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無線射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站及射頻識別系統。
背景技術: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的通信技術。標簽和基站作為射頻識別技術中的數據發射和接收裝置,共同構成了射頻識別系統。
標簽將原始標簽數據經過加密后發射出去,基站在接收到經過加密的標簽數據后,對加密的標簽數據進行解密處理后得出原始標簽數據,并將原始標簽數據通過實體通信線路(例如RS485或者RS232有線連接)傳輸至后臺。鑒于基站是通過實體通信線路將數據傳輸至后臺的,由此導致基站的現場安裝存在諸多施工困難;同時也導致基站的維護成本高。
因此,現有的基站存在現場安裝施工困難且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基站及射頻識別系統,旨在解決現有的基站存在的現場安裝施工困難且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基站,與有源標簽及監控后臺進行通信,且包括電源模塊、信號接收模塊、第一主控模塊及串口升級模塊,所述信號接收模塊和所述串口升級模塊均連接所述第一主控模塊,所述信號接收模塊、所述第一主控模塊及所述串口升級模塊分別連接所述電源模塊的第一電源輸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還包括無線通信模塊,所述無線通信模塊的輸入端和電源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主控模塊的第一輸出端和所述電源模塊的第二電源輸出端;
所述電源模塊為所述信號接收模塊、所述第一主控模塊、所述串口升級模塊及所述無線通信模塊供電,所述信號接收模塊接收所述有源標簽發送的加密標簽數據,并將所述加密標簽數據傳輸至所述第一主控模塊,所述第一主控模塊對所述加密標簽數據進行解密得到原始標簽數據,并通過所述無線通信模塊將所述原始標簽數據傳輸至所述監控后臺。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射頻識別系統,包括有源標簽,所述射頻識別系統還包括上述基站。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基站利用無線通信模塊將解密后的原始標簽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將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可以解決現有基站采用的實體通信線路傳輸數據導致的安裝困難和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的模塊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的另一模塊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無線通信模塊105的電路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聲音提示模塊106的電路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射頻識別系統的模塊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的模塊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
如圖1所示,該基站1與有源標簽2及監控后臺3進行通信,且該基站1包括電源模塊101、信號接收模塊102、第一主控模塊103及串口升級模塊104,信號接收模塊102、第一主控模塊103及串口升級模塊104分別連接電源模塊103的第一電源輸出端,電源模塊101為信號接收模塊102、第一主控模塊103、串口升級模塊104及無線通信模塊105供電。信號接收模塊102和串口升級模塊104均連接第一主控模塊103,信號接收模塊102接收有源標簽2發送的加密標簽數據,并將加密標簽數據傳輸至第一主控模塊103。
另外,基站1還包括無線通信模塊105,無線通信模塊105的輸入端和電源端分別連接第一主控模塊103的第一輸出端和電源模塊101的第二電源輸出端。第一主控模塊103對加密標簽數據進行解密得到原始標簽數據,并通過無線通信模塊105將原始標簽數據傳輸至監控后臺3。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述電源模塊101可以包括型號為TPS5430的電源轉換芯片及其外圍電路和型號為RT9183的電源芯片及其外圍電路。電源適配器輸出12V直流電給電源模塊101供電,電源模塊101對該12V直流電進行降壓處理后輸出4V直流電為無線通信模塊105供電。其次,電源模塊101對上述4V直流電進行降壓處理后輸出3.3V直流電為信號接收模塊102、第一主控模塊103及串口升級模塊104供電。同時,上述3.3V直流電經濾波后作為第一主控模塊103的基準電壓。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對上述3.3V直流電進行濾波處理可以采用由電容及電感組成的濾波電路或者濾波電容對上述3.3V的直流電進行濾波處理。
上述信號接收模塊102可以采用射頻天線、4個不同頻段的2.4G(2.4G是一種無線技術,因其頻段處于2.4000GHz~2.4835GHz而簡稱2.4G)無線收發芯片、低噪放大器及外部晶振組成。外部晶振給4個2.4G無線收發芯片提供時鐘信號,加密標簽數據信號由天線接收,經天線座、低噪放大器放大后傳輸到4個不同頻段的2.4G無線收發芯片。采用4個不同頻段的2.4G無線收發芯片能有效的擴頻、抗干擾、防沖撞,實現跳頻技術。2.4G無線收發芯片接收到加密標簽數據后再將加密標簽數據傳輸給第一主控模塊103處理。
上述第一主控模塊103可以包括外部晶振、存儲器以及型號為LPC2366的CPU芯片。外部晶振提供時鐘信號,存儲器用作數據緩存,CPU芯片對信號傳輸模塊102傳輸的加標簽數據經過編解碼、解密等一系列處理后將解密的正確的原始標簽數據通過串口傳輸至無線通信模塊105,丟棄錯誤的原始標簽數據。上述串口升級模塊104可以包括D型9針的RS232串行通信接口和232電平轉換電路。通過串行通信接口及電平轉換電路將程序燒錄至第一主控模塊103的CPU芯片。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的另一模塊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如圖2所示,在上述圖1所示基站的模塊結構的基礎上,該基站還包括聲音提示模塊106,聲音提示模塊106的受控端和電輸入端連接第一主控模塊103的第二輸出端和電源模塊101的第一電源輸出端;當第一主控模塊103對加密標簽數據進行解密得到原始標簽數據時,聲音提示模塊106根據第一主控模塊103輸出的控制信號發出相應的聲音提示。
電源模塊101的第一電源輸出端輸出的4V直流電還為聲音提示模塊106供電。當第一主控模塊103對加密標簽數據解密后得到正確的原始標簽數據時,第一主控模塊103發出長鳴3秒的控制信號,聲音提示模塊106根據第一主控模塊103發出的連續長鳴3秒的控制信號發出連續3秒的長鳴提示音;當第一主控模塊103對加密標簽數據解密后得到錯誤的原始標簽數據時,第一主控模塊103發出發聲6次、每次發聲間隔為0.5秒的控制信號,聲音提示模塊106根據第一主控模塊103發出的發聲6次、每次發聲間隔為0.5秒的控制信號發出發聲6次、每次發聲間隔為0.5秒的提示音。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基站1利用無線通信模塊105將解密后的原始標簽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3。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105將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3,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采用的實體通信線路傳輸數據導致的安裝困難和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無線通信模塊105的電路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如圖3所示,無線通信模塊105包括:
無線通信芯片J1、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天線射頻連接器J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
無線通信芯片J1的第一供電端VBAT1、第二供電端VBAT2、第三供電端VBAT3、第一電容C1的第一端及第二電容C2第一端共接形成無線通信模塊的電源端,第一電容C1與第二電容C2共接于地。無線通信芯片J1的天線輸入輸出端ANT_RF連接天線射頻連接器J2的第一端,天線射頻連接器J2的第二端、天線射頻連接器J2的第三端、天線射頻連接器J2的第四端、天線射頻連接器J2的第五端共接于地,無線通信芯片J1的數據信號端SIM_DATA與第三電容C3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電阻R1的第一端,第三電容C3的第二端接地。無線通信芯片J1的時鐘信號端SIM_CLK連接第二電阻R2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復位信號端SIM_RST連接第三電阻R3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電源端SIM_VDD與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共接于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的電源端VCC,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一電阻R1的第二端連接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的輸入輸出端I/O,第二電阻R2的第二端連接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的時鐘信號端CLK,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連接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的復位信號端RST,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的接地端GND接地。
無線通信芯片J1的實時時鐘電源輸入端VRTC連接第五電容C5的第一端,第五電容C5的第二端接地,無線通信芯片J1的接地端接地,無線通信芯片J1的在位檢測端SIM_PRESENCE連接第四電阻R4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電源輸出端VDD_EXIT連接第五電阻R5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復位端RESET連接第六電阻R6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開機關機端PWRKEY連接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供電狀態指示端STATUS連接第八電阻R8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數據接收端RXD與第十一電阻R11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九電阻R9的第一端,無線通信芯片J1的數據發送端TXD與第十二電阻R12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十電阻R10的第一端,第十一電阻R11的第二端與第十二電阻R1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第四電阻R4的第二端與第五電阻R5的第二端共接形成第四電阻R4和第五電阻R5的共接端,第四電阻R4與第五電阻R5的共接端、第六電阻R6的第二端、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第八電阻R8的第二端、第九電阻R9的第二端、第十電阻R10的第二端作為無線通信模塊105的輸入端。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可以采用耐壓值為16V、電容值為100微法的極性電容,第三電容C3的電容值可以為27皮法,第四電容C4的電容值可以為100納法,第五電容C5的電容值可以為100納法。另外,用戶身份識別芯片U1可以為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用戶身份識別模塊)卡芯片。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的阻值均可以為33歐姆,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的阻值均可以為300歐姆,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的阻值可以為1000歐姆。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聲音提示模塊106的電路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如圖4所示,聲音提示模塊106包括:
第十三電阻R13、第十四電阻R14、第一NPN型三極管Q1、第六電容C6、蜂鳴器B1;
第十三電阻R13的第一端與第十四電阻R14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聲音提示模塊106的受控端,第十三電阻R13的第二端接地,第十四電阻R14的第二端連接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基極,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與第六電容C6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聲音提示模塊106的電輸入端,第六電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連接蜂鳴器B1的第一輸入端,蜂鳴器B1的第二輸入端接地。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十三電阻R13和第十四電阻R14的阻值均為1000歐姆,第六電容C6的電容值可以為100納法,第一NPN型三極管Q1可以采用型號為LMBT3904的NPN型三極管,蜂鳴器可以采用型號為TMB12A05的蜂鳴器。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基站利用無線通信模塊105將解密后的原始標簽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3。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105將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采用的實體通信線路傳輸數據導致的安裝困難和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射頻識別系統的模塊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如圖5所示,該射頻識別系統包括有源標簽2,且該射頻識別系統還包括上述實施例中的基站1。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射頻識別系統中的有源標簽2包括程序寫入接口模塊201、第二主控模塊202及信號發射模塊203,第二主控模塊202連接在程序寫入接口模塊201和信號發射模塊203之間。程序寫入接口模塊201將預設程序和原始標簽數據寫入第二主控模塊202,第二主控模塊202對原始標簽數據進行加密得到加密標簽數據,并控制信號發射模塊203按照預設頻率發射加密標簽數據。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述程序寫入接口模塊201可以由7針的接口及外圍電路組成,可以通過上述接口將程序燒錄至第二主控模塊202。該二主控模塊202可以包括型號為MSP430G2001的CPU芯片及其外圍電路,該CPU芯片對原始標簽數據進行加密后得到加密標簽數據,并通過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設接口)總線控制信號發射模塊203將加密標簽數據發射出去。該信號發射模塊203可以由外部晶振、2.4G無線收發芯片及板載天線電路組成,外部晶振提供時鐘信號,信號發射模塊203通過SPI總線接收第二主控模塊202發送的加密標簽數據,并采用跳頻技術將加密標簽數據發射出去。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該基站1利用無線通信模塊105將解密后的原始標簽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3。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無線通信模塊105將數據發送至監控后臺3,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采用的實體通信線路傳輸數據導致的安裝困難和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