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碼塊分割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碼塊分割技術是為避免編譯碼的過大時延和較高復雜度而引入的一項技術。例如在LTE Turbo編碼中,由于第二路校驗信息的產生需要進行交織處理,交織器太大會造成編譯碼復雜度升高,并且存儲量增大,因此在LTE設置了最大碼塊大小。一旦待傳輸的數據包大小超過碼塊最大值就要進行碼塊分割。
但是,隨著用戶對接收數據實時性要求的增高,越來越多的用戶要求在實現傳輸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而現有碼塊分割方法由于直接采用系統為該用戶分配的時間資源,并未針對用戶業務所需時長進行設置,導致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碼塊分割方法及裝置,本發明方案對于分割后得到的每個碼塊,可以有效地降低傳輸時延,從而提高碼塊傳輸的實時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碼塊分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可選的,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P=Tmin×F×B;其中,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Tmin為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F為所述時頻資源塊占用的頻域資源;B為所述時頻資源塊中包含的每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傳輸的比特數。
可選的,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包括: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根據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以及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確定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按照所述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以及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對所述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可選的,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包括: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Mi=P-Q;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可選的,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包括: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所述子碼塊的長度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和所述子碼塊的數目,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可選的,依據如下公式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其中,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K為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
可選的,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和所述子碼塊的數目,依據以下公式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Mi=P-XQ;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可選的,根據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以及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確定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包括:采用如下公式計算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其中,N為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M為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可選的,所述碼塊分割方法還包括: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
可選的,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包括: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平均分割。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碼塊分割裝置,包括:第一確定模塊,適于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第二確定模塊,適于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分割模塊,適于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可選的,所述第二確定模塊適于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P=Tmin×F×B;其中,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Tmin為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F為所述時頻資源塊占用的頻域資源;B為所述時頻資源塊中包含的每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傳輸的比特數。
可選的,所述分割模塊包括:第一確定子模塊,適于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第二確定子模塊,適于根據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以及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確定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分割子模塊,適于按照所述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以及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對所述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可選的,所述第一確定子模塊包括:第三確定子模塊,適于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Mi=P-Q;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可選的,所述第一確定子模塊包括:第四確定子模塊,適于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所述子碼塊的長度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第五確定子模塊,適于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和所述子碼塊的數目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可選的,所述第四確定子模塊適于依據如下公式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其中,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K為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
可選的,所述第五確定子模塊適于依據以下公式確定中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Mi=P-XQ;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可選的,所述第二確定子模塊包括:第六確定子模塊,適于采用如下公式計算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其中,N為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M為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可選的,所述碼塊分割裝置還包括:二次分割模塊,適于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
可選的,所述二次分割模塊包括:平均分割子模塊,適于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平均分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基于用戶業務所需時長以及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碼塊進行分割,從而降低分割后得到的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提高碼塊傳輸的實時性。
進一步,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進而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從而可以使每個子碼塊滿足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要求,在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的基礎上實現傳輸的有效性。
進一步,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可以通過平均分割實現,從而對于每個子碼塊獲得相似的傳輸性能,在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的基礎上實現信道傳輸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一種碼塊分割過程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種碼塊分割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圖2中步驟S23的一種具體實現的流程圖;
圖4是圖3中步驟S31的一種具體實現的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再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又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種碼塊分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9中分割模塊63的一種具體實現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現有的碼塊分割技術中,由于直接采用系統為該用戶分配的時間資源,僅針對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碼塊進行分割,導致無法滿足用戶對接收碼塊的實時性要求。
本發明的發明人經過研究發現,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在現有的碼塊分割技術中,并未針對用戶業務所需時長對碼塊進行分割,僅適用于單一時延要求業務,以致當用戶要求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增加數據接收的實時性時,由于直接采用系統為該用戶分配的時間資源,而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基于用戶業務所需時長以及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碼塊進行分割,從而降低分割后得到的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提高碼塊傳輸的實時性。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一種碼塊分割過程的流程圖。一旦待傳輸碼塊的總比特數大于一個編碼塊允許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則需要進行碼塊分割處理。其中,一個編碼塊允許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為預設值,取決于傳輸信道使用的編碼方案,例如,當采用卷積編碼時,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為504bit;當采用Turbo編碼時,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為5114bit。
進一步地,在具體實施中,為分割后的每個碼塊添加獨立的循環冗余校驗碼(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用于計算接收數據的誤碼率。具體的CRC碼的長度根據傳輸信道所述承載的業務類型而決定。
因此,分割后的碼塊個數為其中M表示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K表示最大編碼塊長度,Q表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即每個碼塊添加的CRC長度。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種碼塊分割方法的流程圖。所述碼塊分割方法可以包括步驟S21至步驟S23:
步驟S21: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
步驟S22: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
步驟S23: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在步驟S21的具體實施中,根據用戶的時延要求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該時延要求可以由發射端通過信令告知,也可以由接收端根據收發端均已知的規則進行計算得到。
在步驟S22的具體實施中,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可以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
P=Tmin×F×B;
其中,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Tmin為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F為所述時頻資源塊占用的頻域資源;B為所述時頻資源塊中包含的每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傳輸的比特數。
具體地,以LTE的時頻資源分配為例,在頻率域上,所述時頻資源塊占用的頻域資源F可以用子載波的數量表示;在時間域上,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Tmin可以用OFDM符號的數量表示,單個子載波和單個OFDM符號定義的最小時頻資源塊可以為資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需要指出的是,本發明實施例對于時頻資源塊中F與Tmin的具體分配方法不做限制。
具體地,基于預設的調制方式,每個OFDM符號在固定的頻域資源上可以承載固定的比特數據,例如對應于QPSK,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承載2bit,即B=2bit;對應于16QAM,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承載4bit,即B=4bit;對應于64QAM,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承載6bit,即B=6bit。
在步驟S23的具體實施中,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具體地,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對所述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其中,所述比較結果包括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或者大于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進一步地,對碼塊進行分割后,將分割得到的碼塊發送出去。
參照圖3,圖3是圖2中步驟S23的一種具體實現的流程圖。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可以包括步驟S31至步驟S33。
步驟S31: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步驟S32:根據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以及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確定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
步驟S33:按照所述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以及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對所述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在步驟S31的具體實施中,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其中,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指的是每一個時頻資源塊能夠承載的最大數據比特數,如果數據足夠,則優先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如果數據不足以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填充該時頻資源塊的一部分。
進一步地,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Mi=P-Q;
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參照圖4,圖4是圖3中步驟S31的一種具體實現的流程圖。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可以包括步驟S41至步驟S42:
步驟S41: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所述子碼塊的長度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依據如下公式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
其中,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K為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
步驟S42: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和所述子碼塊的數目,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依據以下公式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Mi=P-XQ;
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代入公式可以進一步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為
繼續參照圖3,在步驟S32的具體實施中,根據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以及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確定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可以包括:
采用如下公式計算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
其中,N為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M為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具體而言,當直接采用系統為用戶分配的時間資源即可滿足該用戶對于延時的需求時,為了得到較好的譯碼性能,可以不針對用戶業務所需時長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僅針對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確定是否需要對碼塊進行分割,也即如果M≤K,則不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N=1;如果M>K,則按照現有技術中的碼塊分割方法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進一步地,當直接采用系統為用戶分配的時間資源不能滿足該用戶對于延時的需求,即T>Tmin時,具體地,前N-1個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為最大傳輸比特數P;而第N個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為:
在步驟S33的具體實施中,按照所述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以及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對所述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基于用戶業務所需時長以及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碼塊進行分割,從而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提高碼塊傳輸的實時性。
進一步地,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進而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從而可以使每個子碼塊滿足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要求,在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的基礎上實現傳輸的有效性。
更進一步地,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包括: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平均分割。
具體地,當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不能被所述子碼塊的數目整除時,每個時頻資源塊中的子碼塊包含的數據比特數為以下兩種:與進而數據比特數為的子碼塊個數為數據比特數為的子碼塊個數為該時頻資源塊中的子碼塊個數與其相減,則為其中,如果數據足夠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如果數據不足以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P為該時頻資源塊中實際承載的數據的比特數。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可以通過平均分割實現,從而對于每個子碼塊獲得相似的傳輸性能,在降低每個碼塊的傳輸時延的基礎上實現信道傳輸的穩定性。
為使上述有關分割方法的描述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圖5至圖8做詳細的說明。
圖5至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四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待傳輸碼塊的總傳輸時長用T表示,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用Tmin表示,所述時頻資源塊占用的頻域資源用F表示。作為一個非限制性的例子,以LTE的時頻資源分配為例,圖5至圖8示出的Tmin可以包括2個OFDM符號,F可以包括4個子載波,則每個時頻資源塊包括8個最小時頻資源塊。其中,每個所述最小時頻資源塊由單個子載波和單個OFDM符號定義。
其中,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具體地,為當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最大編碼塊長度時,按照頻域順序填充數據的示意圖。以時頻資源塊的數目為4為例,在前3個時頻資源塊中,數據足以填滿時頻資源塊,則優先填滿,在時頻資源塊4中,數據不足以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填充待傳輸數據中的剩余部分。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具體地,為當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最大編碼塊長度時,按照時域順序填充數據的示意圖。在前3個時頻資源塊中,數據足以填滿時頻資源塊,則優先填滿時頻資源塊1、時頻資源塊2和時頻資源塊3,在時頻資源塊4中,數據不足以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填充待傳輸數據中的剩余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當在時頻資源塊4中,剩余部分的數據達不到該時頻資源塊能夠承載的數據的一半時,如圖5示出的數據填充順序可以縮短待傳輸碼塊的總傳輸時長T,以提升數據傳輸效率,然而如圖6示出的數據填充順序則無法起到縮短T的作用。本發明實施例對于具體選用圖5或圖6示出的數據填充順序不作限制。
進一步地,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再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具體地,為當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最大編碼塊長度時,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并且填充數據的示意圖。在圖7中,以每個時頻資源塊經過二次分割后的子碼塊數目為2為例進行描述。具體而言,在前3個時頻資源塊中,數據足以填滿時頻資源塊,則優先填滿時頻資源塊1至時頻資源塊3,在時頻資源塊4中,數據不足以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按照頻域順序,以平均分配的方式填充待傳輸數據中的剩余部分。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又一種在時頻資源塊中進行數據填充的示意圖,具體地,為當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最大編碼塊長度時,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并且填充數據的示意圖,用于指示與圖7不同的另一種填充順序。在圖8中,以每個時頻資源塊經過二次分割后的子碼塊數目為2為例進行描述。具體而言,在前3個時頻資源塊中,數據足以填滿時頻資源塊,則優先填滿時頻資源塊1至時頻資源塊3,在時頻資源塊4中,數據不足以填滿該時頻資源塊,則按照時域順序,以平均分配的方式填充待傳輸數據中的剩余部分。
參照圖9,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種碼塊分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碼塊分割裝置可以包括第一確定模塊61、第二確定模塊62、分割模塊63和二次分割模塊64。
其中,所述第一確定模塊61,適于確定用戶業務所需時長。所述第二確定模塊62,適于確定在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界定的時頻資源塊中承載的最大傳輸比特數。所述分割模塊63,適于根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對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所述二次分割模塊64,適于基于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對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進行二次分割。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確定模塊62適于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P=Tmin×F×B;其中,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Tmin為所述用戶業務所需時長;F為所述時頻資源塊占用的頻域資源;B為所述時頻資源塊中包含的每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傳輸的比特數。
圖10是圖9中分割模塊63的一種具體實現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分割模塊63可以包括:第一確定子模塊631、第二確定子模塊632和分割子模塊633。
其中,所述第一確定子模塊631適于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與預設的最大編碼塊長度的比較結果,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所述第二確定子模塊632,適于根據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以及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確定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所述分割子模塊633,適于按照所述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以及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對所述待傳輸碼塊進行分割。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確定子模塊631可以包括第三確定子模塊(圖未示)。其中,所述第三確定子模塊,適于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小于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依據如下公式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Mi=P-Q;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確定子模塊631還可以包括第四確定子模塊(圖未示)和第五確定子模塊(圖未示)。
其中,所述第四確定子模塊,適于當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大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時,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的子碼塊的數目,所述子碼塊的長度等于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所述第五確定子模塊,適于基于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和所述子碼塊的數目確定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進一步地,所述第四確定子模塊適于依據如下公式確定在每一個時頻資源塊中傳輸所述子碼塊的數目:其中,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K為所述最大編碼塊長度。所述第五確定子模塊適于依據以下公式確定中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Mi=P-XQ;其中,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P為所述最大傳輸比特數;X為所述子碼塊的數目;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確定子模塊632可以包括第六確定子模塊(圖未示),所述第六確定子模塊,適于采用如下公式計算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其中,N為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M為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Mi為每一個時頻資源塊承載的數據比特數。
關于該碼塊分割裝置的更多詳細內容請參照前文及圖1至圖8示出的關于碼塊分割方法的相關描述,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待傳輸碼塊的數據總長度M的取值具有限制條件,需要確保碼塊分割并且添加CRC后的總比特長度能夠填充至系統分配資源中去,例如根據調制編碼方式在每一個最小時頻資源塊上傳送B個比特信息,則M需要滿足M≤Tmin*F*B-sign(N-1)*N*Q。
其中,當N-1>0時,sign(N-1)=1,否則sign(N-1)=0;Q為預設的校驗比特長度;N為所述待傳輸時頻資源塊數目。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該程序可以存儲于以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存儲介質可以包括:ROM、RAM、磁盤或光盤等。
雖然本發明披露如上,但本發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