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通訊設備的射頻切換測試技術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載頻調試射頻切換單元。
背景技術:
基站即公用移動通信基站是無線電臺站的一種形式,是指在一定的無線電覆蓋區中,通過移動通信交換中心,與移動電話終端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收發信電臺,以GSM網絡為例,包括基站收發信機(載頻)和基站控制器(BSC),載頻是基站中的一個功能模塊,其主要負責處理信號的調制解調。收發信機單元(TRX),概述TRX采用了模塊化結構,既包含基帶處理單元,也包含射頻處理單元。TRX通過天線從移動臺接收信號,通過解調將這些信息分離成信令信息和語音信息并向上傳送。下行的信令信息和語音信息通過TRX處理后送到天線,再發送到移動臺。TRX還接收TMU基站控制器下發的各種管理和配置信息,向TMU報告自身的各種狀態和告警信息。基帶信號處理單元(TBPU)和射頻信號處理射頻模塊的工作性能對通信基站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射頻模塊在制造后或者返修安裝前均需要對射頻模塊進行測試。
在現有技術中,載頻單元在測試不通過時,需要人工手動更換外部接口RX1~RX4和外部接口TX1~TX3進行調試,以確定故障點并進行維修。由于目前的載頻單元具有多載波、多接口的特點,因此常常會因為操作人員的經驗不足的問題,接錯接口從而造成誤判;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損壞測試儀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開一種載頻調試射頻切換單元,用以實現避免頻繁的拔插外部接口RX1~RX4和外部接口TX1~TX3,以實現射頻接口的切換操作,防止產生誤判,避免損壞測試儀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載頻調試射頻切換單元,包括:信號發生器、頻譜分析儀、功率計、射頻開關P1、射頻開關P2、射頻開關P3、功分器DIV1、功分器DIV2、驅動芯片D1以及數據采集芯片D2;
所述射頻開關P1的NC端口與功分器DIV1的輸入端口連接,功分器DIV1的輸出管腳1~4分別通過連接一個衰減器連接至外部接口RX1、RX2、RX3、RX4,所述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連接射頻開關P2的輸入端口,所述射頻開關P2的NC端口連接至外部接口RX5,所述功分器DIV2的輸入端口與射頻開關P3的輸入端口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4分別通過連接一個衰減器連接至外部接口TX1、TX2、TX3、TX4,所述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5與射頻開關P2的NO端口連接,以形成參考信號檢測鏈路W114;所述驅動芯片D1分別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5、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射頻開關P2的NO端口、數據采集芯片D2以及外部接口DC1;所述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連接至外部接口PM1、外部接口DC1、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5、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以及射頻開關0.1的NO端口;所述信號發生器與射頻開關P1的輸入端口連接,所述功分器DIV2的兩個輸出端口分別連接頻譜分析儀及功率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數據采集芯片D2的型號為NI650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向外部接口PM1輸入控制信號,操作人員可在手動調試載頻單元時給載頻單元發出切換信號,數據采集芯片D2控制驅動芯片D1來實現射頻開關P3的四個輸出管腳RX1~TX4之間的切換,從而有效的避免了頻繁的拔插外部接口RX1~RX4和外部接口TX1~TX3,以實現射頻接口的切換操作,防止產生誤判,避免損壞測試儀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載頻調試射頻切換單元的結構框圖;
圖2為驅動芯片D1的管腳輸出配置圖;
圖3為數據采集芯片D2的管腳輸出配置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請參圖1至圖3所示出的本實用新型載頻調試射頻切換單元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載頻調試射頻切換單元,包括:信號發生器(PSA)、頻譜分析儀(ESG)、功率計(PM)、射頻開關P1、射頻開關P2、射頻開關P3、功分器DIV1、功分器DIV2、驅動芯片D1以及數據采集芯片D2。
具體的,射頻開關P1、射頻開關P2、射頻開關P3、功分器DIV1、功分器DIV2、驅動芯片D1以及數據采集芯片D2整體的被封裝在一個殼體中,殼體形成前面板100與后面板101。前面板100中配置有接口RX0、接口TX0及接口PM0,接口RX0連接信號發生器(PSA),以通過接口RX0向射頻開關P1發出AM、FM或者脈沖信號。接口TX0連接頻譜分析儀(ESG),以通過接口TX0與功分器DIV2連接。接口PM0連接功率計(PM),用以檢測載頻單元在不同信道內由于射頻開關P3在輸出切換過程中的功率變化,以檢測載頻單元內部的通路情況,以準確的檢測出故障點。
射頻開關P1的NC端口與功分器DIV1的輸入端口連接,功分器DIV1的輸出管腳1~4分別通過連接一個衰減器連接至外部接口RX1、RX2、RX3、RX4,所述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連接射頻開關P2的輸入端口,所述射頻開關P2的NC端口連接至外部接口RX5,所述功分器DIV2的輸入端口與射頻開關P3的輸入端口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4分別通過連接一個衰減器連接至外部接口TX1、TX2、TX3、TX4,所述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5與射頻開關P2的NO端口連接,以形成參考信號檢測鏈路W114;所述驅動芯片D1分別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5、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射頻開關P2的NO端口、數據采集芯片D2以及外部接口DC1;所述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連接至外部接口PM1、外部接口DC1、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5、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以及射頻開關0.1的NO端口;所述信號發生器與射頻開關P1的輸入端口連接,所述功分器DIV2的兩個輸出端口分別連接頻譜分析儀及功率計。具體的,該數據采集芯片D2的型號為NI6501。
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功分器DIV1為四路輸出的功分器,用以將其接收到的由信號發生器(PSA)所發出的信號分為四路平等功率的信號輸出。功分器DIV1的輸出管腳1串聯一個衰減器ATT1,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RX1連接,功分器DIV1的輸出管腳2串聯一個衰減器ATT2,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RX2連接,功分器DIV1的輸出管腳3串聯一個衰減器ATT3,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RX3連接,功分器DIV1的輸出管腳4串聯一個衰減器ATT4,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RX4連接。外部接口RX1~RX4以及外部接口RX1~RX3連接至載頻單元。
射頻開關P3為六路輸出的射頻開關。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串聯一個衰減器ATT5,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TX1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2串聯一個衰減器ATT6,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TX2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3串聯一個衰減器ATT7,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TX3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4串聯一個衰減器ATT8,并與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TX4連接。該外部接口TX4為外部參考信號的輸入接口,用以在線診斷頻譜分析儀(ESG)及功率計(PM)是否存在故障。
參圖2及圖3所示,驅動芯片D1的輸出管腳1~7分別連接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P0.0~P0.6,驅動芯片D1的輸出管腳12~17分別連接射頻開關P3的輸出管腳12~16,驅動芯片D1的輸出管腳17連接射頻開關P2的NO端口,驅動芯片D1的輸出管腳18連接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驅動芯片D1的輸出管腳10與后面板101中的外部接口DC1相連。
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P0.2~P0.6分別連接射頻P3的輸出管腳1~5,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P0.1連接射頻開關P2的NO端口,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P0.0連接射頻開關P1的NO端口,數據采集芯片D2的輸出管腳2與驅動芯片D1的輸出管腳10共同連接至后面板101中所配置的外部接口DC1,以通過該外部接口DC1向數據采集芯片D2及驅動芯片D1提供外部直流電的供應。
載頻單元與后面板101上所配置的外部接口RX1~RX4以及外部接口TX1~TX3相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可通過使用計算機通過USB連接線連接外部接口PM1,并給出切換信號。當操作人員在手動調試載頻單元時,同時給載頻單元通過外部接口PM1發出切換信號。載頻單元自外部接口RX1~RX4接收鏈路時,由信號發生器(PSA)發出一個調制信號從接口RX0進入經由射頻開關P1的輸入端口輸入并從端口NC(常閉)輸出,再由功分器DIV1的輸入端口輸入。功分器DIV1將調制信號分為四路平等功率的信號輸出,四路調制信號分別經過衰減器ATT1~ATT4衰減后從外部接口RX1~RX4輸出以形成四條鏈路,通過計算機來判斷解調出的信號指標是否在合格范圍內,從而達到檢測接收鏈路是否存在故障。外部接口RX5連接頻譜分析儀,用以檢測信號源在線發出調制信號是否正常。
在對載頻單元與外部接口TX1~TX3連接所形成的發射鏈路進行檢測時,由載頻單元發射出模擬信號經由衰減器ATT5~ATT7通過射頻開關P3切換選擇性輸出的鏈路信號到功分器DIV2,分為兩路平等功率的信號分別給到頻譜分析儀(PSA)及功率計(PM)。頻譜分析儀(PSA)及功率計(PM)以圖形及數字的方式直觀的體現出鏈路信號是否合格。在本實施方式中,可通過外部接口TX4連接外部參考信號發生源(例如示波器),以實現外部參考信號的輸入,可以在線診斷該頻譜分析儀(PSA)及功率計(PM)是否存在故障。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