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數據處理,尤其涉及一種數據共享的方法及裝置、系統、電子設備和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1、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基于大數據分析幫助業務處理的場景越來越普遍,數據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進而數據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需要重視起來,出于隱私保護的考慮,掌握數據的各方不愿意共享數據,形成了“數據孤島”現象,難以充分挖掘數據價值。
2、為了實現多方數據的共享,在現有技術中提供了一種隱私計算(privacycomputing)技術,隱私計算指的是在保證數據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的一系列技術,保證數據在流通和融合過程中“可用不可見”。隱私計算結合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在數據查詢和機器學習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諸多應用場景下提供了對數據的安全獲取和對數據隱私的保護。
3、然而,現有技術中的隱私計算平臺在數據加密計算的過程中,是直接對全部數據進行加密計算,在數據的傳輸過程中,也是直接對全部數據進行傳輸,如果加密計算同時使用了兩種以上加密協議加密的數據,需要在兩種加密協議間進行轉換。例如:需要將利用同態加密協議加密得到的數據先解密為明文再利用秘密分享協議進行加密,不但需要額外的加解密步驟,影響加密計算效率,而且在數據傳輸的過程中存在著全部數據泄漏的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公開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方法及裝置、系統、電子設備和存儲介質。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隱私計算平臺在數據加密計算的過程中,是直接對全部數據進行加密計算,如果計算同時使用了兩種以上加密協議加密的數據,需要在兩種加密協議間進行轉換,不但需要額外的加解密步驟,影響加密計算效率,而且在協議轉換的過程中存在著全部數據隱私泄漏的風險的問題。
2、根據本公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應用于計算平臺,包括:
3、對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獲取請求進行解析處理,得到數據需求信息,并將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發送至數據提供方,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根據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獲取對應的特征數據包以及生成數據切片指令,所述數據接收方為接收與使用數據的裝置,所述數據提供方為生產與提供數據的裝置;
4、響應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數據切片指令,對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得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數據傳輸順序信息,所述數據分析模型為配置于所述數據接收方中用于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的模型;
5、將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至所述數據提供方,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基于所述特征數據包以及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生成目標數據包,并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的預設數量的所述目標數據包;
6、基于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對每個所述目標數據包進行編號,并通過預設加密協議對每個編號后的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對應的預設數量的加密數據包;
7、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將每個所述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8、可選的,在對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獲取請求進行信息解析處理,得到數據需求信息之前,還包括:
9、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第一注冊信息;
10、根據所述第一注冊信息完成所述數據接收方的身份注冊;
11、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第二注冊信息;
12、根據所述第二注冊信息完成所述數據提供方的身份注冊。
13、可選的,所述響應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數據切片指令包括:
14、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所述數據切片指令,并根據所述數據切片指令生產對應的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
15、向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所述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
16、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所述請求信息對應的所述數據分析模型。
17、可選的,在將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至所述數據提供方之后,還包括:
18、分別向所述數據接收方以及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加密請求信息;
19、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對應的第一加密協議,以及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對應的第二加密協議;
20、對所述第一加密協議以及所述第二加密協議進行協議排列處理,得到所述預設加密協議,其中,所述第二加密協議排在所述第一加密協議之前。
21、可選的,所述基于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對每個所述目標數據包進行編號,并通過預設加密協議對每個編號后的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對應的預設數量的加密數據包包括:
22、通過所述預設加密協議生成第一加密秘鑰,并根據所述第一加密秘鑰對第一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第一加密數據包,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包為所述編號后的目標數據包中編號第一的目標數據包;
23、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對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一數據處理結果;
24、根據所述第一數據處理結果、所述第一加密秘鑰以及所述預設加密協議生成第二加密秘鑰;
25、根據所述第二加密秘鑰對第二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第二加密數據包,所述第二目標數據包為按照編號順序與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包相鄰的數據包;
26、將所述第二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對所述第二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二數據處理結果;
27、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將預設數量的所述目標數據包全部完成加密計算,得到預設數量的所述加密數據包。
28、可選的,所述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將每個所述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包括:
29、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以便所述數據接收方對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三處理結果以及數據續傳指令信息;
30、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中包含有所述第三處理結果;
31、根據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對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所述第一數據處理結果;
32、將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進行比對驗證,確定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是否相同;
33、若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不相同,則確定驗證不成功,并停止所述加密數據包的發送;
34、若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相同,則確定驗證成功,并將所述第二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35、若驗證成功,則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停止所述加密數據包的發送或將所述加密數據包全部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36、根據本公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應用于數據提供方,包括:
37、接收計算平臺發送的數據需求信息,并根據所述數據需求信息在預設特征提取模型庫中匹配對應的特征提取模型;
38、將預設數據庫輸入至所述特征提取模型進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數據需求信息對應的特征數據包,并根據所述特征數據包以及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生成數據切片指令;
39、將所述數據切片指令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并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數據傳輸順序信息;
40、根據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將所述特征數據包按照預設切片規則進行切片處理,生成預設數量的目標數據包,并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將所述目標數據包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41、可選的,在接收計算平臺發送的數據需求信息,并根據所述數據需求信息在預設特征提取模型庫中匹配對應的特征提取模型之前,還包括:
42、結合身份信息以及所述預設數據庫中的數據類型,生成第二身份注冊信息;
43、將所述第二身份注冊信息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44、可選的,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庫的構建方法包括:
45、獲取預設數量的訓練用目標數據,并對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
46、將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輸入至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中,得到每個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對應的訓練用特征信息以及第一描述值,所述訓練用特征信息為預設特征提取模型的真實提取信息,所述第一描述值為度量預設特征提取模型的預測提取信息與真實提取信息的差異程度的值;
47、基于預設損失函數以及預設優化算法,根據所述訓練用特征信息以及描述值對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的模型參數進行調整,以得到訓練好的第一特征提取模型;
48、將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輸入至所述第一特征提取模型,得到每個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對應的第二描述值,并根據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進行篩選,得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
49、將所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輸入至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中進行模型訓練,得到以得到訓練好的第二特征提取模型;
50、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滿足預設停止條件,得到預設數量的訓練好的特征提取模型,構建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庫。
51、可選的,所述根據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進行篩選,得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包括:
52、判斷所述第二描述值是否小于第一預設閾值;
53、若所述第二描述值小于所述第一預設閾值,則將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應的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從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中刪除;
54、若所述第二描述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預設閾值,則將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應的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從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中進行提取,構建所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
55、可選的,在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數據傳輸順序信息之后,還包括:
56、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請求信息,并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將第二加密協議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57、接收數據接收方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發送的連接請求指令,并根據所述連接請求指令生成指令反饋信息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以便與所述數據接收方建立連接通道;
58、根據所述第二加密協議生成第一隨機秘鑰,并根據所述第一隨機秘鑰對第一布爾電路進行加密處理,生成第一加密電路信息,所述第一布爾電路為向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目標數據包的連接通路;
59、將所述第一加密電路信息通過所述連接通道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60、根據本公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應用于數據接收方,包括:
61、響應于數據獲取指令,向計算平臺發送數據獲取請求,以便所述計算平臺開啟與數據提供方之間的信息交換之后,發送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
62、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所述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并對數據分析模型進行提取;
63、將所述數據分析模型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并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數據包。
64、可選的,在響應于數據獲取指令,向計算平臺發送數據獲取請求之前,還包括:
65、結合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的數據分析類型,生成第一身份注冊信息;
66、將所述第一身份注冊信息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67、可選的,在將所述數據分析模型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之后,還包括:
68、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請求信息,并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將第一加密協議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69、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向數據提供方發送連接請求指令,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根據所述連接請求指令生成指令反饋信息;
70、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所述指令反饋信息,并根據所述指令反饋信息與所述數據提供方建立連接通道;
71、通過所述連接通道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第一加密電路信息,并根據所述第一加密電路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加密協議生成第二隨機秘鑰;
72、根據所述第二隨機秘鑰對第二布爾電路進行加密處理,所述第二布爾電路為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數據包的連接通路。
73、可選的,所述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數據包包括:
74、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第一加密數據包,并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三處理結果;
75、根據所述第三處理結果生成數據續傳指令信息,并將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76、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述計算平臺停止加密數據包的發送或將所述加密數據包全部接收。
77、根據本公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裝置,所述裝置應用于計算平臺,包括:
78、解析單元,用于對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獲取請求進行解析處理,得到數據需求信息;
79、第一發送單元,用于將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發送至數據提供方,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根據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獲取對應的特征數據包以及生成數據切片指令,所述數據接收方為接收與使用數據的裝置,所述數據提供方為生產與提供數據的裝置;
80、分析單元,用于響應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數據切片指令,對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得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數據傳輸順序信息,所述數據分析模型為配置于所述數據接收方中用于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的模型;
81、所述第一發送單元,還用于將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至所述數據提供方,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基于所述特征數據包以及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生成目標數據包;
82、接收單元,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的預設數量的所述目標數據包;
83、加密單元,用于基于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對每個所述目標數據包進行編號,并通過預設加密協議對每個編號后的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對應的預設數量的加密數據包;
84、第二發送單元,用于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將每個所述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85、可選的,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第一注冊信息;
86、所述裝置還包括:
87、注冊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一注冊信息完成所述數據接收方的身份注冊;
88、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第二注冊信息;
89、所述注冊單元還用于,根據所述第二注冊信息完成所述數據提供方的身份注冊。
90、可選的,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所述數據切片指令,并根據所述數據切片指令生產對應的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
91、所述第二發送單元還用于,向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所述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
92、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所述請求信息對應的所述數據分析模型。
93、可選的,所述第一發送單元以及所述第二發送單元還用于,分別向所述數據接收方以及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加密請求信息;
94、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對應的第一加密協議,以及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對應的第二加密協議;
95、所述裝置還包括:
96、排列單元,用于對所述第一加密協議以及所述第二加密協議進行協議排列處理,得到所述預設加密協議,其中,所述第二加密協議排在所述第一加密協議之前。
97、可選的,所述加密單元包括:
98、生成模塊,用于通過所述預設加密協議生成第一加密秘鑰;
99、加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加密秘鑰對第一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第一加密數據包,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包為所述編號后的目標數據包中編號第一的目標數據包;
100、輸入模塊,用于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對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一數據處理結果;
101、所述生成模塊還用于,根據所述第一數據處理結果、所述第一加密秘鑰以及所述預設加密協議生成第二加密秘鑰;
102、所述加密模塊還用于,根據所述第二加密秘鑰對第二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第二加密數據包,所述第二目標數據包為按照編號順序與所述第一目標數據包相鄰的數據包;
103、所述輸入模塊還用于,將所述第二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對所述第二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二數據處理結果;
104、所述加密單元還用于,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將預設數量的所述目標數據包全部完成加密計算,得到預設數量的所述加密數據包。
105、可選的,所述第二發送單元包括:
106、發送模塊,用于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以便所述數據接收方對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三處理結果以及數據續傳指令信息;
107、接收模塊,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中包含有所述第三處理結果;
108、輸入模塊,用于根據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對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進行分析處理生成所述第一數據處理結果;
109、比對模塊,用于將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進行比對驗證,確定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是否相同;
110、所述比對模塊還用于,當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不相同時,確定驗證不成功,并停止所述加密數據包的發送;
111、所述比對模塊還用于,當所述第三處理結果與所述第一處理結果相同時,確定驗證成功,并將所述第二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112、所述第二發送單元還用于,若驗證成功,則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停止所述加密數據包的發送或將所述加密數據包全部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113、根據本公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裝置,所述裝置應用于數據提供方,包括:
114、接收單元,用于接收計算平臺發送的數據需求信息,并根據所述數據需求信息在預設特征提取模型庫中匹配對應的特征提取模型;
115、第一生成單元,用于將預設數據庫輸入至所述特征提取模型進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數據需求信息對應的特征數據包,并根據所述特征數據包以及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生成數據切片指令;
116、發送單元,用于將所述數據切片指令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17、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數據傳輸順序信息;
118、切片單元,用于根據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將所述特征數據包按照預設切片規則進行切片處理,生成預設數量的目標數據包;
119、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將所述目標數據包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20、可選的,所述裝置還包括:
121、第二生成單元,用于結合身份信息以及所述預設數據庫中的數據類型,生成第二身份注冊信息;
122、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將所述第二身份注冊信息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23、可選的,所述裝置還包括:
124、獲取單元,用于獲取預設數量的訓練用目標數據,并對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
125、輸入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輸入至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中,得到每個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對應的訓練用特征信息以及第一描述值,所述訓練用特征信息為預設特征提取模型的真實提取信息,所述第一描述值為度量預設特征提取模型的預測提取信息與真實提取信息的差異程度的值;
126、調整單元,用于基于預設損失函數以及預設優化算法,根據所述訓練用特征信息以及描述值對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的模型參數進行調整,以得到訓練好的第一特征提取模型;
127、所述輸入單元還用于,將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輸入至所述第一特征提取模型,得到每個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對應的第二描述值;
128、篩選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進行篩選,得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
129、訓練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輸入至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中進行模型訓練,得到以得到訓練好的第二特征提取模型;
130、所述訓練單元還用于,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滿足預設停止條件,得到預設數量的訓練好的特征提取模型,構建所述預設特征提取模型庫。
131、可選的,所述篩選單元包括:
132、判斷模塊,用于判斷所述第二描述值是否小于第一預設閾值;
133、刪除模塊,用于當所述第二描述值小于所述第一預設閾值時,將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應的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從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中刪除;
134、構建模塊,用于當所述第二描述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預設閾值時,將所述第二描述值對應的所述訓練用目標數據從所述第一訓練用樣本集中進行提取,構建所述第二訓練用樣本集。
135、可選的,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請求信息;
136、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將第二加密協議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37、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數據接收方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發送的連接請求指令;
138、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根據所述連接請求指令生成指令反饋信息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以便與所述數據接收方建立連接通道;
139、所述裝置還包括:
140、加密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二加密協議生成第一隨機秘鑰,并根據所述第一隨機秘鑰對第一布爾電路進行加密處理,生成第一加密電路信息,所述第一布爾電路為向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目標數據包的連接通路;
141、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將所述第一加密電路信息通過所述連接通道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
142、根據本公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裝置,所述裝置應用于數據接收方,包括:
143、發送單元,用于響應于數據獲取指令,向計算平臺發送數據獲取請求,以便所述計算平臺開啟與數據提供方之間的信息交換之后,發送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
144、接收單元,用于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所述數據分析模型請求信息,并對數據分析模型進行提取;
145、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將所述數據分析模型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46、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數據包。
147、可選的,所述裝置還包括:
148、生成單元,用于結合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數據分析模型中的數據分析類型,生成第一身份注冊信息;
149、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將所述第一身份注冊信息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50、可選的,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請求信息,并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將第一加密協議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51、所述發送單元還用于,根據所述加密請求信息向數據提供方發送連接請求指令,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根據所述連接請求指令生成指令反饋信息;
152、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所述指令反饋信息,并根據所述指令反饋信息與所述數據提供方建立連接通道;
153、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通過所述連接通道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第一加密電路信息;
154、所述生成單元還用于,根據所述第一加密電路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加密協議生成第二隨機秘鑰;
155、所述裝置還包括:
156、加密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第二隨機秘鑰對第二布爾電路進行加密處理,所述第二布爾電路為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加密數據包的連接通路。
157、可選的,所述接收單元包括:
158、接收模塊,用于接收所述計算平臺發送的第一加密數據包,并將所述第一加密數據包輸入至所述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分析處理,生成第三處理結果;
159、生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第三處理結果生成數據續傳指令信息,并將所述數據續傳指令信息發送至所述計算平臺;
160、所述接收單元還用于,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述計算平臺停止加密數據包的發送或將所述加密數據包全部接收。
161、根據本公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共享的系統,其中,所述系統包括計算平臺、數據提供方及數據接收方,所述計算平臺包括如本公開第四方面所述的數據共享的裝置,所述數據提供方包括如本公開第五方面所述的數據共享的裝置,所述數據接收方包括如本公開第六方面所述的數據共享的裝置。
162、根據本公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
163、至少一個處理器;以及
164、與所述至少一個處理器通信連接的存儲器;其中,
165、所述存儲器存儲有可被所述至少一個處理器執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個處理器執行,以使所述至少一個處理器能夠執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前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前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166、根據本公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種存儲有計算機指令的非瞬時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中,所述計算機指令用于使所述計算機執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前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前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167、根據本公開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程序產品,包括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在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前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前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168、本公開提供的數據共享的方法及裝置、系統、電子設備和存儲介質,通過對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獲取請求進行解析處理,得到數據需求信息,并將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發送至數據提供方,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根據所述數據需求信息獲取對應的特征數據包以及生成數據切片指令,所述數據接收方為接收與使用數據的裝置,所述數據提供方為生產與提供數據的裝置;響應所述數據提供方發送的數據切片指令,對所述數據接收方發送的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得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數據傳輸順序信息,所述數據分析模型為配置于所述數據接收方中用于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的模型;將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以及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至所述數據提供方,以便所述數據提供方基于所述特征數據包以及所述數據使用方式信息生成目標數據包,并接收所述數據提供方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發送的預設數量的所述目標數據包;基于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對每個所述目標數據包進行編號,并通過預設加密協議對每個編號后的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計算,得到對應的預設數量的加密數據包;按照所述數據傳輸順序信息將每個所述加密數據包發送至所述數據接收方。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公開實施例通過計算平臺中的預設加密協議對目標數據包進行依次加密計算,同時將加密數據包按順序依次進行發送,在進行加密計算時,無需直接對全部的目標數據包進行加密,也無需進行加密協議的轉換,在進行數據傳送時,無需直接將全部的加密數據包進行發送,提高了加密計算效率,降低了全部數據泄漏的風險。
169、應當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內容并非旨在標識本技術的實施例的關鍵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本技術的其它特征將通過以下的說明書而變得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