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耳機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有線耳機。
背景技術:
有線耳機包括耳機插頭、左耳聽筒、右耳聽筒和耳機線,耳機插頭經由耳機線與左耳聽筒和右耳聽筒連接,其中,耳機線通常包括與耳機插頭連接的主線、及從主線分出的兩根聽筒線,分別為對應左耳聽筒的左耳聽筒線和對應右耳聽筒的右耳聽筒線。
對于該種有線耳機,左耳聽筒線和右耳聽筒線經常會出現互相無序纏繞的情況,用戶在使用耳機之前經常需要先解除這種無序纏繞,進而給用戶帶來了使用上的麻煩。
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在耳機線或者聽筒上設置磁鐵,以通過磁鐵間的吸引作用使左耳聽筒線和右耳聽筒線在非使用狀態下并列排列在一起,進而避免無序纏繞。該種結構存在的問題是,用戶在使用耳機時需要用外力將左耳聽筒線和右耳聽筒線分開,如果耳機線上設置有多對磁鐵,該種操作也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而且還會因經常拉扯左耳聽筒線和右耳聽筒線導致耳機線損壞,影響耳機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有線耳機的新的技術方案,以避免左耳聽筒線和右耳聽筒線之間發生無序纏繞。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有線耳機,其耳機線具有兩根聽筒線,所述有線耳機還包括:
第一線圈組,纏繞在第一根聽筒線上,所述第一線圈組包括在所述耳機線的長度方向上順次排布的至少一個第一線圈,且所有第一線圈連接在所述第一線圈組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線圈組的第二端之間,形成第一電流通路,每一第一線圈在所述第一電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纏繞方向;
第二線圈組,纏繞在第二根聽筒線上,所述第二線圈組包括在所述耳機線的長度方向上順次排布的至少一個第二線圈,且所有第二線圈連接在所述第二線圈組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線圈組的第二端之間,形成第二電流通路,每一第二線圈在所述第二電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纏繞方向;
供電單元,具有正極連接端和負極連接端,所述正極連接端與所述第二線圈組的第一端連接,所述負極連接端與所述第二線圈組的第二端連接;以及,
開關單元,被設置為在第一狀態下使得第一線圈組的第一端與所述正極連接端連接、第一線圈組的第二端與所述負極連接端連接,及在第二狀態下使得第一線圈組的第一端與所述負極連接端連接、第一線圈組的第二端與所述正極連接端連接。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線圈組的各第一線圈與所述第二線圈組的各第二線圈在所述耳機線的長度方向上并肩排列布置;或者,所述第一線圈組的各第一線圈與所述第二線圈組的各第二線圈在所述耳機線的長度方向上間隔排列布置。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線圈組由一根線材繞制而成,和/或所述第二線圈組由一根線材繞制而成。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線圈組由一根線材沿相反的兩個方向往返一次繞制而成,和/或所述第二線圈組由一根線材沿相反的兩個方向往返一次繞制而成。
可選的是,所述開關單元為撥動開關,所述撥動開關具有撥塊、與所述撥塊固定連接的導電組件、及至少四個連接觸頭;所述導電組件被設置為在所述撥塊處于對應所述第一狀態的第一位置時使得第一個連接觸頭與第三個連接觸頭電連接、第二個連接觸頭與第四個連接觸頭電連接,及被設置為在所述撥塊處于對應所述第二狀態的第二位置時使得第一個連接觸頭與第四個連接觸頭電連接、第二個連接觸頭與第三個連接觸頭電連接;
所述正極連接端與所述第一個連接觸頭連接,所述負極連接端與所述第二個連接觸頭連接;所述第一線圈組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三個連接觸頭連接,所述第一線圈組的第二端與所述第四個連接觸頭連接。
可選的是,所述有線耳機還設置有總控制開關,所述總控制開關連接在所述正極連接端與所述供電單元的正極之間,或者連接在所述負極連接端與所述供電單元的負極之間。
可選的是,所述供電單元為電池。
可選的是,所述有線耳機的耳機插頭為USB插頭,所述供電單元為所述USB插頭。
可選的是,所述有線耳機具有連接在所述耳機線上的控制器,且所述耳機線經由所述控制器分出所述兩根聽筒線,所述開關單元設置在所述控制器的電路板上,且用于切換所述開關單元的狀態的操作部件經由所述控制器的外殼外露。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線圈組被封裝在所述第一根聽筒線的保護外皮的內部,所述第二線圈組被封裝在所述第二根聽筒線的保護外皮的內部。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有線耳機在兩根聽筒線上分別繞制有第一線圈組和第二線圈組,且第一線圈組的電流方向可以通過開關單元切換,進而能夠實現對各第一線圈的極性的切換。這樣,在使用完耳機后,便可通過開關單元控制第一線圈組的各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組的對應第二線圈相吸引,以防止兩根聽筒線在非使用狀態下進行無序纏繞,并在需要使用耳機時,再通過開關單元控制本來相互吸引的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相互排斥,進而自動解除兩根聽筒線之間的綁定關系,方便用戶使用。
附圖說明
被結合在說明書中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且連同其說明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有線耳機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有線耳機的電路部分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原理圖;
圖3為圖1中有線耳機的電路部分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原理圖;
圖4a示出了圖1中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在開關單元處于第一狀態下的磁極對應關系;
圖4b示出了圖1中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在開關單元處于第二狀態下的磁極對應關系;
圖5為根據本實用新型有線耳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U1:開關單元; U2:供電單元;
L1:第一線圈組; L2-第二線圈組;
L11、L12、L13:第一線圈; L21、L22、L23:第二線圈;
1:耳機線; 11:第一根聽筒線;
12:第二根聽筒線; 2:耳機插頭;
3:控制器; 51:第一聽筒;
52:第二聽筒; K:撥塊;
J+:正極連接端; J-:負極連接端;
L1j1:第一線圈組的第一端; L1j2:第一線圈組的第二端;
L2j1:第二線圈組的第一端; L2j2:第二線圈組的第二端;
A:第一個連接觸頭; B:第二個連接觸頭;
C:第三個連接觸頭; D:第四個連接觸頭;
SW:總控制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示例性實施例。應注意到: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說明書的一部分。
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討論。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有線耳機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根據圖1所示,該有線耳機包括耳機線1、耳機插頭2、及兩個聽筒51、52,耳機插頭2經由耳機線1與兩個聽筒51、52連接,其中,耳機線1包括與耳機插頭1連接的主線、及從主線分出的兩根聽筒線11、12,第一根聽筒線11與第一個聽筒51對應連接,第二根聽筒線12與第二個聽筒52對應連接。
以上第一根聽筒線11和第二根聽筒線12可以分別是左耳聽筒線和右耳聽筒線,對應地,以上第一個聽筒51和第二個聽筒52分別是左耳聽筒和右耳聽筒。以上第一根聽筒線11和第二根聽筒線12也可以分別是右耳聽筒線和左耳聽筒線,對應地,以上第一個聽筒51和第二個聽筒52分別是右耳聽筒和左耳聽筒。
該有線耳機還具有控制器3,且在本實施例中,耳機線3是經由控制器3分出兩根聽筒線11、12。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耳機線3也可以經由線卡分出兩根聽筒線11、12。
除此之外,該有線耳機還包括第一線圈組L1、第二線圈組L2、供電單元U2和開關單元U1,以實現兩根聽筒線11、12之間的鎖定和解鎖控制。
該第一線圈組L1纏繞在第一根聽筒線11上,第一線圈組L1包括在耳機線1的長度方向上順次、且間隔排布的三個第一線圈L11、L12、L13,且所有第一線圈L11、L12、L13連接在第一線圈組L1的第一端L1j1與第一線圈組L1的第二端L1j2之間,形成第一電流通路,每一第一線圈L11、L12、L13在第一電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纏繞方向,這說明,在第一線圈組L1通電時,各第一線圈L11、L12、L13將具有相同的磁極方向。
各第一線圈L11、L12、L13可以串聯連接在第一端L1j1與第二端L1j2之間,也可以并聯連接在第一端L1j1與第二端L1j2之間,還可以采用串聯結合并聯的結構連接在第一端L1j1與第二端L1j2之間。
為了方便進行第一線圈組L1的繞制和連接,在本實施例中,采用各第一線圈L11、L12、L13串聯連接在第一端L1j1與第二端L1j2之間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第一線圈組L1可以由一根線材繞制而成,而且可以進一步由一根線材往返一次繞制而成,即從第一根聽筒線11的前端繞制到后端,再從第一根聽筒線11的后端反向繞制回前端,進而形成三個相互間隔的第一線圈L11、L12、L13,該種繞制結構不僅可以實現線材的最大化利用,還便于進行與開關單元U1之間的連接。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第一線圈組L1也可以采用多根線材分別繞制各第一線圈L11、L12、L13,再將各第一線圈L11、L12、L13按照需要連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電流通路的結構。
該第二線圈組L2纏繞在第二根聽筒線12上,第二線圈組L2包括在耳機線1的長度方向上順次、且間隔排布的三個第二線圈L21、L22、L23,且所有第二線圈L21、L22、L23連接在第二線圈組L2的第一端L2j1與第二線圈組L2的第二端L2j2之間,形成第二電流通路,每一第二線圈L21、L22、L23在第二電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纏繞方向,這說明,在第一線圈組L2通電時,各第二線圈L21、L22、L23將具有相同的磁極方向。
在此,第二線圈組L2的纏繞方向與第一線圈組L1的纏繞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各第二線圈L21、L22、L23可以串聯連接在第一端L2j1與第二端L2j2之間,也可以并聯連接在第一端L2j1與第二端L2j2之間,還可以采用串聯結合并聯的結構連接在第一端L2j1與第二端L2j2之間。
為了方便進行第二線圈組L2的繞制和連接,在本實施例中,采用各第二線圈L21、L22、L23串聯連接在第一端L2j1與第二端L2j2之間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第二線圈組L2可以由一根線材繞制而成,而且可以進一步由一根線材往返一次繞制而成,即從第二根聽筒線12的前端繞制到后端,再從第二根聽筒線12的后端反向繞制回前端,進而形成三個相互間隔的第二線圈L21、L22、L23,該種繞制結構不僅可以實現線材的最大化利用,還便于進行與供電單元U2之間的連接。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第二線圈組L2也可以采用多根線材分別繞制各第二線圈L21、L22、L23,再將各第二線圈L21、L22、L23按照需要連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電流通路的結構。
該供電單元U2具有正極連接端J+和負極連接端J-,外部電路通過與正極連接端J+和負極連接端J-連接,形成供電回路。
該開關單元U1被設置為在第一狀態下使得第一線圈組L1的第一端L1j1與正極連接端J+連接、第一線圈組L1的第二端L1j2與負極連接端J-連接,及在第二狀態下使得第一線圈組L1的第一端L1j1與負極連接端J-連接、第一線圈組L1的第二端L1j2與正極連接端J+連接。因此,如果第一線圈組L1在開關單元U1處于第一狀態時通電,電流方向將從第一端L1j1經由第一電流通路流向第二端L1j2,而如果第一線圈組L1在開關單元U1處于第二狀態時通電,則電流方向將從第二端L1j2經由第一電流通路流向第一端L1j1,這說明,通過切換開關單元U1的狀態,將能夠改變第一線圈組L1的各第一線圈L11、L12、L13的磁極方向。
而第二線圈組L2的第一端L2j1和第二端L2j2則直接對應與正極連接端J+和負極連接端J-連接,即第二線圈組L2的第二電流通路上的電流方向是不變的,在通電時始終從第一端L2j1經由第二電流通路流向第二端L2j2。
圖4a和圖4b分別示出了各第一線圈和各第二線圈在開關單元U1處于兩種不同狀態下的磁極對應關系。
圖4a、圖4b對應在使用完有線耳機后,將兩根聽筒線11、12擺放成使得各第一線圈L11、L12、L13與各第二線圈L21、L22、L23在耳機線的長度方向上間隔排列布置的對位結構。
對于該種情況,以第二線圈組L2的纏繞方向與第一線圈組L1的纏繞方向相同為例,在使用完有線耳機后,控制開關單元U1處于第一狀態,如圖4a所示,便可使所有線圈L11、L12、L13、L21、L22、L23具有相同的磁極方向,這樣,第二線圈L21將與第一線圈L11、L12相互吸引,第二線圈L22將與第一線圈L12、L13相互吸引,第三線圈L23將與第一線圈L13相互吸引,進而便可將兩根聽筒線11、12鎖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二者之間發生無序纏繞。而在需要使用有線耳機時,只需控制開關單元U2處于第二狀態,如圖4b所示,便可改變第一線圈L11、L12、L13的磁極方向,進而使得原本相互吸引的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相互排斥,從而不僅自動解除兩根聽筒線11、12之間的鎖定,還能將兩根聽筒線11、12自動分開,極大地方便了用戶使用。
另外,也可以在使用完有線耳機后,將兩根聽筒線11、12擺放成使得各第一線圈L11、L12、L13與各第二線圈L21、L22、L23并肩排列布置的對位結構,其中,第一線圈L11與第二線圈L21對齊、第一線圈L12與第二線圈L22對齊、第一線圈L13與第二線圈L23對齊。
對于該種對位結構,同樣以第二線圈組L2的纏繞方向與第一線圈組L1的纏繞方向相同為例,在使用完有線耳機后,控制開關單元U1處于第二狀態,便可使相對齊的兩個線圈具有相反的磁極方向,這樣,第二線圈L21將與第一線圈L11相互吸引,第二線圈L22將與第一線圈L12相互吸引,第三線圈L23將與第一線圈L13相互吸引,進而便可將兩根聽筒線11、12鎖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二者之間發生無序纏繞。而在需要使用有線耳機時,只需控制開關單元U2處于第一狀態,便可改變第一線圈L11、L12、L13的磁極方向,進而使得原本相互吸引的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相互排斥,從而不僅自動解除兩根聽筒線11、12之間的鎖定,還能將兩根聽筒線11、12自動分開。
為了進一步簡化用戶的操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第一線圈組L1的各第一線圈L11、L12、L13與第二線圈組L2的各第二線圈L21、L22、L23直接在耳機線1的長度方向上并肩排列布置;或者,第一線圈組L1的各第一線圈L11、L12、L13與第二線圈組L2的各第二線圈L21、L22、L23直接在耳機線1的長度方向上間隔排列布置。這樣,用戶使用完耳機后無需刻意排放,只需自然放置兩根聽筒線11、12便可滿足第一線圈組L1與第二線圈組L2相作用的排位,實現兩根聽筒線11、12的鎖定。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第一線圈組L1也可以根據需要具有一個第一線圈,或者具有兩個第一線圈,或者具有多于三個第一線圈。而第二線圈組L2的第二線圈的數量可以與第一線圈組L1的第一線圈的數量相同,也可以與第一線圈的數量相差一個,以使每一第二線圈至少能夠與一個第一線圈相配對,進而實現兩個線圈組的最大化利用。
上述開關單元U1可以設置在控制器3的電路板上,且開關單元U1的用于切換其狀態的操作部件經由控制器3的外殼外露,以供用戶進行切換操作。
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有線耳機采用3.5mm耳機插頭,因此,供電單元U2可以采用電池,因此,供電單元U2可以設置在控制器3中。
另外,該控制器3的電路板上還可以設置線控耳機的音量、開關、前進、后退等控制電路,及麥克風等。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有線耳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所示實施例與圖1所示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于,該有線耳機的耳機插頭2為USB插頭,對于該種有線耳機,其供電單元U2可以采用電池,也可以采用USB插頭,即通過USB插頭的電源針腳和地針腳為第一線圈組L1和第二線圈組L2供電。
圖2是圖1、圖5中有線耳機的電路部分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實線對應開關單元U1的第一狀態,圖中虛線對應開關單元U1的第二狀態。
根據圖2和圖1所示,該開關單元U1可以為一種撥動開關,其具有撥塊K、與撥塊K固定連接的導電組件、及至少四個連接觸頭。
導電組件被設置為在撥塊K處于對應第一狀態的第一位置時使得第一個連接觸頭A與第三個連接觸頭C電連接、第二個連接觸頭B與第四個連接觸頭D電連接,及被設置為在撥塊K處于對應第二狀態的第二位置時使得第一個連接觸頭A與第四個連接觸頭D電連接、第二個連接觸頭B與第三個連接觸頭C電連接。該撥塊K作為開關單元U1的操作部件經由控制器3的外殼外露。
這樣,將正極連接端J+與第一個連接觸頭A連接,負極連接端J-與第二個連接觸頭B連接,將第一線圈組L1的第一端L1j1與第三個連接觸頭C連接,及將第一線圈組L1的第二端L1j2與第四個連接觸頭D連接,便可實現改變第一電流通路中的電流方向的切換控制。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該開關單元U1也可以采用任意其他的能夠實現該種切換的開關結構。
圖3是圖1、圖5中有線耳機的電路部分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實線對應開關單元U1的第一狀態,圖中虛線對應開關單元U1的第二狀態。
圖3所示實施例與圖2所示實施例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該有線耳機還具有總控制開關SW,該總控制開關SW連接在供電單元U2的正極連接端J+與供電單元U2的正極之間,以通過總控制開關SW控制兩根聽筒線11、12自動鎖定、解鎖功能的開關狀態。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該總控制開關SW也可以連接在供電單元U2的負極連接端J-與供電單元U2的負極之間。
對于圖1所示的實施例,有線耳機采用3.5mm耳機插頭,因此,供電單元U2可以采用電池,而供電單元U2的正極和負極即分別為電池的正、負極。
對于圖5所示的實施例,有線耳機采用USB插頭,因此,如果供電單元U2采用USB插頭,則供電單元U2的正極為USB插頭的電源針腳引出的電源線,而供電單元U2的負極為USB插頭的地針腳引出的地線。
為了保護第一線圈組L1和第二線圈組L2不受損壞,并使得設置第一線圈組L1和第二線圈組L2不會影響有線耳機的美觀度,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第一線圈組L1被封裝在第一根聽筒線11的保護外皮的內部,第二線圈組L2被封裝在第二根聽筒線12的保護外皮的內部。另外,該種結構也有利于進行第一線圈組L1和第二線圈組L2在對應聽筒線上的定位。
上述各實施例主要重點描述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清楚的是,上述各實施例可以根據需要單獨使用或者相互結合使用。
雖然已經通過例子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以上例子僅是為了進行說明,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對以上實施例進行修改。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來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