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喇叭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動鐵受話器的馬達。
背景技術:
動鐵受話器作為高端的聲學原件,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導致其在價格敏感的消費電子市場表現差強人意,如何改善生產工藝,產品設計,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降低市場售價,使其能在消費電子市場大放異彩是從業(yè)者致力解決的。現有動鐵受話器中馬達是非常關鍵的部件,傳統(tǒng)的馬達結構均為環(huán)形銜鐵粘接或焊接磁鐵的方式,這種設計方式的銜鐵不論是沖壓或拉管加工,由于表面平整性或疊片錯位等原因,都不能保證磁間隙的一致性,因此,如何改進馬達的結構,保證磁間隙的一致性是現有技術有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傳統(tǒng)的馬達結構均為環(huán)形銜鐵粘接或焊接磁鐵的方式,這種設計方式的銜鐵不論是沖壓或拉管加工,由于表面平整性或疊片錯位等原因,都不能保證磁間隙的一致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用于動鐵受話器的馬達,包括:銜鐵,包括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彎折延伸的活動部;音圈,套接于所述銜鐵的活動部的一端,并且與所述活動部相固定;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第一磁鐵;第二磁鐵,所述第二磁鐵和第一磁鐵均固定于所述固定件,其中,所述第二磁鐵和第一磁鐵分別位于所述活動部另一端的兩側,并且所述第二磁鐵和第一磁鐵均垂直于所述活動部。
可選地,所述銜鐵的形狀為U形。
可選地,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第一磁鐵與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一側邊固定;所述第二磁鐵與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另一側邊固定,并且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圍合有振動空間;所述上固定板背向所述振動空間的一表面固定于所述固定部面向所述活動部的一表面,其中,所述活動部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振動空間內。
可選地,所述固定件還包括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上固定板的一側邊和下固定板的一側邊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的兩側邊相固定,所述上固定板的另一側邊和下固定板的另一側邊分別與所述第二側板的兩側邊相固定;所述第一磁鐵固定于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磁鐵固定于所述第二側板。
可選地,所述上固定板的一側邊設置有第一缺口,所述下固定板的一側邊設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均與所述振動空間連通,所述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和所述振動空間靠近所述上固定板的一側邊的部分空間形成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磁鐵收容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內;所述上固定板的另一側邊設置有第三缺口,所述下固定板的另一側邊設置有第四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均與所述振動空間連通,所述第三缺口、第四缺口和所述振動空間靠近所述上固定板的另一側邊的部分空間形成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磁鐵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內。
可選地,所述上固定板朝向所述下固定板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一彈性形變凸臺,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內,所述第一磁鐵設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磁鐵收容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時,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與所述第一凹槽凹凸配合固定;所述下固定板朝向所述上固定板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二彈性形變凸臺,所述第二彈性形變凸臺位于所述第三缺口內,所述第二磁鐵設置有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磁鐵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槽時,所述第二彈性形變凸臺與所述第二凹槽凹凸配合固定。
可選地,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和第二彈性形變凸臺均為金屬彈片。
可選地,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均與音圈之間具有間隙。
可選地,所述第一磁鐵與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一側邊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磁鐵與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另一側邊焊接固定固定;所述第一磁鐵和第一側板之間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磁鐵和第二側板之間激光焊接固定。
可選地,所述音圈與所述銜鐵的彎折處的距離為0.1-0.2mm。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改變了銜鐵與磁鐵的位置關系及連接方式,保證了磁間隙的一致性,使得銜鐵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更加均勻,提高了動鐵受話器的音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用于動鐵受話器的馬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高的一種用于動鐵受話器的馬達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詳細的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表述“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說明書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用于動鐵受話器的馬達,包括:銜鐵10、音圈20、固定件30、第一磁鐵40和第二磁鐵50,其中,所述銜鐵10包括固定部11和自固定部11彎折延伸的活動部12;所述音圈20套接于所述銜鐵10的活動部12的一端,并且與所述活動部12相固定;所述固定件30固定于所述固定部11;所述第一磁鐵40和第二磁鐵50均固定于所述固定件30,其中,所述第二磁鐵50和第一磁鐵40分別位于所述活動部12另一端的兩側,并且所述第二磁鐵50和第一磁鐵40均垂直于所述活動部12。通過將所述第一磁鐵40和所述第二磁鐵50分別設置于所述銜鐵10的左右兩側,保證了磁間隙的一致性,使得所述銜鐵10在所述第一磁鐵40和所述第二磁鐵50之間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更加均勻,提高了動鐵受話器的音質。
進一步地,所述銜鐵10的形狀為U形,所述銜鐵10包括固定部11和自固定部11彎折延伸的活動部12,固定部11與活動部12彎折呈U形,所述音圈20套設于所述銜鐵10的活動部12所述音圈20與所述銜鐵10的彎折處的距離為0.1-0.2mm,保證所述活動部12可在所述音圈20內部間隙上下振動。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件30包括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所述第一磁鐵40與所述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的一側邊固定;所述第二磁鐵50與所述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的另一側邊固定,所述上固定板31、下固定板32、第一磁鐵40和第二磁鐵50圍合有振動空間33;所述上固定板31背向所述振動空間33的一表面固定于所述固定部11面向所述活動部12的一表面,其中,所述活動部12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振動空間33內。該固定方式可以使所述第一磁鐵40和所述第二磁鐵50準確牢固的固定于所述銜鐵10的活動部12兩側,所述上固定板31、下固定板32、第一磁鐵40和第二磁鐵50形成四周圍合的振動空間33更加封閉均勻。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件30還包括第一側板(圖未示)和第二側板(圖未示);所述上固定板31的一側邊和下固定板32的一側邊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的兩側邊相固定,所述上固定板31的另一側邊和下固定板32的另一側邊分別與所述第二側板的兩側邊相固定;所述第一磁鐵40固定于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磁鐵50固定于所述第二側板。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磁鐵40與所述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的一側邊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磁鐵50與所述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的另一側邊焊接固定固定;所述第一磁鐵40和第一側板之間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磁鐵50和第二側板之間激光焊接固定。采用激光焊接的固定方式,保證各個工件焊接的同心度,同時激光焊接相比于粘接、電焊等方式焊接效果更加牢固,焊接精度更高,對工件的損壞程度最小。
進一步地,為了使所述銜鐵10的活動部12能夠靈活的在所述音圈20內部間隙上下振動,所述上固定板31、下固定板32、第一側板33和第二側板34均與音圈20之間具有間隙。
進一步地,所述上固定板31的一側邊設置有第一缺口(圖未示),所述下固定板32的一側邊設置有第二缺口圖未示,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均與所述振動空間33連通,所述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和所述振動空間33靠近所述上固定板31的一側邊的部分空間形成第一固定槽(圖未示),所述第一磁鐵40收容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內;所述上固定板31的另一側邊設置有第三缺口(圖未示),所述下固定板32的另一側邊設置有第四缺口(圖未示),所述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均與所述振動空間33連通,所述第三缺口、第四缺口和所述振動空間33靠近所述上固定板31的另一側邊的部分空間形成第二固定槽(圖未示),所述第二磁鐵50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上固定板31朝向所述下固定板32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一彈性形變凸臺(圖未示),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位于所述第一缺口311內,所述第一磁鐵40設置有第一凹槽(圖未示),在所述第一磁鐵40收容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時,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與所述第一凹槽凹凸配合固定;所述下固定板32朝向所述上固定板31的一表面設置有第二彈性形變凸臺(圖未示),所述第二彈性形變凸臺位于所述第三缺口312內,所述第二磁鐵50設置有第二凹槽(圖未示),在所述第二磁鐵50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槽時,所述第二彈性形變凸臺與所述第二凹槽凹凸配合固定。
可選地,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和第二彈性形變凸臺均為金屬彈片。值得說明的是,金屬彈片僅為一種材料,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一彈性形變凸臺和第二彈性形變凸臺還可以均為橡膠凸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改變了銜鐵與磁鐵的位置關系及連接方式,保證了磁間隙的一致性,使得銜鐵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更加均勻,提高了動鐵受話器的音質。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及其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說明書所描述的實施方式,這些實施方式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內容的額外限制,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并且,上述各技術特征繼續(xù)相互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舉的各種實施方式,均視為本實用新型說明書記載的范圍;進一步地,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