于本以太網交換機采用了上述 所有實施例的全部技術方案,因此同樣具有上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所有有益效 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0037] 應當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各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 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 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0038]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 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 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 一種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包括通信模塊和網絡接口模塊,外部設備采用線纜與所 述網絡接口模塊連接,其特征在于,該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還包括電容隔離模塊及阻抗匹 配模塊,所述電容隔離模塊的一端與所述通信模塊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阻抗匹配模塊與 所述網絡接口模塊連接; 其中,所述電容隔離模塊,用于將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中所述通信模塊與所述外部設 備之間的直流電壓信號進行隔離; 所述阻抗匹配模塊,用于將所述通信模塊輸出線纜中的特性阻抗與所述通信模塊的內 部阻抗進行匹配。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 還包括第一電壓鉗位模塊和第二電壓鉗位模塊,所述第一電壓鉗位模塊與所述通信模塊和 所述電容隔離模塊的公共端點連接;所述第二電壓鉗位模塊與所述阻抗匹配模塊和所述網 絡接口模塊的公共端點連接。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塊包括第一發 送端、第二發送端、第一接收端及第二接收端;所述電容隔離模塊包括第一電容、第二電容、 第三電容及第四電容;所述阻抗匹配模塊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及第四電阻; 所述網絡接口模塊包括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第一輸出端及第二輸出端;其中,所述通 信模塊的第一發送端經所述第一電阻與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二 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通信模塊的第二發送端經所述第二電阻與 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二輸入端連 接;所述通信模塊的第一接收端經所述第三電阻與所述第三電容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 電容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通信模塊的第二接收端經所述 第四電阻與所述第四電容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電容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 二輸出端連接。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壓鉗位模塊包 括第一供電電源、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七電阻及第八電阻;所述第五電阻、所述第六電 阻、所述第七電阻及所述第八電阻的第一端互聯并與所述第一供電電源連接;所述第五電 阻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塊的第一發送端連接,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塊的 第二發送端連接,所述第七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塊的第一接收端連接,所述第八電 阻的第二端與所述通信模塊的第二接收端連接。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電壓鉗位模塊包 括第二供電電源、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及第十二電阻;所述第九電阻、所述第十 電阻、所述第十一電阻及所述第十二電阻的第一端互聯并與所述第二供電電源連接;所述 第九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十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 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第十一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一輸 出端連接,所述第十二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網絡接口模塊的第二輸出端連接。6.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容、所述第二電 容、所述第三電容及所述第四電容為同一電容值的電容。7.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阻、所述第二電 阻、所述第三電阻及所述第四電阻為同一阻值的電阻。8.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電阻、所述第六 電阻、所述第七電阻及所述第八電阻為同一阻值的電阻;第九電阻、所述第十電阻、所述第 十一電阻及所述第十二電阻為同一阻值的電阻;所述第一供電電源和所述第二供電電源為 同一供電電源。9. 一種以太網交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網交換機包括如權利要求1-8任意一項所 述的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及以太網交換機,該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包括通信模塊和網絡接口模塊,外部設備采用線纜與網絡接口模塊連接,該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還包括電容隔離模塊及阻抗匹配模塊,電容隔離模塊的一端與通信模塊連接,另一端通過阻抗匹配模塊與網絡接口模塊連接;其中,電容隔離模塊,用于將以太網信號傳輸電路中通信模塊與外部設備之間的直流電壓信號進行隔離;阻抗匹配模塊,用于將通信模塊輸出線纜中的特性阻抗與通信模塊的內部阻抗進行匹配。本實用新型電路具有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優點。
【IPC分類】H04L12/931
【公開號】CN205071033
【申請號】CN201520678525
【發明人】馮偉
【申請人】深圳市豐潤達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